戏剧硕士论文范文:白蛇传说戏剧蜕变过程之文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3
绪论

一、白蛇传说概述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代写硕士论文和古典小说中,“妖精”颇有一席之地。许许多多关于“妖精”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感应和解释。而在这些志怪故事中,妖怪化为美女与人间男人通婚的传说不胜枚举。在《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典籍中,记载着大量“妖女”与“凡男”之间发生的或美丽或恐怖的情感故事。但是纵观千百年来的传说,似乎没有一个幻化成人的“异类”有白娘子(白素贞)的遭际。白蛇传说历经几个朝代,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与时俱进”,逐步发展,历久而弥新,和《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传奇。
“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巨,自其入于小说、戏曲、讲唱、俗曲诸多文体中,已可管窥一斑;再则印度、希腊、日、美、法、英、德、意等地,亦不乏类似故事之流播传布,足证白蛇故事之深植世人心目矣。其中于人心,演为世风,与天地而无穷,历久而弥新,古今中外文学题材之中,鲜有若白蛇传者……”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史上,蛇带着汉族文化对它的矛盾心理烙印,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暧昧不清:首先它是某些原始部落的图腾,我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中有大量人蛇同体或神人执蛇形象(《大荒西经》: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海内经》: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
并且在古人心目中,龙蛇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王充《论衡》中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直到如今,人们所熟悉的掌管天下文运的魁星依旧是龟蛇同体的形象。作为图腾的蛇,既可以给人们带来保护和财富,又可能带给人灾难或惩罚,所以,原始人类对蛇是既敬又畏的。其次,在民族心理中,蛇又有明显的女性形象。朱熹曾经对《诗经?斯干》中“大人占之,维熊为罴,男子之祥。维虺为蛇,女子之祥”进行阐发:“虺蛇阴物也,穴处,柔弱潜伏,女子之祥也。”
男权话语社会对女子的态度一直是暧昧不清的,一方面认为女子是男人的附庸,“妇者,服也。”另一方面,“红颜祸水”论又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认为女色可以亡国败家。这种矛盾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人们对蛇(即女性的折射)既爱又怕、欲拒还迎的心态。这种心态在白蛇传说的漫长嬗变过程中得到最充分的阐述。
白娘子从最初吸人精血、取人心肝的妖怪,到被誉为“中国的爱神”,白蛇传说经过了大致三个阶段:“妖怪”时期(《李黄》、《西湖三塔记》)——人性渐变时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戏曲《雷峰塔》)——勇敢多情的可爱女性(田汉《白蛇传》)。随着当代大众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多元性造成人们对社会道德及伦理的多元思考,白蛇传说作为中国四大传奇之一,也面临着现代人性价值的质询与重构。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把白娘子塑造成温柔多情善良妩媚的女仙形象;而香港导演徐克从白蛇传说的母题中生发出《青蛇》,从另一角度对人性和社会状态进行质询;另外,地方剧种也纷纷推出各自的白蛇戏曲,如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锡剧《青蛇》等,以现代人不同的视角诠释这一古老传说。
白蛇传说在嬗变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往研究多从白蛇传说的起源以及白蛇从妖到人的论证入手,对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关照不多或不系统。本文拟从纵深角度,自白蛇传说发展嬗变的过程着眼,探讨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迂回延伸的脉络。

二、研究范围
白蛇传说的滥觞说法不一,真正定型应始于冯梦龙的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此之后,出现了戏曲、小说、弹词、诗歌等艺术形式。根据傅惜华的《白蛇传集》,白蛇传说的说唱形式就有马头调、八角鼓、子弟书、小曲、南词、宝卷等十几种。在现当代,又出现了诗歌、话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说唱形式大多只取其精彩部分,如借伞、盗草、水斗、断桥、合钵等,注重故事性,情节简练,结构并不完整。而白蛇传说长时期以戏曲方式流传,说唱、小说、民间传说均能够在戏曲中找到相应情节。又因为现当代白蛇传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密切相关,所以本文拟以戏剧中的白蛇传说演变进行研究探讨。本文所指的戏剧,采用周华斌先生的大戏剧理论,把电视剧、电影都纳入戏剧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传统戏曲、电影、电视剧中,择其有代表性者进行纵向研究。研究文本的选择包括清代乾隆三年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以下简称黄本《雷峰塔》)、清乾隆三十三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定本》(以下简称方本《雷峰塔》),现代田汉《白蛇传》、当代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电影《青蛇》以及当前最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第一章白蛇传说的起源………………4
第二章闻说雷塔覆蛇怪——白蛇传说的成型与发展…………6
第一节黄本《雷峰塔》与话本之比较………6
第二节方本《雷锋塔》与黄本之比较………9
第三节人物背后的文化象征……………14
第三章雷峰塔的倒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蛇传说…………24
第一节《白蛇传》的产生…………24
第二节《白蛇传》的文本分析………27
第四章千年等一回——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白蛇传说………33
第一节怀旧与狂欢——《新白娘子传奇》…………34
第二节彷徨与失重——《青蛇》……………38
结论…………42
参考文献…………45

结论

2004年,三个地方剧种分别推出全新的白蛇传说: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无锡剧《青蛇》、越剧《蛇恋》。
12集川剧电视剧《白蛇传》获2004年“飞天奖”二等奖。导演刘翼在这部连续剧中大胆创新,突破性地尝试了西方摇滚乐、电脑特技等从未在戏曲中出现过的现代手段,使画面和唱腔如行云流水,博得好评如潮。从内容上看,川剧《白蛇传》取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增加了追求白娘子的蛤蟆精从中破坏的情节,扩大了原来川剧中小青的戏份。在传统的川剧中,小青平时是白娘子的侍女,打斗时化为男身。改变后的川剧电视连续剧把小青写作本是男子,因爱恋白娘子拦路求婚,后被打败才化作侍女追随白娘子。最后小青以自己的身躯血溅雷峰塔,白娘子得以出塔。
锡剧《青蛇》的主题立意和徐克电影《青蛇》相同,讲的是许仙、青蛇、白蛇、法海之间的情缘纠缠。导演石玉昆如是说:“戏曲版《青蛇》虽主要取材原《白蛇传》,但不同于原《白蛇传》的立意。它不再只反映白蛇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与恶势力抗争,争取女权自主的主题思想,而是通过二条怀有纯真情感的蛇同人类以儒、释、道三教为所谓代表自居的三个男人(许仙、法海、道士)之间,在围绕“做人”二字上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情感纠葛和生死搏斗。其中用蛇(主要是青蛇)纯真无邪的目光,去透视人性的美好,善良与它的僵化,伪善和丑恶,以达到对人类复杂性的揭示与对人类美好的渴望。让剧中每一个人物,在这柄兼有美丑、善恶、真伪的人性双刃剑前,充分剖析了各自的内心世界。这里的人物,都是表达本剧理念与情感的符号,完成本剧立意的载体。无需抱着对原剧《白蛇传》遗留的观赏心理定势,去向本剧对号入座。”
我们可以预测,白蛇传说作为博大深远的神话母题,将会被最大限度的想象、生发。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白蛇传的发展方向无疑会往情节的曲折离奇方面发展,突出其娱乐性与消费性。经典戏曲原有的四个人物的关系、简单的故事线索已经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需要。2001年台湾新推出的连续剧《青蛇与白蛇》几乎只保留了原有白蛇传说中的主人公姓名,在故事线索、情节安排、人物关系方面都是另起炉灶;据说,去年刚刚杀青的央视大戏《白蛇传》增添了诸如深恋许仙的捕蛇女连翘、小青的捕快恋人等新人物以及仙界、妖界、人间转换等新情节。
九十年代以来,以娱乐性、消费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开始泛滥,大众的需求成为文化生产者追随的旗帜。白蛇传说这一古老的母题在改编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努力迎合消费主义的需求。以“愉快、痛快”为目的,解构经典、颠覆传统,模糊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突出情节的标新立异,这也是所有传统文化母题在大众文化浪潮中必须面对的。无论这种颠覆和解构是否合理,它确实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并且会长时间存在、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傅惜华《白蛇传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
[2]冯梦龙《警世通言》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3]阿英《雷峰塔传奇叙录》中华书局1960年3月
[4]田汉《田汉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11月
[5]邵江海口述芗剧《白蛇传》1957年戏曲研究院藏本
[6]评剧《白蛇传》中国戏曲学校编印1958年4月
[7]张沛沈毅改编晋剧《白蛇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54年2月
[8]杨鹤斋改编秦腔《白蛇传》1956年2月戏曲研究院藏本
[9]《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47)邕剧?白蛇传》广西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编戏曲研究院藏本
[10]《苏剧前滩第六集》《白蛇传》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印1960年戏曲研究院藏本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