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论文代写中专生生活应激状态及对策研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2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个体价值观等影响下,人们对健康有不同的认识。1990年WHO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心理、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良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睦,有幸福感,积极有效的生活。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人际关系协调,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1.1.2 应激与生活应激的概述


据统计,目前应激的定义大约有 300 多种,然而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至今还没一个公认的定义,经常被看作是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原因。我们把引起人们心理紧张的因素称之为应激,由应激刺激引起的反应叫应激反应。中国百科全书指出,应激是指扰乱人体自然平衡的任何影响,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性侵害、精神上的创伤、情绪上的干扰等。现代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个体面对生活中各种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Lazarus 指出: 应激是一种反应模式,是人生活在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将产生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自动的、可预期的、无法用意识加以控制的生理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但如果长期处在高应激水平,必然影响身心健康。生活应激是指由生活或生活直接有关的因素引起的心理应激,不同于工作应激,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影响健康的主要应激源。
.......................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动态监测同一教育层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一、二、三年级分别连续调查4次,间隔3个月)的生活应激水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年级、躯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家庭居住地、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季节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差异及存在的相关心理问题,并探索其变化规律,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探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心理治疗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做贡献,为护理专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保障。
目前,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应激的研究,不同生活应激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结果显示,高应激水平学生其SCL-90 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其它组。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SCL-90总分与生活应激的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除认知反应外)。因此,关注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和心理健康问题势在必行。以往的研究多数是针对高职、高专或本科的横向研究,即某一时间点护理专业学生生活应激同心理健康关系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或进行不同教育层次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应激水平的比较。缺乏对应激水平动态观察的纵向研究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包头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专在校一、二年级各45名学生和三年级临床实习的40 名学生,共 130 名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②全日制三年制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学生。  排除标准:①既往和目前有心理障碍和意识障碍者。
共进行 4 次资料的收集,每次调查均由同一调查人员直接发放问卷,调查对象在10 分钟内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所有资料整理编码和数据量化,建立 Excel 数据库,运用 SPSS17.0 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调查小组由 2 名专业护理教师、2 名班主任和 3 名医院的实习组长组成,调查前针对调查的内容、方式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 2 天的培训,使其较好地掌握调查的流程和技巧。
①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取得其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所得资料的准确性;②调查人员对有疑问的条目给予解释的内容要保持一致;③除第一次全部发放问卷外,后三次的调查问卷只给上一次问卷有效的研究对象发放。
在 4 次的跟踪调查中,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护理专业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不同。在应激源挫折、冲突、压力、变化方面和应激反应自我强加、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及认知反应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护理专业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换言之,家庭经济状况与生活应激水平呈负相关。
.......................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我校护理中专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对生活应激水平连续进行4次跟踪调查,每次调查间隔3个月,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和学校的教学安排,选择以下 4 个时间点进行:
第一次调查(T1):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末(2011年9月30日)
第二次调查(T2):第一学期的第四个月末(2011年12月30日)
第三次调查(T3):第二学期的第一个月末(2012年3月30日)
第四次调查(T4):第二学期的第四个月末(2012年6月30日)


2.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个体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成绩等变量)和学生应激问卷(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ory, SLSI)进行调查。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共51道陈述题,由被试根据自己近三个月的情况,对每道陈述题进行选择。每道题有5个选择:1=从来没有;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51道题分为两个维度:应激源和应激反应。这两个维度由 9个因子组成:1. 挫折:1-7题;2.冲突:8-10题;3.压力:11-14 题;4变化:15-17题;5自我强加:18-23题;5.生理反应:24 -37题;7.情绪反应:38 -41题;8.行为反应:42 -49 题;9.认知反应:50 -51题。前8个因子中各题目都是正向记分,即,1=1分;2=2 分。
............................

3 结果......................................................................................7
3.1 一般资料............................................................................7
3.2 结果....................................................................................7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7
3.2.2 一、二、三年级护理中专学生的生活应激程度分类......8
3.2.3 不同性别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8
3.2.4 不同年级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0
3.2.5不同躯体健康状况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2
3.2.6 不同学习成绩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4
3.2.7 不同家庭居住地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6
3.2.8 不同家庭情况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18
3.2.9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20
3.2.10 护理中专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活..................22
3.2.11 不同季节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比较.......................23
3.2.12 护理中专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24
4 讨论.........................................................................................26
4.1 护理专业中专生处于中等生活应激水平.................................26
4.2 性别同生活应激的关系.........................................................26
4.3 年级、年龄同生活应激的关系................................................27
4.4 社会支持同生活应激的关系..................................................28
4.5 季节同生活应激的关系..........................................................29
4.6 护理中专生生活应激水平影响因素讨论.............................29
..........................

6 对策


6.1 探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是:“①情感的控制;②能做出合理决定;③情绪调节;④能建立积极的关系;⑤自我感觉良好;⑥知道如何善待自己;⑦积极的人生观;⑧良好的应对技能;⑨交朋友的能力;⑩幽默感和积极的自我感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重视学生体验为主,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和自助潜力,提高学生积极的情绪,完善学生积极的人格。积极体验是个体能幸福地回忆过去、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随着积极体验的累积而增多,随之个体充分发挥自我各种能力的需求增多,有助于人格完善。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人格特征的持续发展,符合我国以人为本、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学校应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在教育教育过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


6.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和谐校园的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和谐校园中厚积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基础和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修炼德性,陶冶心情,开拓胸怀,更能使人目光远大,催人奋进,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氛围。
.................................

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一直以来,我国社会缺乏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正确认识,存在“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护理工作不能被患者所重视,护理人员地位普遍不高,同样,在读护理专业的学生也不被看好,她们往往缺乏专业热情和自信心。我们将结合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充分利用校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媒介,大力宣传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新举措、新方式、新思路、新成效,树立患者满意、社会赞誉的先进典型,树立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形象。同时,要正确引导公众参与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在监督中感受到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所带来的切实利益,改变传统束缚下的护理人员的形象,消除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工作者的偏见,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减轻她们的生活应激水平,培养积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提到党政工作日程上,并统一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提供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设施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到。提高专业水平。对广大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培养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