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来源及指导思想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人的问题上的关联性,这个问题长期为人们所忽视,如果能把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所闪现的人学光芒联系起来考察,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式的对人的曲解,以促进对人深层次理解并深化对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现实性的思考。 本文拟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以二者对人的问题的深刻阐释为脉络,从四个方面对二者的人学思想系统进行构拟,从而论证出二者在人的问题上的相通性。 国内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有: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韩庆祥、张洪春《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赵敦华、李晓《西方人学观念史》等等,国外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有:斯蒂文森,L《人学的世界》(李燕、赵健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这些文献侧重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社会层面人的研究,更倾向于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研究和道德范式应然状态的人的研究,但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对于现实层面的人的研究以及从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角度研究的较少,因此,如果抛开从形而上学的和道德范式的角度对马克思哲学研究,而从生命哲学和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哲学或许是重新理解人本主义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方面。 ....................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把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人的这一问题上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马克思的研究和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而且对于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其内容上都是一个新的探索。 本文的研究既是马克思哲学题中应有之意,又具有深入拓展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的迫切需要,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后现代主义哲学看做是与马克思哲学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忽视了他们内在的关联性,因此,从人的问题的角度把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二者的关联性就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而且也对于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的主体性意识,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从蒙昧状态的人开始反思人,不管是理性至上的人,还是关注人自身的人,都没有回避对人四个问题的探讨,也就是人性、人的社会关系、人生态度和人的自由四个方面。 第二章从人的异化问题、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两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人的异化包含有人的身体异化和精神异化,表明人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下,异化劳动使人的身体变得畸形和麻木,人被束缚在这种异化劳动之下身体得不到解放,其内心和性情更不可能得到解放,身体上和精神上始终被异化劳动所束缚,人的自由个性不能得到完全展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方面来分开阐述。 .................. 第1章人的问题的由来
人从蒙昧状态开始就已经和人自身产生了某种隐秘的关系,从未发觉到隐隐的感觉,再到人对自身的反省,反省之后的作为就构成了人本身的一幅图画.从人的出现,人就必须为人自己的生存而去存活,此时的人只纯属于物质层面上的人,此时人与其他动物并无两异,都是为了自己的存在与不寂灭而去作斗争,这只能归结为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一系列的生理需求而已,但也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不管是数百万年前出现的古人类,还是数十万年前出现的现代智人,对于自身都没有一个观念;或者说,他们还不能自称为‘人’,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我们把‘人’的观念的出现作为人类有意识的历史的开始,即人的诞生”,①我们不能否认人成其为物质的人自身这一过程的存在,但我们更不可能忽视人作为观念的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就是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地进行劳动,从这一过程中无不包含人的思维的出现,思想的闪现,然而牛马等等之物也会在人的驾驭之下进行劳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一劳动是否包含了思考、思想,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就是是否是主动为之,牛马之物是不可能主动到田地去进行耕耘与劳作,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万物苍生,众生相之中又有哪种生物能与人一样可以主动地去进行劳动与劳作,人不愧是万灵之主,我们可以把这一层面的人概括为生存中的人。 .....................
1.2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 作为人是以类为存在物的,动物也是如此,但是人还是与动物有截然的不同,对于动物可以划分为禽类、兽类、爬行类、哺乳类……我们人类不可能分为男类、女类,或者婴儿类、儿童类、成人类、老年类.....,用福柯的思维来考虑,或许就会不一样,为什么人类不可以划归为动物中进行分类呢,在我们头脑中的分类一直是知识一直原本如此的形成,又怎能说这样就是合理的呢?这样的思考也是不无道理的,但不管怎样分类,都可以抓住其本质,类与类之间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的,食物链便是最好的例证,植物对于食草类动物是必须的,食草类动物对于肉类动物是必须的,植物类和肉类对于人类更是不可或缺,伟大的世界便因为最基本的生存,因为万物的物质层面而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张有序和紧密联系的网,究其人来讲,人除了处于这一物质层面上的联系之外,人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人不仅有感性的需要而且更是一种理性的延伸,在人与人的这种无形的联系中人们会形成友情、合作、尊重等等社会习俗,人作为肉体、物质的人必然生存于一定的空间之中,人又作为精神上的人,又必然与他者相联系,我把处于这一网状结构中的人本身称之为网状中的人,亦即社会层面上的人、联系中的人。 在哲学这一范围内,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在现代主义看来饱受争议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给人的原初感觉便是纷繁、杂乱、无方向性,这确实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所在,在现代主义看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亦是一种不符合规律的叛逆与违逆,是对正常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大胆挑衅,对以往传统的哲学方式与路数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 第3章后现代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人.................................15 3.1性情中的人..............................................................15 3.2生存中的人..............................................................22 3.2.1身体的反抗与精神的反抗.....................................23 3.2.2个人意识的反抗与集体意识的反抗......................24 3.3社会中的人.............................................................25 第4章殊途同归:人的自由与解放................................30 4.1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自由........................................30 4.2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自由人....................................32 4.3走向人的解放.........................................................33 ........................... 第4章殊途同归:人的自由与解放
4.1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自由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自由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一种境界。因此,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就包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认识的自由;一种是实践的自由。 第一: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只有当感性认识通过实践的验证,对外在的客观达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上,才能升华为对必然的认识,也就是马克思哲学所认为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对现实的改造。而只有在认识上达到一种对事物的必然认识,才能实现实践的自由。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① 必然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而这一实践的活动就是劳动,在合理认识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劳动,就是一种自由的劳动。这种合理认识自然规律,从而利用自然规律,就是人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是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而这种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必然需要通过实践去认识,同时利用必然也需要通过实践把自然规律运用到现实中去,因此,也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是通过实践来追求自由和获得自由的。实践的自由是马克思哲学根本意义上的自由。马克思哲学的自由观克服了传统的形而上的自由观的空洞意义,马克思哲学所追求的自由,是在当下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一种真实的自由体验,是不必到彼岸世界寻求飘渺自由的自由观,更不是资产阶级所说的抽象自由观,马克思哲学的自由观是具体的自由,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自由,马克思哲学的自由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结 语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伴随着历史的积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每一个时代理论的形成,也逾越不了历史的轨迹。因此,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也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发展而自行发展,虽然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处于机器工业的大发展时期,而后现代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阶段,两个派别的历史土壤和生成背景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异,但我们知道马克思哲学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哲学的先进性和不封闭性使马克思哲学能始终追随时代的步伐去思考和去解答时代的问题,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勇于以批判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用批判性的理论去解答现实问题,这种批判性直指传统的形而上学,究其根本,这种深刻的批判性都来源于二者对时代、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考察的基础之上。 除了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理论背景方面不同之外,在二者所抱有的“批判性”态度方面,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都具有一致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更倾向于批判之后的解构,解构之后的结果便是虚无;而马克思哲学同样也是在批判现实,而这种批判是批判之后的“重建”,是在实践过程中的重建。 在人的问题上,从人性、社会中的人、人的态度和人的追求这四个方面,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都有相同的观点和立场。马克思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人性角度都希冀人能从被束缚、被奴役和被异化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马克思哲学认为应该消灭异化劳动,从身体和精神上使人摆脱异化劳动的奴役,过上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活;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侧重于使人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获得自由解放。........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