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的文学影视化叙事之潮流主因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第一章文学影像化叙事潮的现象考察


影像化叙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图文化叙事类毕业论文范文,包括那些将图片嵌入文字叙述中形成图片、文字双重叙述的文学作品;其二是仿像化叙事类,包括将影视等电媒文本的叙事技巧(如蒙太奇、特写镜头、画面切换等)融入文学叙事的作品。


第一节图文化叙事扫描
图文化叙事类作品,根据作品的文字叙述与图片的关系,可以分为“写实类”和“虚构类”。“写实类”指的是文字所记述的与图片所表现的是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场景和现象的作品。“虚构类”是指图文化小说作品。小说本质上是虚构的艺术,图片也以虚构的内容为依托,这类图片在小说中作为插图同时也有叙事的作用。图书和期刊是这两类作品的主要传播载体。事实上许多作品是在期刊上连载后结集成书的,期刊所包含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相比于单本书更广泛、更丰富,而且期刊的发展动向也反映出图书的出版倾向。因此,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众多图书的微型缩小本。鉴于文学期刊与图书的这种关系,笔者主要以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使所研究的文学现象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


一、“写实类”作品浏览
文字叙述与图片相结合的“写实”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等领域都有表现。一些思想文化类、生活哲理类散文,如余秋雨的新版《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和陈染的《声声断断》等,在文字叙述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图片为读者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提供预设的文化氛围,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作家的思想。理论研究文章通常以标准的格式和密密麻麻、深奥枯燥的理论文字这种呆板的面目呈现于读者面前,这也决定了它们只能是专业研究者的案上读物。而近阶段文字叙述中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成为理论研究文章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山花》2003年开设的“视觉人文”栏目中的部分论文,《天涯》2000开设的“媒体与大众文化研究专栏”中的部分论文,以及杨义的《中国新文学图志》、樊国宾的《主体的生成—50年代成长小说研究》等学术著作。在这些理论文章中图片的感性与活力与文字的理性和静止结合,无疑这种图文并茂的理论研究文章将会吸引非专业人士的关注目光。《天涯》2000年开设的“特别报道”和《北京文学》2001年开设的“现实中国”栏目中的报告文学,通常在文字叙述中插入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图片。这种图文并茂的报告文学写作形式使所反映的问题以更触目惊心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


第二章文学影像化叙事潮形成的原因


影像化叙事潮的形成原因在多篇论文中已有论及,但却少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完整论述的。这些文章多是将叙事潮视为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受影视文化影响的产物,这种论点虽然也一定程度触及到问题的关键,但是笔者却认为影像化叙事潮有其更为复杂的产生原因,下面笔者主要运用生态文艺学的观点来系统的阐述这个问题。
以生态文艺学的视角切入对影像化叙事潮的形成原因的研究,首先要探究文学系统为什么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具备生态系统的哪些特点。生态系统一般拥有以下因素和特点:“1、系统主要由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2、生物体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系统是一个各部分、各因素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4、系统中可有不同的等级和层面,大系统可拥有若干小系统:5、系统内部有着物质、能量或信息的流动;6、这种流动是交互的、反馈的、循环的、自调节的:7、自调节的能力随着系统内部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8、系统在整体上是运动变化着的,这些变化是可感、可测、可控的;9、变化可以优化,也可以退化:生态可以走向繁荣,也可以走向衰败。此类生态演替的顶点是平衡、稳定”。以上述标准考察文学活动可发现文学具备“生态系统”的以下因素:l、文学活动的生物体包括文学创作者、传播者、消费者、评论者等,评论者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文学所处的环境包括由自然、社会乃至宇宙构成的外部环境和由各文艺品种构成的内部环境:2、文学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如创作、传播、接受、管理、批评等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且处于不同的等级和层面;3、文学系统内部的文学家、文学作品、读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交互的、反馈的、循环的、自调节的,比如消费者审美观与作品创作之间产生的交互影响;4、文学领域内,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物种”,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散文有传统的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近年来又兴起文化大散文、小女人散文等。.........................
...............................


第二章文学影像化叙事潮形成的原因..................................21
第一节文学外部生态环境的变更.........................................22
一、文化的市场化.............................................................22
二、文化的三分天下.........................................................23
三、科学技术时代与文学...................................................24
第二节文艺内部生态环境的变动.......................................25
第三节文学本体生态活动的变化........................................27
第三章影像化叙事潮与文学的发展.................................29
第一节影视大潮冲击下文学的出路.................................29
第二节低姿态的超越:先锋的暖昧立场............................33
第三节文学影像化叙事潮的影响....................................35
......................................................

结语
世纪之交文艺生态领域,影视艺术对文学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文学的边缘化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预言电媒将占领所有阅读空间也实属过分恐慌,文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空间。对于影像化叙事潮的研究将为探讨文学的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文学本是小众艺术,只是由于文学曾经负载的外在的东西太多,才使它光环倍增。但是文学褪去所有的外在光圈,回归自然状态,却更有利于文学自身的发展。在影视等电媒尚未普及的年代,文学一直是国家意识形态重要的传播渠道,它可以以审美的方式把反映国家意志的社会思想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于是文学的地盘大大地膨胀了。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视的迅速普及,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逐渐转向更具大众传播意义的电子媒介。这样文学就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文本传播也失去了特殊的社会控制带来的种种优惠,文学从表面上看走向了衰落.但是影视文化的崛起并不像某些文学道德主义者想像的那样,只能给文学带来灾难,它或许可能使文学从此走向从容发展之路。文学活动回归本位,理应比较寂寞,那种“洛阳纸贵”般的情形反而是短暂的非常态的现象。文学在边缘化的状态下,作家可以更从容地将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宇宙的探索、对真善美的追求灌注在文本中。虽然现阶段文学未必达到这种状态,但是这也许应是文学在影像时代比较合理的定位。
文学影像化叙事潮在我们所处的21世纪之初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文学受影像时代的影响仍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或许会有一些新的探索文体产生。而这股叙事潮虽然己经引起部分研究者的关注,但总的来说,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许多尚未定论的东西,仍有一些潜在的文学影像化现象未被注意,仍有一些尚待解释清楚的难题,比如怎样看待这股叙事漱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在影像时代究竟如何合理定位等等。因此,对此一论题的探讨仍存在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文学影像化叙事。


参考文献
1、潘军:《独白与手势·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潘军:《独白与手势·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陈丹燕:《上海的风花雪月》,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l版。
4、林白:《玻璃虫》,作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陈染:《声声断断》,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版。
6、潘军:《独白与手势·红》,《作家杂志》,2000年第12期。
7、林众:《白毛女在1971)),《大家》,2002年第l期。
8、李洱:《遗忘》,《大家》,1999年第4期。
9、何锐:《批评的趋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0、昌切:《世纪桥头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2、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3、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1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