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国后公民政治变化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一、西方公民直接政治参与的兴起
西方是世界民主政治的发祥地,除去只适应于古代社会的直接民主,在现代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便是代议制民主。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相继建立了代议制政府,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代议制民主政治开始受到各方面的挑战进而陷入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能政府”时代基本取代了 “全能议会”时代,进而演变出一种精英民主模式。所谓精英模式,即是由少数精英把持国家立法权力,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权被悬空。这种民主模式使民众的政治效能感锐减,从而加重民众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各种选举的投票屡创新低。特别是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切,英美等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泥潭,政府管理成本与计划不仅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反而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自身造成的公共问题比所解决的问题还多。于是,普通民众越来越不满政府,要求限制政府干预公共事务的呼声也越来越响。面对这种情况,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开始反思精英民主政治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缺陷,主张通过扩大公民的直接政治参与来弥补精英民主政治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不足。这样,扩大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新的政治潮流,而且被视为现代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与扩大公民直接政治参与同时兴起的,还有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打造“全能政府”就必然需要行政集权,所以“全能政府”时代政府广泛地干预和管理社会经济事务,行政权力大大膨胀。而行政集权带来的弊端随着经济的持续低迷而愈加显露,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官僚化等弊病暴露无遗。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为解决行政集权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它肇始于英国的撒切尔内阁和美国的里根政府,进而扩大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随后又波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
..............................


2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2.1 民主政治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的关系
民主政治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民主政治与公民政治二者是互动关系,没有民主便没有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发展地越深广,民主政治就越进步。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是衡量同一政治形态以及不同政治形态中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英国的政治学家柯尔认为,民主就是一种人民参与的政治制度,而实现这种参与的社会政治形式则是以社团为基础的自治。?美国政治学家科恩也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2. 1. 1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表征
亨廷顿说“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③浦岛郁夫也认为在政治发展繁杂的定义中,共通的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政治参与巳成为一国政治发展程度的表征。
首先,政治参与是公民与政治权力发生联系的最直接和主要的形式,它影响到政治利益的分配。每个公民都想通过政治参与来主张和实现其利益。事实上,他们也是能够得到或部分得到相应的满足为限度的。那么这种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无疑是民主的。
其次,政治参与是一国公民在该国宪法和法律运行范围内的活动,因而,公民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条件,而对国家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政治统治的承认,也就是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认可。因此,无法想象公民会认同毫无民主空间和民主内容的政治国家,于是,政治参与便自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生活质量的标尺。
最后,真正的民主“国家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包括向政府决策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影响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通过合法的程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毫无疑问,政治参与的水平与状况是评价一个政体是否民主的普遍标准之一。


2. 1. 2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推进力量
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中的关键,对整个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说,关系至为重要。公民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思想基础。政治意识作为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认识、政治信念、政治习惯和政治价值的复合存在形式,它构成政治系统的基础和环境,是政治的隐性。...............................
......................................


3我国公民从动员式政治参与到主动式政治参与的嬗变过程 .............28
3.1建国初期:主动式政治参与的短暂春天 ..........................................29
3.2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动员式政治参与的天下.....................31
3.3改革开放以后:主动式政治参与重获发展空间............................34
3.4政治参与从动员式为主到主动式为主的转变...........................37
4引起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变化的动因与基础分析.............................43
4.1市场经济是我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原动力....................................43
4.2公民政治参与基础条件的变化.................................................44
4.2.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为公民政治参与
提供了政治空间.........................................................................44
4.2.2民主政治制度和法治建设为公民政治
参与提供了基本制度条件.......................................................46
4.2.3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49
4.3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变化的影响.......................50
4.4参与的技术条件的变化....................................................51
............................................

结语
在我国东部沿海民营经济发迖的地区,协商民主巳开展多时并取得较好效果。经过部分地区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协商民主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协商民主制度有助于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是解决因市场和社会关系紧张所带来问题的有效方法,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其次,执政党和政府也在尝试发展新的治理方式,通过整合行政命令和民主咨询机制,以使政府和人民一起致力于地方治理。再次,协商民主不是把自由选举看作民主的唯一标志,而是把决策过程的大众参与作为民主的价值追求,强调决策过程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不同利益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协商,这一理论扩展了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使我们不再将民主建设的目光仅仅放在自由选举的环节,而把公民社会的培养和基于多元社会之上的协商制度的创新引入民主化建设的轨道。.....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助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体现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变化过程的考察,对该嬗变过程的全面分析,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积极引导公民有序地主动参与政治,并减少动员式参与的比重。只有这样,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向更高阶进发。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一 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4][美]卡罗尔·佩特曼著,陈尧译.参与和民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著,张文红译.从群众到公民一一中国的政治参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日]蒲岛郁夫著,解莉莉译.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7]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潘维.农民与市场一一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志明.走出迷谷[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1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