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实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新评价和定位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重新发现了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意义,并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过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称谓修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突出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意义时,人们同时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容作了深入研究。 理论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内容?在这个问题上,经过多年的争论,认为马克思哲学有本体论的观点逐渐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二是马克思哲学究竟有什么样的性质的本体论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仍然没有哪种观点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个分歧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之争。与实践本体论相反,许多学者对实践本体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不能因为实践概念在实践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就否认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而将实践人为地抬高到本体论的范畴。他们认为物质范畴相对于实践范畴更具有本体论意义。 时至今日,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论争论在我国学术界还尚未达到普遍一致的共识。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很不利,与国家的建设发展进程也不相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研究成为马克思学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开始研究,在马克思的原著中找到其最本真的实践的观点,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的阐述、分析,消除大家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理解的分歧,从而达到一致共识。 ...........................

 

(二)研究现状分析 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一个明明白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之所以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不是这一命题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拨乱反正的需要。当时,虽然“四人帮”已经粉碎,“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四人帮”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流毒和影响仍未肃清,“两个凡是”的观点便是这种流毒和影响存在的集中表现。如果坚持“两下凡是”,那么,就不可能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思想路线的转变,也就没有政治路线的转变,也就没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开辟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革命和建设事业就有被葬送的危险。因此,要批判“两个凡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重新思考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是在这一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思想准备的作用。  之后,随着对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发展和一系列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对外开放以及国外哲学思潮的传入和影响等等。我国哲学界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如: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理解有关。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开始成为我国哲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一个热点。 .....................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

 

作为一个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任务就是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改变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事物。上面的二段话,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精华和他光辉的一生,也凸显了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追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唯心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不是天生就有的,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其在不断的成长思考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早期的实践观因为受当时极具影响力的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属于唯心主义的。 1、《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把“理论的批判”概括为“实践” 从1837年到1841年,是马克思在大学学习时期,这是马克思投身于科学和政治活动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马克思由喜爱文学和诗歌创作转向研究法学和哲学,并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由最初倾向于康德和费希特最后走向黑格尔,积极参加了青年黑格尔左派的运动,在世界观上实现了由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首次转变。此时的马克思是一名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分子,在这一时期他非常强调理念的力量,把理念看成是主宰世界的东西,看成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唯一合理的东西。他在《博士论文》中写道:“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来,……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实践是一种批判,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念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 ....................

 

(二)从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发现,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理论的批判”和“理念的力量”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而此时,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思想出现,让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由此,他的实践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 1、《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派”实践观 由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是理论批判无法解决的,所以他开始对理念的力量进行质疑。此时他不再是黑格尔的积极拥护者,开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费尔巴哈以宗教批判作为自己的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宗教展开了批判,揭示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而宗教神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但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然人。 所以当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时候,也发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一些缺点,他说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这为他后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因为《莱茵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越来越具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这为普鲁士反动当局所不容。为此,马克思只好离开难以公开进行革命宣传的普鲁士,来到了巴黎。于是在1844年2月,马克思来到了巴黎,出版了《德法年鉴》,才使自己的民主革命得以继续。这样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实践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他对实践和理论作了明显的区分,但此时他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主要只是把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理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来理解。 .........................

 

三、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思想维度规定性 ............................16  (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础是物质本体论.....................16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17  四、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 ..........................19  (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本体论上实现的变革...................19  1、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对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颠覆 ..........19  2、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扬弃 ......21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自然观上实现的变革...................23  1、对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24  2、新自然观的基本前提是自然界的客观现实性 ...................25  3、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25  (三)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认识论上实现的变革...................26  1、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批判.......................... 27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  (四)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辩证法上实现的变革 .................. 29  1、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29  2、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 30  (五)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历史观上实现的变革 .................. 31  1、对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32  2、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证............................................. 33  ..........................

 

四、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

 

根据前面论述我们可知,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在对前人哲学理论的扬弃和在马克思对人类世界的不断地研究和思考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称为“科学”的哲学,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对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马克思把科学实践观作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条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中引起的变革。

 

(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本体论上实现的变革 当我们在谈本体论的问题时,必然会想到这二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是先有物质还是精神?我们根据对这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成二大阵营:一是认为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的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二是认为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的或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唯心主义阵营和唯物主义阵营,是因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导致的。唯心主义者从思辨的思维方式出发,必然会得出虚幻的、有限的、不能自存、无根的本体论。而旧唯物者总是从物质自身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起源,由此也必然会导致“直观性”的缺陷,无法对物质本体论作出科学论证,最后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沼泽地。 通过之前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研究学习,我们知道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也是物质本体论,但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

 

结语   为什么一百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哲学,在今天仍然是大家学习、研究和发展的对象?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研究思考,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引起的变革又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终于明白了马克思哲学的魅力所在,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哲学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本质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既强调高扬人类主体性,发挥人类的科学实践观的作用,又强调人类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说,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诠释与实践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逻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集中要求和体现。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第一要义,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认为,实现发展,光靠人的理论设计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社会的发展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人的需要、目的等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和人的素质、能力等本质力量的提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人为满足其多方面需要发动的,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影响、改变、提升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