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我国的疆土辽阔,但我国已经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的区域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30%以上,使得我国居世界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列。荒漠化会使生物群落退化、草群的覆盖度降低、土地生产潜力下降等危害,根据UNEP数据资料,世界30%灌溉农地、47%的雨养农地和73%的牧场发生荒漠化。全球范围内每年由于荒漠化影响造成的年收入减少达420亿美元,由于荒漠化造成的生态难民或粮食减产,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荒漠化定义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同时号召世界各国采取行动防治荒漠化,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荒漠化又被称为第一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与荒漠化并行的影响着生态环境,其他的生态问题都是在荒漠化问题形成的基础上形成的,荒漠化也引起了国家与地方的高度重视,使各个国家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用以解决荒漠化问题,对荒漠化的区域面积监测方法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成为了荒漠化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只有正确的掌握荒漠化的驱动机制才能为及时、准确的采取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区苏尼特左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西北部的草原区,是我国草原荒漠化的典型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半个多世纪以来,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或间接的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造成影响和危害。 ..........................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概况 1959年法国科学家H.N.Houerou提出DesertiZation概念,用于表述人类在干早、半干旱区域,原本非荒漠景观的地区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造成荒漠蔓延。并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区域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为100-200mm(变化范围为50-3O0mm)的干旱地带”1974年Rapp又将荒漠化的定义扩展为“降水量在600mm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人为影响和气候变化引起的类似荒漠状况的扩展”。 1977年联合国召开荒漠化大会决定用"Desertification"来表述荒漠化,1990年,UNEP召开的荒漠化评估会议中指出:“荒漠化即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随后的经过国际荒漠化研究等相关机构的多次的修改,根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定义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后来就作为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赋予它的明确定义。在此定义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是“气候变异和人类的种种因素造成的”明确了自然因素和人文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明确了荒漠化的发生区域,即“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的定义也是在人类逐渐对荒漠化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 对荒漠化的成因,自1949年法国学者A.Aubrevllle首次提出“荒漠化”的概念,对人文机制的研究方面,澳大利亚学者朗沃斯(JohnLongworth)和威廉生((G.J.williamso)主要从制度政策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蒙古草原环境迅速退化的问题。 .........................
2.研究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苏尼特左旗,也称东苏旗,地处内蒙古高原的西北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位于锡林郭勒盟的西北地区,东部和南部分别与阿巴嘎旗和正镶白旗、正镶蓝旗相接,西部与“我国的重点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相邻,北部则与蒙古国的南部相接壤,处于东经111°24′-115°12′之间,北纬42°45′-45°15′之间,南北长335公里,东西宽160公里。总面积为342.5万公顷,其中草原面积331.3万公顷,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6.7%,其他土地利用为耕地、林地、湿地、沙地和社区类型。 旗政府所在地为满都拉图镇,全旗现有 2 个苏木、3 个镇,即:巴音乌拉苏木、赛汉高毕苏木、巴彦淖尔镇、查干敖包镇和满都拉图镇,共有 49 个嘎查。总人口为3.3 万人。民族构成以蒙古族为主,也分布有汉族以及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因处于我国的陆路边境地区,与蒙古国的经济与贸易往来频繁。2011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9.3 亿元,其三次产业结构为:12.7:65.6:21.7。其中第一产业畜牧业产值 3.7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 19.22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 6.36 亿元。苏尼特肥尾羊和苏尼特双峰驼是地方优良畜种。 苏尼特左旗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金、水晶、石、铁、钨、石膏、芒硝、原碱、食盐、云母等三十几种矿产储量较大,甘草、麻黄、银柴胡等药用植物达百种以上,名贵藻类植物“发菜”产量多,质量好。报春花、山丹、干厥菜等几十种野生植物,既是野生观赏花卉,又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资源。改革开放以后,全旗大搞草原基本建设,砖木结构的棚圈,水、草、机、料、棚五配套及打草基地相继建成。 .......................
2.2自然概况 苏尼特左旗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春秋季多风,温差较大。全年的降水较少,多集中于夏季,降水量在150-200毫米之间。蒸发是水分散失的主要方式之一,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地貌类型有高平原、低山丘陵、沙地和湖盆低地四种地貌类型,其中高平原是主要的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可分为波状高平原和层状高平原两类。波状高平原在一定范围有明显的波状起伏或残丘散布。层状高平原起伏较缓和,其上布满沙砾或覆沙,沙地分布于南部,属浑善达克沙地西北缘,沙区地貌受西北风的影响十分明显,固定沙垄多呈西南东北方向排列。全旗地形是西北部和东南部偏高,中部低平。湖盆低地遍布于高原与沙地沙丘之间,且南部多于北部。全旗地表水系不发育,地下水资源缺乏,全旗仅有一条努格斯河,位于该旗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地区,地下水随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而递减。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和灰色草甸土。土层较薄,有机质层厚度大多为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低,日照充足。 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植被为主。本旗处我国北方草原带的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具有典型草原、沙地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低湿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主要以小针茅群系为主其次有小叶锦鸡儿群系、狭叶锦鸡儿群系、多根葱群系冷蒿群系等。 .....................
3.荒漠化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 10 3.1 历史变迁 ......................................................... 10 3.2 影响与危害 ......................................................11 4.荒漠化的人文机制分析 .................................... 14 4.1 六大系统的提出与体系划分 ............................. 14 4.2 草地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 15 4.2.1 定居导致的“定牧” .......................................16 4.2.2 定居导致的土地开垦 ................................. 21 4.2.3 矿产资源开采 ............................................ 24 4.2.4 草地资源的掠夺 ........................................ 25 4.2.5 草地管理政策与权力的缺陷 ........................ 26 4.2.6 草原狩猎与人工绿洲建设 .......................... 28 4.2.7 工业发展与旅游 ........................................ 29 4.3 耕地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 29 4.3.1 开垦 ........................................................ 30 4.3.2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 30 4.3.3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 30 4.4 林地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 30 4.5 湿地—水系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31 4.6 沙地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 32 4.7 社区系统人文机制分析 ................................. 33 .................. 5.防治对策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从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入手,来改善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防”与“治”共同行使,“防”潜在的荒漠化土地的扩展,“治”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因素。防治荒漠化更要从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中寻找防治措施。虽然荒漠化环境问题在演变趋势上较为迅速,而对于本区的荒漠化我们也应该对此抱有更加充足的信心来应对。荒漠化既然已经形成,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使荒漠化的扩展速度减慢下来,让自然生态恢复的速度大于扩展的速度,对于存在着潜在荒漠化的地区,要采取措施阻止继续扩展。这样在未来的环境治理中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荒漠化问题总有一天是能够解决的。防治工作首先应消除主要的人为所导致的荒漠化扩展的各种因素,治理的重点必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才能保证防治的及时有效。
5.1控制草原承载人口,还原牲畜结构 苏尼特草原退化的元凶是以定居为前提所形成的,定居的根本原因则是草原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原本就少量人拥有的草原,无形中减少了草原人口“拥有”的份额。定居类型的出现,“定牧”随之形成,进而用农耕思想来对草原大面积开垦,导致草原土地退化。基于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草原承载人口的比例。要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现在的“小畜居多”的格局为“五畜”的牧业结构,游牧时期,五畜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尽相同,扮演的角色也是适合于草原生态平衡的未来发展,也能有序的发展各个畜种的优势。使生态环境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 ..................... 结论 苏尼特左旗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荒漠化的影响下已经变得极端脆弱,人类活动就是在这样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扩展起到促发的作用,本文在对农牧民与相关管理干部调查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为划分体系的前提下,对苏尼特左旗土地荒漠化进行人文机制分析得出: 草地系统荒漠化是以定居为背景,通过人为作用间接规范牲畜的活动,使牲畜每天游走与定居点、水井、棚圈周围,增加了对同一地块的践踏频率,形成“定牧”,随着定居点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以及定居时间长,牲畜践踏对土壤风蚀的加剧值会随牲畜对草场践踏程度的增强而扩大,对草场践踏强度的增加,会使牲畜践踏与啃食的范围、频度与强度迅速增加,必然导致草场风蚀加剧,成为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并使荒漠化呈现以定居点、水井、棚圈为中心的圆周放射减缓的土地退化形态,形如“中心地理论”模型,退化的程度也是中心最严重,随着距离半径的扩大,退化程度逐渐减缓,牧草高度和牧草鲜重也有着同样的趋势。 草地系统荒漠化还表现为上世纪50-60 年代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土地大面积的开垦,由此而形成盐渍化和风蚀荒漠化,且随着定居点的增多,荒漠化成片或重叠,地表植被盖度减少,荒漠化扩展速度逐年加快。其中不免有挖药材、车辆碾压等对草地资源掠夺、草畜双承包等政策与管理的缺陷、矿业开采对草地植被破坏、资金与技术的不足等所到来的加速荒漠化扩展的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