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哲学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导论:   如何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加速化的双重压力下,发展经济的同时,转变观念,完善社会管理,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管理实践,从哲学理论思维的向度来探讨和研究社会管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依靠哲学的理论思维超越具体科学的领域局限来把握社会问题的深层本质,是社会管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社会管理哲学的概念因此而成。社会管理哲学是哲学反思人类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一门部门哲学,是社会学,管理学,哲学三大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21世纪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世纪,是快速变革的时代,管理本身就包括变革,而变革又是哲学的实践行为,因此,管理呼唤哲学,需要哲学。管理实践作为伴随人类始终的实践形式,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全过程,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既参与管理,又接受管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活动,并逐步地从管理意识的萌发到管理理念的确立直至管理理论丛林的形成。 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理性思维进行反思,去概括形成指导管理实践的一般方法论。管理哲学正是从哲学理论思维的向度去探讨和研究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现代西方社会是从企业出发认识管理的,而中国却是从哲学走向管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现代影响的部分之一正是管理哲学,近年来较热点的关于价值、文化、人性、知识等的讨论,都在提升着管理哲学的地位。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社会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阶段主要是翻译和介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理论,如阿法纳西耶夫的《社会主义生产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和《社会管理中的人》(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奥马罗夫的《社会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休休卡洛夫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管理》(上海译林出版社1987年版)、马尔科夫的《社会管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 在引进的同时,我国社会学、管理学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对社会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不过国内这一时期还无专门的著作问世。第二阶段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阶段开始有研究社会管理的专门著作出版,如:童星的《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王兰垣、金愈庆、荣长海主编的《社会管理学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风笑天、张小山、周清平编著的《社会管理学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这些著作都还只是粗浅的探讨,远未达到系统深入的程度。 二十一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管理研究明显增多,学术论文成几何倍数递增。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星博的《强制与遵从——社会管理的实践与逻辑》(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年版)等。 ......................   第一章社会管理哲学的理论定位

 

社会管理哲学是管理哲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学、社会学与哲学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1.1社会管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从总体把握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反映社会管理规律的社会管理哲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社会管理哲学是关于社会管理的科学,它揭示社会管理领域的本质及一般规律。 其次,它们都以实践为基础,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始终是矛盾运动着的实践认识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所处时代的实践、科学、哲学的新特点、新成果的哲学概括和提升,通过对同时代哲学思维最高成就的批判性扬弃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践、关注实践并实际地指导人类正确合理地从事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实践观,把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哲学的对象来研究,从实践出发解答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种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体现在该时代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的状况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要求其不仅关注其他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关注其他哲学的发展状况,这其中也包括社会管理哲学。对社会管理实践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的指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的拓展、丰富和发展。 ................   1.2社会管理哲学与管理哲学 管理与哲学这两个来自不同学科的概念,有着怎样的关联,下文将加以概述。 1.2.1管理与哲学 哲学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然而,随着当代学科间交叉的不断发展和融合,完全无关的两个学术领域已基本无存在的可能。但是哲学仍然是与管理不同的学科与概念。仅就词语的出现的时代而论,哲学也要古老得多,哲学的含义的丰富性也是管理所不可比拟的。 意为“爱智慧”的哲学,从柏拉图甚至更早以来,就曾因倍受推崇的优越感而让人们甚至远离了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哲学被宣称为一切科学与学术研究的指导,后来这种优越感在现代民主的气氛中受到了挑战。虽然如此,哲学的思考仍是有价值的,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最深刻的分析和最深刻的影响。当技术和科学无法解决管理的问题时,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哲学。哲学是最高层次的讨论,体现了最有效的开放和最无限的争辩。“如果我们把管理看做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把哲学看做一种思想活动的话,那么,管理至少应该是曾经被哲学审查和反思过的”。管理指向实践,而哲学并不必然指向实践。在现代性的过程中,理论哲学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尽管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伟大哲学家们的确提出了他们关于美好社会和美好人类的展望,但哲学坚持对现实的非战略(非实用)关系。哲学家很少想直接领导他人,更不用说管理他人,大部分哲学家没有多少商业或创造金钱的天赋。 ..................   第三章 社会管理哲学的方法论.......................................31 3.1 社会管理方法的历史演进 ........................................31 3.1.1 传统管理方法 ........................................................31 3.1.2 现代管理方法 ........................................................32 3.2 社会管理方法分类 ....................................................34 3.2.1 哲学方法论 ............................................................34 3.2.2 一般方法论 ............................................................34 3.2.3 技术方法论 ............................................................34 第四章 社会管理哲学的价值论.......................................36 4.1 社会管理的价值维度 ................................................37 4.1.1 阶级性 ....................................................................37 4.1.2 客观性 ....................................................................38 4.1.3 多重性 ....................................................................38 4.2 社会管理的普遍性价值命题 .....................................38 4.2.1 效率与公正 ............................................................39 4.2.2 稳定与发展 ............................................................39 4.2.3 发展与和谐 ............................................................40 ............................   第四章 社会管理哲学的价值论

 

价值论,包括价值观的研究及美学与伦理学,这些研究都包含在组织行为中。在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中,当组织与个人的生存目的相互分离时,需要更高层次的价值来协调,因而,管理过程包含着对价值冲突的消解。同时,管理价值也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是社会管理哲学全部原理的最终归宿。社会管理具有多维而正向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对社会进步的协调作用等等。社会管理的价值观也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规范与思想的影响,因此,社会管理的价值使得管理主体的存在及其活动在更为广大的社会系统中合法化。社会管理价值论的任务是树立社会管理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和弘扬社会管理活动中的真、善、美价值。

 

4.1 社会管理的价值维度 在哲学中,价值一般指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对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有用性。价值是在人的主体性活动中形成的,通过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价值就是管理价值。社会管理价值主要表现为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对管理活动本身及与管理活动相关的事物所具有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对自己意愿的规范性看法。是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管理主体形成的对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管理评价和期望等各种观念的总和。它具有阶级性、客观性、多重性三个维度: 4.1.1 阶级性 作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或态度,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为主体的价值观,主要的表现为“重人轻物”“不患寡而患不均”“重义轻利”等观念;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则是“重物轻人”“重利轻义”“恶性竞争”等观念。 ......................   结论

 

从传统的认识和实践看,稳定与发展是矛盾的。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发展就意味着改变,但改变往往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即便是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在量的积累中引起质的变化。在古代社会管理中,由于稳定的价值占主导地位,使中国封建社会维持了漫长的两千余年,由于创新意识、发展观念的缺乏,从而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多年来的相对停滞,而一旦出现发展势头,稳定的价值又立即将组织拉回老路。 在现代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事实支持,具有发展和创新的稳定是现代的基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发展与稳定的价值矛盾是一种虚假的矛盾,是不断被历史解决的矛盾,稳定的价值观正在以现代的意识加以重建,而这种矛盾也在不断重建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发展与和谐是社会管理中另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命题,二者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现代管理学的范畴中,发展都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存在的基础。在管理的科学时代,人们关注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人作为纯粹意义上的“经济人”出现在管理中,随着“经济人”管理中的诸多弊端的出现,“社会人”的人本管理思想开始渗透到管理活动中,以至于后来的“复杂人”“自我实现人”等管理模式的更替,这个过程,也是发展的理念中逐步将人的地位提到一定高度,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管理主体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领域各个层面的和谐,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和谐。在这些关系中,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是重点,要正确处理各阶层的关系,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