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建筑物人文景观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战略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高等学校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带来高校校园建设的一个高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人。高校校园的环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被所有的高校所关注。无论是老校区的改造扩建,还是新校区的建设,如何塑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尤其是如何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内涵,历史文脉的校园,是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和设计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如能运用巧妙的构思将校园空间加以美化,可增加舒适度,令人心情舒畅。绿色的草皮,漂亮的花草树木,历史悠久的林荫路,历届师生在校园里留下的痕迹,抽象的引人思考的时代雕塑等等,都能赋予校园灵魂,为校园注入活力。 西方开始注重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是20世界70年代末以后——个性发展阶段。伴随着当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和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重视,校园建设也以旧校区的改建与环境更新为主,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校园的文脉的继承与更新,同时也更加关注校园与城市的结合地带的空间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高校开始新建扩建,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2008年胡昱编著了《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该书是对如何利用校园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规划改造校园时如何传承校园原有建筑文化,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大学校园建设项目设计前期引入建筑策划的必要性,校园建设设计阶段建立发展的方法和措施,政府高效项目管理模式。 ..................

 

1.2目的和意义 学校环境为人们构建了潜隐性的文化教育空间,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但又自成体系。评价一个校园规划水准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每个人的大部分受教育机会都发生在户外,并与他所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其所构建的环境,具有教育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而其显现的文化特质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和环境共同营造的。现阶段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创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热潮,致使新校区一座座的拔地而起,以往的校园景观规划的思路与理念已跟不上发展的浪潮。 总结现代校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心声,积累发展新的校园景观建设的方法理念,创建人文气息浓厚,美丽舒适的大学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部分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趋同性,缺乏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建设各具特色,具有时代特征,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成了当务之急。本论文试从环境认知的角度研究校园景观人文环境营造的理论方法,以构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韵的校园景观。 校园是传承文化知识的场所,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场所,是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若是拥有一个优质的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会有正面的影响效果。 .......................   2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相关理论

 

2.1文化对校园景观的影响 2.1.1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它反映出当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思想意识形态和观念上与传统有较大的区别。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反映,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时代的物质表象是和当时的意识形态统一在一起的,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必然随之改变。每一种人文景观都可以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情况。比如“亭、台、楼、阁”在古代主要作为功能性建筑小品出现。在当代它们的属性发生的明显变化,作为观赏性建筑小品,其建筑材料,样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某些文化因素可能会保持不变,但一个社会的文化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和自我更新。 在社会背景的影响大,我国的大学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古代大学、近代大学、当代大学、现代大学。 (1)古代大学 1840年以前,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地方官学、书院、经院等形式存在,在教育内容上一直限于经史范围。校园整体环境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式布局,校园均以围墙与俗世隔离,形成内向、封闭、安静的环境,建筑环境与自然相接近,强调在自然中修身养性。 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如北宋的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一般选址在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 .......................   2.2功能空间场所营造 空间场所是设计师设计出来为了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因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地域、不同年代,其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 杰克逊(Jackson,1984年)认为“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在当代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大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精确掌握空间活动关系中的各大要素,二是将这些因素充分地纳入空间设计中,三是如何将设计的理念具体体现到实际的空间作品中。这是从功能需求方面对设计方法做的总结。如果要想营造美丽的,舒适的景观环境,单单满足功能上的需求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文化的传承。但如果只注意文化的传承而忽略了功能方面的需求,则设计又会变成一句空话,不能落实到实处,为人所用。关于功能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建立清晰的活动逻辑关系,构建空间配置基本内容,然后进入人文空间的营造。 2.2.1使用者 (1)在校大学生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有活力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去思考自己的内在价值与别人的价值,需要交流来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而是眼光向内,自我存在感加强,加强自我评价与自我审视。然后,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发展滞后,心理随环境变化波动较大。于是更是需要其他方式来帮助他们去解决这些困扰。表现在对环境上的需求便可归纳为:①需要环境自然优美的空间来进行自我思考;②需要半封闭的交流空间去交流;需要安静的空间去学习;④需要大型的机会空间去宣泄。 ...................   3 调查与分析 ...............................................25 3.1 调查与分析 ............................................25 3.1.1 地域 ....................................................25 3.1.2 边缘 ................................................... 28 3.1.3 节点 ...................................................30 3.1.4 地标 ...................................................31 3.1.5 通道 ...................................................33 3.1.6 小结 ...................................................35 3.2 问卷调查分析 .......................................36 3.2.1 调查计划 ...........................................36 3.2.2 调查方法 ........................................... 37 3.2.3 问卷调查内容 .....................................37 3.2.4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37 3.2.5 调查结果整理 ....................................37 3.3 小结 ..................................................... 41 4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 ........................42 4.1 活动空间创造 ...................................... 42 4.1.1 学习场所的营造 ................................42 4.1.2 小型交流休息空间的场所的营造 .......43 4.1.3 集会场所的营造 ................................44 4.1.5 结果与讨论 .......................................45 4.2 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达 ...........................45 4.2.1 历史文化要素的表达 .......................45 4.2.2 地域文化要素的表达 .......................46 4.2.3 学科特点的表达 ..............................47 4.3 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的表现形式 .......... 47 4.3.1 地形与水体 .....................................48 4.3.2 植物 ................................................50 4.3.3 环境小品 ........................................51 ...........................

 

5实践案例分析(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5.1项目概况 5.1.1基地概况 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需要醒目的标示引导路线,需要有文化景观和整体环境氛围来引导来访者融入到校园中。这就需要校园景观要有自己的特色。长安所在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2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总面积699.92平方公里。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快速发展,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衣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称,尤以海潮文化、灯彩文化和名人文化等三大文化著称。 5.1.2自然概况 长安镇处于钱塘江滨江台地到杭嘉湖平原水网低地的过渡带上,镇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上塘河与下河交接处落差2米左右,古称“悬流”。校区内有自然河流石灰港,属非通航河流。水深一般为0.8-3.0米,河流宽度为14-25米。2009年3月水位在2.75米左右。两侧为泥质河岸。 5.1.3人文概况 海宁是观潮胜地,数百年来的潮起潮落,人们为之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章与诗篇,谱写了一代代苦乐春秋。海宁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衣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由此人们形成的明间民俗之风十分淳厚。海宁又是灯彩之乡,灯文化的源远流长千古。形成了三大特色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 (1)潮文化 钱江潮,又称海宁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世界一绝的钱江潮,是大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天下奇观后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 ......................   6 结论与讨论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一直以来关注的是平面布局,在校园功能空间与人文性景观结合上没有完整地规划设计方法理论,而只能以一些已建成的大学校园景观作为参考;除此之外,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上,也主要以设计者的观察和想象为主,而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上考虑。本研究以建立具有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的景观,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为目的,归纳总结一套系统的人文景观构建的方法。 本研究利用环境认知理论为基础理论,辅以文献归纳总结,借鉴凯文•林奇的都市意向景观的分类方法,分析现场调查拍摄的照片,结合调查问卷的成果,归纳形成营造校园人文景观的方法理论,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案例说明这套方法理论的可行性。本研究经过前几章的研究调查与分析后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本研究以行为需求层次和精神需求层次相叠加的方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空间布置、文化的表达和人的认知记忆,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精神空间场所。场所因活动而具有意义,静态功能空间虽能呈现视觉景观的人文特质,但加入动态的活动,才能营造人文氛围,也容易被人们记忆,人文景观也因此更有生命,才能更加强化人们对校园景观的理解和认同,更容易将感情投入而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在师生的印象中,印象深刻的为校园中经过精心设计的构筑物,而这些构造物得以让人们印象深刻,归功于周围大学场所氛围以及动态的文化活动所共同营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