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灾难片的内涵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将这种存在于身体意念里的意识慢慢搬上了银屏,近年来更是盛行,从好莱坞到日韩再到国内上演了一场又一场风靡全球的灾难片,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灾难”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何种原因的灾难都无疑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无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灾难一词的基本意思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带来对生命的重大伤害。深层意思指亦作“灾难”,灾祸造成的苦难;灾祸。” 从古至今,在我们的生存观念里灾难意识根深蒂固,人们渴望生命,远离一切苦难。逐渐灾难片在好莱坞便形成一种类型片,“类型”一词原来是一个法语词汇,它的原意是指文学样式和种类。类型电影是艺术创作商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片商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逐渐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影片模式——类型。在《电影艺术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类型电影的:“类型电影是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者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者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在电影诞生之后,类型的观念便被引进到电影领域中,电影也被分类,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类型建立在电影制作者和观众默契认同的基础上,在一部接一部的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类型片程式使一个类型的影片具有了一些共同特征。 ........................ 第二节灾难片的发展 灾难电影被正式使用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但是在电影诞生之前灾难电影就有了他自己的雏形,通过新闻记录片大的形式展露出来。如《扑灭火灾》(1897古巴)。那个时期的只不过在影片中融入了灾难性的元素,地震海啸,山洪暴发作为影片的一个表现对象简单的拍摄出灾难性的场景,而并没有对这样的灾难进行创作性的思考,因此灾难片也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而是依附于科幻片而存在。导演们也并没有意识到人类工业社会的告诉发展会给人类自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与恐惧。 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正遭受着经济大萧条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才开始关注灾难,意识到灾难的发生,在世界性低迷的沉沦中寻找精神上的家园,饱受磨难的人们带着某种逃避的情绪开始观看带有某种幻想灾难性质的影片。灾难片在无声电影时代就已经生成。早期的灾难片(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以灾难为主题的纪实片和故事片为存在依附的,如英国人威廉逊的故事片《火灾》(1902),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埃德温·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以及《火烧旧金山》(1936)。从无声的电影到有声世界的问世,单调的画面被多姿多彩的彩色电影所取代。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人们还没有完全的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美苏争霸两强相争,世界局势长期紧张,给世界各国人民都带来了恐慌不知所云的情绪,核战争威胁的时代背景逐渐嵌入电影,银幕上充斥着各种遭遇核辐射的变形昆虫和怪物,如日本东宝映画1954年推出的《哥斯拉》、《冰海沉船》。 .................... 第二章灾难片的叙事特点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学者罗兰·巴特在《叙事学结构分析导言》中讲到:“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神话、寓言、童话、小说、史诗、历史、悲剧、喜剧等都是叙事形式;而且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每个社会都有繁复的叙事题材存在;自人类历史萌芽时期开始,就有叙事题材的出现。灾难片的叙事特点与其影片类型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当人们面对真实可感的生活、回忆和梦幻,“电影”这个“神话观念”就蕴藏在心中。当人们把它和死亡的威胁、遗忘的困惑、再现的努力、生活的现实目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便具有了某种“神话”幻想意味。本章将对灾难片叙事时空的真实性,以及神话想象与现代性叙事模式进行研究。
第一节虚幻与真实 “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时间的真实。空间和时间的真实问题是巴赞纪实美学的核心。巴赞认为。电影不仅具有照相似地再现空间的功能,它还可以同时记录时间,具有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因而电影与摄影一样,其“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真实”自然包括视听的“真实”与时空的“真实”。”相对于其他类型片而言,灾难片有一种特殊的对于人物角色所处的时间死限和封闭空间的设置。在时间上,逃出灾难或者对遇难人员进行解救的关键几分甚至几秒中里有这样一个时间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紧张的心理张力。每一步灾难片都在强调着时间的最后期限,在强调着最后一秒种。如《卡桑德拉大桥》就是最好解释时间死限的一部片子。 ................... 第二节想象与现实 在现代叙事理论中,神话具有现代意义。神话作为对于话语力量的显现,也成为文化产品的集合点。即使是披上了商业化的外衣,这一点也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神话总是有表达意图的。就应是作品来讲,由其传播的广泛性所决定,表现得更加突出。如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在其背后编制着一种美国神话,企图以此向世界证明美国在影视世界中的力量。 仔细研究好莱坞灾难片叙事模式,我们很容易发现一条共有的现象,无论是从表现自然灾难的影片还是到表现人为科技类的灾难片。那么多的表现不同灾难的故事就集中在那几种模式上呢,甚至题材的相似主题的重复:表现火山喷发的影片《活火熔城》《山崩地裂》等等。许多学者发现,“类型片的深层具有某种现代人的心理矛盾和价值崇尚。” 灾难片的审美模式是灾难的形式与人类情感的结合,因此我们在观赏灾难片时更加注重它的叙事结构和表达主题的观念。灾难片中反复大量出现人物形象与灾难发生所组成的叙事功能。通过灾难片的人物与灾难发生的叙事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的是“当代神话”。 灾难片往往和拯救母题捆绑在一起,述说着它古老的神话。“具体而言,神话原型在类型电影中可能有两个层次的表象。第一是一些造型上的构图模式。如空旷的大海和荒原在视觉效果上引起的心理反应。这也包括一些意象的反复使用,如洪水意象,船舶,天空意象引起的受众心理效果。第二是通过人物形象和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这是种心理情节的显现。即当今社会需要的英雄和崇尚的时代精神。”“洪水神话”的主题是历来被大众所熟悉而众所周知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寄予着人们逃避灾难重获新生的希望。 ................. 第三章灾难片的创作技巧....................................15 第一节叙事场景....................................................15 第二节叙事声音...................................................19 第三节叙事节奏..................................................21 第四章灾难片的审美价值...................................24 第一节在悲剧氛围中体悟生存价值...................24 第二节在死亡抉择里凸现人类光辉...................27 第三节在求生欲望中思考人类命运...................30 ............................ 第四章灾难片的审美价值
灾难片的魅力在于使人们努力从画面的动态关系中发觉影像背后的观念和价值。体验情绪痛苦后的松弛或升华。观众希望看到的是能让他们的情绪有痛苦之感同时又有一种让他们鼓舞和振奋的力量故事。这样的故事,“使生命能量得到发挥,给人以紧张感和生命感”,我们的痛苦情绪,来自于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和怜悯;而我们的快乐感,不是来自于对灾难场面的欣赏,而是它使我们兴奋和振奋的强烈刺激。获得第70届奥斯卡11项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悲剧,但它掀起了全球的观看狂潮。除了奥斯卡奖项中罗列的那些优点外,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种灾难来临前生命的紧张感,面对灾难,由于爱的力量所产生的努力感,以及男主人公在临终时刻鼓励女主人公勇敢活下去时那种让人悲痛而振奋的生命张力。翻开灾难电影的名单,每部灾难电影中都洋溢着对生命活力的颂扬和那种面对灾难来临前极度压抑下地生命张力。从而让人们不得不在悲剧氛围中体悟生存的价值,在死亡的抉择里所凸显出人性的光辉,在求生欲望中思考人类的命运。
第一节在悲剧氛围中体悟生存价值 “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诞生时间,都应承担一定的生命责任,实现它独特的生命意义。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也许是悲哀的,特别是当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美好构成强烈冲突时,也许人生便有了悲剧意味”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最具广泛性的群众艺术。灾难片作为电影艺术,流露出的悲剧感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每个观影者的内心。 ........................ 结论
从默片时期以灾难为主题的纪实新闻片《扑灭火灾》到21世纪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呈现给观众给人以强大视听享受和震撼的《2012》,灾难电影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光辉历程。 从叙事到摄影具有其类型电影独有的特点。灾难片的摄影非常注意造成强烈、夸张的视觉效果,大量低角度、逼近机位、广角镜头、快速运动镜头以及声音、色彩、节奏的使用为影片营造出一种惊险紧张的影像奇观来激起观众欣赏,投入巨大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最终表现出人性光辉、英雄主义和美好的情感。 随着大量灾难电影的银幕呈现,给观众提供了视觉记忆和新的形势趣味起点,从早期的《龙卷风》到《后天》,灾难片的深刻内蕴也从关注自然本身转向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在无休止破坏生态环境时我们人类的命运该何去何从等更深一层的意义指向。 纵观历史上的灾难片,都是以生存者居多幸免于灾难的结局收笔,在预示着感召着世人生命的贵,活着的价值。而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看,可能会由于某个英雄人物的离开,例如《10.5级大地震》中的科技幕僚长在工地上临死前与儿子通电话,告诉他非常想念,父亲平静地对儿子诉说最后的祝福,儿子却无法赶到父亲身边的无奈与悲痛。或者拯救者的不幸遇难,而给剧中人物或者观众带来感伤,从审美体验角度讲影片充满了一种悲剧意识,一种悲剧感。 它不仅作为一门影视艺术供大家当做情感的宣泄来观赏,它也不同于美国西部片那样反应着美国民族文化,也不像青春片那样具有某个时代的印记,它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它的创作形式和艺术技巧代表着世界影视艺术的发展,影片背后深刻的人文思考给全人类生存家园敲响了警钟,它是属于全世界共享的影像记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