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中“以当代世界哲学为背景,……概括出八种主要的哲学观”,其中“普遍规律说”是一种通行的哲学观,它认为:“各门科学只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哲学观具有“深远的哲学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①“普遍规律说”是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为参照提出的一种哲学观,“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当中,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既是最密切的,又是最复杂的。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如何理解哲学,就是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②。“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它们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就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这是“普遍规律说”能够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去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必要条件。“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区分科学与哲学的‘对象’,以及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中剥离科学与哲学的‘职能’,这是对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最普遍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表现出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哲学知识论立场。由于这种知识论立场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对哲学与科学相互关系的理解,并从而制约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因此,这里非常有必要对‘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作出理论层面的概括与分析。”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就是把哲学视为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释性(最大的普适性)的知识,并以知识分类表的层次来区分哲学与科学,从而把科学视为关于各种‘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而把哲学视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知识。这样,哲学就成了具有最大的普遍性的科学,就成了全部科学的基础。” “哲学的知识论立场”是对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主流哲学观的高度概括。自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走上了知识化的道路,苏格拉底宣称“知识即美德”,柏拉图发现“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康德追问“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费希特确立“全部知识的基础”,黑格尔提供“一切科学的逻辑”,胡塞尔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
第 2 章 例证性部分 2.1康德
在涉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元科学信念”的问题上,关于康德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康德认识到了理论思维能力的局限;第二,他依然相信存在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能够“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②。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为这种“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清理了地基,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但它作为一个哲学理论,一方面讨论了“时空”、“因果关系”、“理性”等“对象”,另一方面也讨论了“哲学本身”。虽然它不是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身份讨论“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但它却是以“哲学理论”的身份讨论“哲学理论”。从本文的观点看,《纯粹理性批判》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语义封闭的理论。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是无可置疑的”③,但《纯粹理性批判》所提供的知识不只是(主要不是或根本不是)关于经验的知识,而是关于使经验得以成为知识的形式和范畴的知识。这种自相矛盾性在“因果关系”这个范畴上突出地表现出来。康德认为,知性范畴只适用于现象界,而不能用于物自体,否则会产生“幻相”;但他还认为物自体是现象界的原因。如果“因果关系”范畴不能用于物自体,那么怎么能说物自体是现象界的原因呢?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这是康德著名的不可知论的论断,但“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物自体的知识”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关于物自体的知识。 我们可以利用“语言层次理论”来解决这个矛盾。令康德所说的合法的知识是语言 L 中的命题,它们构成集合 K,而命题“我们不可能拥有关于物自体的知识”则是语言 L 的元语言 M 中的命题。我们可以根据“K 中不存在包含词项‘物自体’的命题”这一事实而在 M 中断定,在 K 中不存在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在某一层次的语言中谈论这一层次的语言本身,就会出现语义悖论,康德没有对语言层次进行区分,因而造成了对于“物自体”不可知却又不可不知的尴尬。 在涉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元科学信念”的问题上,关于康德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康德认识到了理论思维能力的局限;第二,他依然相信存在一门“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能够“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②。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为这种“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清理了地基,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
第 3 章 辩论性部分 ..............................................31 16.塔尔斯基的理论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31 17.作者对塔尔斯基理论的理解是错误的..............................31 18.“立场”不等于“信念”........................................32 19.放弃“信念”会陷入怀疑论和相对主义............................33 20.“立场”已经过时,没有必要反驳................................33 21.“语言层次理论”不能从“立场”内部进行反驳..........34 22.一个理论具有分析它自身的合法性................................34 23.“反思思想”就是“科学哲学”..................................35 24.《哲学通论》所反对的只是“教科书哲学”的“知识论立场”........36 25.《哲学通论》是语义封闭的.....................................37 26.《语义开放的哲学理论》是语义封闭的...........................37 27.《语义开放的哲学理论》是知识论立场的........................38 ...............................................
结论 本文在行文的结构上由三个或几个部分组成,但在逻辑的结构上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语义学证明,一个是哲学讨论。在“证明”部分,本文划分了“对象理论”与“元理论”,以这对关系定义了“元科学”和“语义封闭的理论”与“语义开放的理论”,并对“元科学”的概念进行了语义学反证。这一部分完全是“表述”式的科学工作,它不过显示了一个形式证明。在“讨论”部分,本文随意使用各种概念,随意谈论科学和哲学,随意讨论各种哲学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则是“表征”式的哲学工作,出于与上一节的回应同样的理由,对“表述”的工作的反驳不适用于“表征”的工作。 本文以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关于“对象语言”与“元语言”的理论)和孙正聿先生关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理论(“思想维度理论”)为基础,将一般理论划分为“对象理论”与“元理论”,并根据这对概念定义了“元科学”、“元科学信念”,以及“语义封闭的理论”与“语义开放的理论”,根据这些定义和基本的逻辑规则,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元科学”——全部理论的元理论——无论是“语义封闭的”还是“语义开放的”,都会推出与定义矛盾的性质,是一个不能被理解的伪概念。根据本文结论得到的推论:(2)如果“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元科学”,那么这种立场的哲学理论是不可能的(不一致的或不完备的)。根据“语言层次理论”得到的推论: (3)在“语义封闭的理论”中不可能构造关于谓词“……是真的”的“实质上适当的并且形式上正确的”定义。根据孙正聿先生的理论得到的推论: (4)哲学理论的合法形态只能是“语义开放的”理论系列。简单地说,本文通过将“语言层次理论”引申到一般的理论问题之上,为孙正聿先生对“哲学的知识论立场”的反驳提供了一个语义学上的证明。如果哲学作为“元科学”是不可能的,那么作为理论的哲学就只能是一种语义开放的理论系列,表征着人类永无止境地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的反思维度。
参考文献 [1] [德]胡塞尔选集[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美]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 4 册)[M].邓东皋/张恭庆/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 彭漪涟.马钦荣,主编.逻辑学大辞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 [德]康德著作全集(第 3 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9]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 [德] 胡塞尔 .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M]. 倪梁康 ,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