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基于人的生命的观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2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类文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唯有的高度。在最初的愿望上,人类创造高水平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带给人类更多的幸福感和让人的生命充满更多自由和欢乐。但是,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类现在正在被这些让人类引以自豪的高科技所困扰,人类在充满高科技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新生事物所“异化”、抽象化和机械化了。人类越来越感觉无力掌控新生事物,让其按照人类的意愿而为人类服务。反而,许多高新技术带来了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威胁,它们带给人类的是更多的烦躁和心焦。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均想站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以期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地位和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就中国而言,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也不断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中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朋友圈的缩小,大龄青年男女单身、失恋等社会问题的突出。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中,人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失去安全感,失落、堕落、厌倦和烦躁的情绪容易滋生,许多人轻视和不重视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感觉自己很渺小,认为社会和周围的人都不关注自己存在的价值,心中自然感觉到毫无意义,虚无主义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在当今社会中自杀、杀人等不珍惜生命的事件不断上演。随着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的局面,伴随而来的问题还有东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变大,受教育程度也出现不平衡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匀等问题,从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究 文中论述了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学科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庸》被认定为是中国第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具有哲学论述的著作;中国解放前夕,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来中国讲学,杜威讲学主要围绕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主要内容,杜威的研究内容多为中国学生称为“教育哲学”演讲。随后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教育哲学的研究热潮,国内众多教育哲学家开始出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哲学著作,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范寿康的《教育哲学》等著作。文中作者还论述了中国解放后教育哲学经历了取消和重建的经历,总结和提炼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最后对中国在21世纪发展过程中教育哲学的发展进行展望。陆有铨和迟艳杰在2003年第7期《教育研究》发表题为《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学术论文,文中论述:“20世纪的中国教育哲学,以学习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为初始,后又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初步建立了教育哲学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和发展,在挖掘民族的教育哲学思想历史的同时,又关注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未来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向具体研究领域深入;加强研究的国际化;进一步发挥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和理想引导功能。 .....................   第1章哲学的教育意义分析

 

历史上有关哲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共经历了如下四个主要时期:哲学对教育的包含和孕育时期,教育学与教育哲学的快速发展期,教育哲学的成熟和繁荣期,现代主义思潮反思期。在这四个不同时期中,教育与哲学表现出忽远忽近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哲学始终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而存在。无论是教育学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其使用的思维辩证方式,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寻找灵感。从赫尔巴特最早建立独立的教育学科,到杜威将哲学方法融合到教育学中开创近现代教育哲学的基础,再到马克思对教育哲学学科的补充和升华,都无法将教育和哲学割裂开来。相反的,哲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这一事实越发的明确与清晰,成为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源泉。

 

1.1相关概念界定 1.1.1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人类世界中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精炼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主要划分为两大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年代是19世纪40年代,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发展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1.1.2教育的概念 汉语中“教育”一词中的“教”可以理解为要以孝为先,以文相授,“育”可以理解为身体力行,比无知多一点的努力。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能够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一个复杂过程,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社会生产经验的重要环节。 ..................   1.2 哲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现代看来,有些人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持有不同观点,从教育的主体分类角度,认为生物学、人文学、经济管理学、宇宙空间学、社会科学等都是教育学的基础。不可否认,这些学科都与教育本身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仅仅存在关系就可以作为“理论基础”吗?这不禁让我们对这种结论产生疑问,所谓理论基础,应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育提供发展方向指引和体系支撑,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表面相关,而哲学正是具有这样的条件。 哲学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却又显得“空洞无用”,它不能教授人们掌握某项赖以谋生的技能或知识,成为某个行业中的人才。但是,哲学凭借其“批判”、“反思”、“思考”的本性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人,即指引人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认识自己和其所处的社会,并提供恰当的逻辑思维方式,以达到教化的目的。所以说,教育本身就是哲学的目的,是作为哲学“改造人”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壮大的。打个比方,就如同耶稣基督代表耶和华来到凡间传授给人上帝的信念一样,他是作为上帝训导人类的目的而出现。同样的,哲学通过教育的方式使人领悟人生和世界的深层次含义,找寻更高的人生境界,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古今中外,有关教育学与哲学关系的论述不胜枚举。建立教育学学科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将教育作为目的,后者则真切的表明了教育采用何种手段、经过何种途径、遭遇何种阻碍。”这十分明确的叙述出教育作为哲学目的的逻辑关系,并为教育学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奠定了基础。 ................   第2章教育的哲学意义分析

 

作为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哲学对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它指引着教育在不同时代的前行方向,促进新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完善。同时,教育对哲学的意义也是不可小觑的,一方面,它是哲学在实践中的试金石,可以通过实际效果检验哲学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教育还可以在实践中完善和促进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2.1教育是哲学的试金石 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也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哲学史,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东方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分类角度纷繁复杂,哲学家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哲学家们都需要找出例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就是其理论要经得住实践的考验,至少在其生活的时代里要达到这一要求。教育作为哲学的实体化,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这一重任,经过教育所得到的结果能够很好地检验哲学理论的正确性,而这一点也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普遍认同的。 杜威说过:“人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便是,哲学是教育的最一般的理论,同样,教育最为深刻的定义便是,教育是检验哲学的实验室。” 这一论断深刻的揭露了哲学与教育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个大的实验室中,在精良而齐全的检验设备面前,哲学的方方面面都暴露无遗,而且分门别类对号入座,一一经过考察。最终,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得以保留;错误的、违背常识的被无情地遗弃。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杜威特意建立了一所芝加哥实验学校作为其切身实验的场所。 ............

 

第 2 章 教育的哲学意义分析 .......................................15 2.1 教育是哲学的试金石 .............................................15 2.2 教育可以促进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16 2.3 教育之于生命的内在哲学意义 ..............................17 第 3 章 人的生命——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19 3.1 实践——哲学与教育的桥梁 ..................................19 3.2 以人为本——哲学与教育的核心 ..........................20 3.3 教育哲学——哲学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21 3.3.1 哲学的教育功能——教育哲学 ...........................21 3.3.2 马克思教育哲学分析 ..........................................21 3.3.3 杜威教育哲学分析 ............................................23 3.4 生命教育——我国哲学教育新策略的探索 ..........24 ......................   第3章人的生命——哲学与教育的契合点

 

哲学和教育之所以密切相关,关键一点在于人的关联,人是哲学的永恒研究主题,又是教育的主体,自然而然的将二者串联起来。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遇到社会动荡转型期,人类都会将自身的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新的哲学体系便成为了革命的指挥棒,新的教育理念则成了最为尖锐的武器。

 

3.1实践——哲学与教育的桥梁 在对近现代教育哲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某些哲学教育家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际形势迥异而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进而致使其教育哲学的观点也有所差异,但是,其核心思想中仍保留了某些相同点,“实践”便是其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肯定开始,它便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哲学和教育的桥梁。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人自18岁成年后便开始独立的生活,包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取高昂的大学学费,即所谓的半工半读。其实,马克思早已对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进行了阐释。他说道:“把未成年人等同于单纯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这无疑是一种罪恶,工厂法应当明确保留其受初等教育的权利;相反的,终日坐在课堂中,不接触实践,也难免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偏差。” 在马克思的观念中,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同样,教育也唯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使人将知识掌握的更牢,运用的更加娴熟,并及时发现其不足之处。 杜威对实践在哲学和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持有十分肯定的态度,他不仅积极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教授给学生,而且极力鼓励学生参与到动手学习中来,以便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

 

结 论

 

本文从人类生命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哲学与教育的双向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同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一方面,哲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一切教育的理论都出自哲学的范畴。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时刻影响着教育的前进方向,对教育体系的架构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代以来,哲学的教育功能越显突出,衍生出了新的学科——教育哲学,使得以往略显零散的哲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马克思、杜威等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教育也同时具有十分深远的哲学意义。它可以通过事实来验证某一哲学观点是否正确,成为哲学的试金石。同时,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可以促进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任何一位真正的教育学家必定在哲学领域具有十分高的造诣。 哲学和教育以实践作为桥梁联系彼此,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核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将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教育哲学的里程碑式发展。正是在实践的教育哲学基础上,生命教育在短短几十年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繁荣的华丽转身,这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更深层次认识,从而在认知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成为全人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