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文化的对立与交融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 1 章 “两种文化”及其现实冲突

 

关于何为“文化”,可谓众说纷纭。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这样理解文化:“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他认为,人类的生活包括“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精神生活、“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社会生活、也包括  “饮食、起居种种享用”在内的物质生活。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甄别东西方文化。朱谦之将文化看作是“人类生活的一切表现”。
他从德语和英语的词源上来考究文化的内涵。德语中,Kultur(文化)  “实为精神”的意思,而英语中的 Civilization(文明)  应做“实为社会”的理解。二者从“精神的”和“社会的”两个不同方面来构筑人类生活,均属文化的范畴。英国人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上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相应的文化概念,但作为一种共性的文化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人类实践成果。狭义的文化单只观念上的成果。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文化”的不同理解越多,就越脱离其本来意味。这就需要追本溯源,回到其最初的原始表达,对其祛魅。“文化”一词最早用拉丁文  Cultura 表示,词性为动词,本意为在土地上进行耕作和培育植物,后引申为对人的身心的发掘与教育,表达了人类改造自然界并使自己摆脱自然状态的美好愿望。在古汉语中,“文”即  “刻纹”、“画纹”之“纹”,意为在器物上留下印记,使之成为“文化物”。
人类出现之后,“自在世界”的自然存在与自在秩序被人类打破并深深的烙上了人类的足迹,“自在世界”被改造为“文化世界”。文化即人化。
.....................


1.2人文文化

 

“人文”在西方有三种经典表述。希腊文为 paideia,意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高超艺术的学习与赞美。拉丁文为 Humanitas,本泛指人类,包括人的情感感受,扩大为人的文化程度及基本素养。英文 Humanities 则综合了希腊文与拉丁文的含义,理解为通过对人进行文化艺术的培养和熏陶而使人获得完整的人性。
汉语中“人文”  为教化之意。《易经·贲》中最早出现“人文”二字。“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的是自然。与之相对的“人文”指的是对人进行文化上的教化。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二是诗书礼乐的外在文化形态的培养。所以,“人文”是与“天文”(自然物的自然存在)相对应的人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人文文化是指人对人自身的思考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表现出来而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和人文知识的总和。这种思考包括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反省,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终极归宿的追问,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本”,崇尚人性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主要通过哲学、艺术、宗教、伦理、历史等文化形态来表现。它具有以下特征:
科学知识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知识研究的是人本身及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之中形成的的关系。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智慧的结晶,离开了它,人文文化就无法被认知。两种文化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两种对世界的关注点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科学文化关注的是外在自然界,是外求扩张性的。
..................................


第 2 章 “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


2.1分裂的理论基础


2.1.1狭隘的科学主义世界观


人文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人具有强烈的情感、主观意识,因此,人文知识偏向于主观性、流动性、随意性、保守性。所谓科学主义,基本上代表着这样一种思潮或思想倾向, 即强调:(a)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 那就是自然科学, 除此以外, 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b)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 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c)由于科学的客观性、合理性以及在经验上或实践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因而它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应当享有特殊的地位, 并且应当成为其他一切文化的典范或楷模。
培根和笛卡尔是科学主义思想最早的开拓者。培根被公认为“近代科学的始祖”,他认为,唯自然科学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典范。他提倡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哲学等人文和社会学科上去,培根的这些设想建构了科学主义基本的框架。笛卡尔奉行“理性主义”,认为我们人的认识能力仅限于对具有广延性事物的理解,数学和物理学就是对广延性事物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他们是真正的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其走向唯科学主义的道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和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更具有客观性、前瞻性、合理性和真理性,是人类知识宝塔上的明珠,应赋予其更高的文化和社会地位。对此,洪谦先生在《维也纳学派哲学》一书有所论述,他说,““科学之为自然理论的体系,之为实际真理的系统,在原则上仅有一种,就是自然科学。”所谓的人文社会科学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它们只是“文化生活的体验方法”。
......................

 

2.2分裂的现实张力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它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性转折。
为社会总财富的不断迅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已经全面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各国无不把发展科学技
术放在放在首要的地位,纷纷利用国家权力,优化国家各种资源,制定完备的科技政策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进一步巩固了科学(技术)文化的文化霸权地位,大大加深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矛盾。


2.2.1国家重视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科技政策是国家或政府诸多政策中的一个分支政策,对科技活动施加影响所规定的意向原则和规定。科技政策的目标是对所有的科技活动大的方面进行引导、干预和控制,使之按照预定要求的轨道发展。在各个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中,科学技术政策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2009年9月,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报告,提出要加大投资,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养符合21世纪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下一代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推动竞争市场,以激励创新创业;催生在清洁能源、先进汽车、卫生保健等国家优先领域的重大突破。
...........................


第 3 章  “两种文化”分裂的后果及融合的必然性...........................31
3.1“两种文化”分裂的后果 ..............................................................31
3.1.1 引发了生态危机.......................................................................31
3.1.2 造成了人类自身的危机...........................................................32
3.2“两种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32
3.2.1 科学和人文在本质上的一致性...............................................33
3.2.2 科学与人文在方法上是相互支持的.......................................33
3.2.3 科学与人文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存在更加完满.......................33
第 4 章 “两种文化”融合的路径探讨................................................35
4.1 理论上的创新 .............................................................................35
4.1.1 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35
4.1.2 科学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实现途径...........................................36
4.2 制度上的完善 .............................................................................38
4.3 经济上的转型 ..............................................................................40
4.3.1 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精神的传播.......................................40
4.3.2 增强人文文化的表现力与传播力...........................................41
4.4 教育上的改革 ..............................................................................43
4.4.1 实行通识教育,加强文理知识的传授...................................43
4.4.2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44
.........................

 

第 4 章 “两种文化”融合的路径探讨


4.1 理论上的创新


狭隘的科学主义文化观与人本主义文化观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理论基础,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和,首先要更正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片面的理解,再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建立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文化观。


4.1.1 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


人们对科学文化的狭隘理解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把科学文化功利化,使其等同于工具理性。科技的变革力量有目共睹,人们陶醉于对物质的疯狂追逐中,科学文化被描述为与自然相对的邪恶力量,科学理性被误解为给自然带来巨大破坏的工具。第二,把科学的特性局限于对物的精确性、客观性与真理性的探求,而否认科学的价值层面的作用。科学文化是由多方因素组成的,不能对其作简单的、孤立的理解,应把它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和体认,这个人类大环境理所当然包括社会实践和人的生存状况与价值追求。
当代新的社会实践深化了科学文化的内蕴,赋予其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的特征。这就需要人们重新来认识科学,全方位立体的考察科学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其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狭隘性的认知,在自然与社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同一中来理解科学文化。
对人文文化的片面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人的本质归结于非理性,这就有把人文文化和非理性精神同质化的倾向。
当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理论虽各有不同侧重,但有一条红线贯穿于非理性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把其串联在一起,这条红线就是把人当做本体,而这个本体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人就是非理性的存在者。
.............................


结 束 语


人文精神追求自由,而伦理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秩序,而自由和秩序在某种层面上是不能共存的,传统上的人文文化只注重遵守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融合的问题历久弥新,对其分裂的原因的分析及其融合路径的探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下才有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更多地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上来讨论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虽然从着重从这两个视角切入,但受个人知识水平、学术能力所限,阐述得比较浅显,不够深入,缺乏理论深度。如在  “制度上的完善”这一节中,对“技术官僚”和“人文知识分子”的特征多从经验和直觉上进行分析,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支撑。对决策的科学民主化的具体操作方式也没有明确的思路。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各种具体措施正在实行。各国越来越重视弘扬民族文化,挖掘本国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此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各自的文化吸引力。如美国梦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主要城市,日本动漫受到不同肤色群体的喜爱,这背后都有国家力量的推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具有人文文化背景的学者也经常出现在国家重大决策中。如关于如何使用克隆技术的问题,采纳了哲学家、伦理学家、宗教人士等具有人文知识背景学者的观点。在我国,“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政府决策也更加地关注环保、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