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其自我赏识理念的哲学思维批判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自我意识概念的渊源


“自我意识”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就己经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及研究对象而存在了,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意识”的概念在哲学层面及其发展史中的理解,并不是我们常识意义的感性的现实的个体的意识。自我意识不在个体经验知识范畴之中,不是个体经验的对象,自我意识也不是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以及经验主义哲学家用以描写经验个体的自我感知、自我反省等心灵活动的范畴,而是一个先验存在,是经验个体形成普遍知识的原因、基础和根源。


1自我意识概念的产生    


普罗泰格拉一一古希腊智者的代表,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许多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意思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因人因时而异,这些不同的感觉并无真假是非之分。
普罗泰格拉说的完整的句子是:"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ings whichare, that they are, and of things which are not, that they are not.”这里的人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意味着人们有自我意识,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人以自己的自我意志来衡量事物,就会由于因为主体不同,而带来的衡量标准的不同。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自我的尺度”便不知不觉中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当人们无法了解世界,便从“自我”出发通过经验的共变来了解世界,解释世界。如柏拉图在“Theaetetus>冲说,普罗泰格拉认为,"Things for you is the way it is presented to you,for me is that it presented to me like”,“Same wind, among us, however, will feel cold,another will feel coldo”普罗泰格拉之前的哲学家的研究的哲学问题大都倾向于世界的起源问题,由此衍生来的自然的问题。比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并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和冥想做出自己的猜测。当时的哲学家对寻找自然的本源乐此不疲,形成了很多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说,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希腊这个国家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神话传统的国家,大家都信仰神,膜拜神,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显然是有对希腊传统的神学挑战的意义,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意义。普罗泰格拉第一个肯定人的主体的作用,认为人不从属于自然的奴隶,人应该是自然的主人,也应该是自己的主人。所以他认为人的意志应该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

2 文艺复兴进一步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的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方渐渐的对自我意识进行了异化,即发展了神学。对人的各种认识,各种体验,都从外部来描述,只强调其结果或道德含义。认为各种发展趋势,各种因果关系都是神的意志。这时候对意识的描写大都集中在贪婪,善良,狡猾,仁慈,反悔等简单的意识描写方面。作为一个人生来就是肮脏的,要通过“赎罪”来“救赎”自己身上的“原罪”。所以这个时候人类强调的是对神权的不自觉的崇拜的意识。如果有“异类”强调自我的意识,就会被认为反神,反宗教,反权威,就会被视为“异端”而处死。所以,从古希腊刚被感觉到的自我意识的思考就渐渐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否认“自我”的经院哲学。在古希腊之后,人之所以认识到自己为人的意识,是在文艺复兴的旗帜插在了经院哲学的山头上之后才认识到的。     
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笛卡尔面对强大的经院哲学首先巧妙的使哲学的本体论研究转向了认识论研究,这样使认识成为哲学探究的方法论,不在是经院哲学的迷信和盲从,而自我成了主题。
这样古希腊哲学中自我意识的概念就又重新得到了发扬。文艺复兴中的笛卡儿首先怀疑一切事物是真实性的存在,比如说刷牙、洗脸等等一切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真正的刷牙,洗脸,因为我们的世界分为梦境和现实,我们做梦的时候也会觉得是现实,所以我们的意识是分不清楚梦境和现实的,只有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才会知道我们没有在做梦,而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却不知道我们的清醒,所以笛卡儿怀疑刷牙,洗脸的真实性,进而他就怀疑一切的真实性。
...............................


第二章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概念的初步认识


1840年左右,马克思开始了他自己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一直是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而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有从康德费希特哲学向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转变,也有着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因此,马克思哲学对自我意识概念的批判有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在这一章中,我首先会阐述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前的思想转变,然后会重点来解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从中窥探马克思的自我意识概念批判的过程,阐明其在
唯物史观的起点。


1 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时期的时代背景 1840 年前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那时,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已取得国家政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正在蓬勃发展。183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马克思的祖国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所发展。19世纪初,全国只有极少数工厂;到40 年代,仅普鲁士就拥有大小工场和工厂7.8万家,雇佣工人55万人;1837-1838年,蒸汽机的数目从419台增至1138台;1840-1850 年,铁路长度增加10倍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批工商业城市。莱茵省是德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由于靠近法国,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刻影响,农奴制度较早被废除;同时,由于有着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又有着莱茵河这条水路交通动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2 青年马克思思想向黑格尔思想的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就试图对法学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实现自己“理想主义”的理想。马克思于1836年10月转入了柏林大学研究法学,马克思法学体系基础是受到费希特和康德的影响,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的世界观“理想主义”就是以康德,费希特哲学为基础的。可是,1814  年Thibaud与Savigny 对制定德国民法典的问题激烈争论之后,德国法学界的自然法派与历史法派的论战就成了主题。其论战的实质就是:“立法是应按照应该的原则还是实际的原则”。  于是,马克思哲学观中现实与应有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当马克思意识到,单从实际来看,怎么能保证人之为人的属性如何得以实现。如果不行,“法的精神”肯定就不复存在。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理想主义”的危机也就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自己世界观的危机,马克思再次研究康德费希特哲学,但最后无果而终。马克思这时候才明白了自己“理想主义”世界观原来是虚幻的。接着马克思把目光转向谢林,并写到:“彼此完全分离的科学和艺术在这里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我这个不知疲倦的旅行者着手通过概念本身、宗教、自然、历史这些神性的表现从哲学上辩证地揭示神性。⑥”就这样,马克思通过谢林转向了黑格尔哲学。转向黑格尔哲学的前提条件是马克思的自我意识概念的形成。这种转变是一个很复杂的旅程。传统的研究对这一过程的曲折性的猜测是不足的。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 ⑥  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的“终结者”“集大成者”。马克思以前的的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影响很深,这样,大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必然会实现向黑格尔哲学的转变。
.........................


第三章  马克思对鲍威尔和黑格尔自我意识......................................21
1  让自我意识回归主体——马克思对鲍威尔空洞........................... 21
2  让回归了自我意识的主体去感受实践劳动..................................22
3  让实践活动回归人的本质而实现人的价值.................................... 25
第四章  马克思自我意识概念的综合理解.........................................27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意识概念的具体理解..................................27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意识概念的特殊属性...................................28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意识概念在认识和实践............................. 29
4  从自我意识到实践的当代意义.......................................................30
5  从自我意识到实践在唯物史观的意义........................................... 31
................................................


第四章  马克思自我意识概念的综合理解及“自我意识-实践”的意义


前三章本人主要论述了自我意识概念的渊源及在时间轴哲学史上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马克思自我意识概念批判的历史背景,对前人的总结批判,以及马克思自我意识概念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本章,我主要论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意识概念综合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内容、理解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意识概念的具体理解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人类意识都是对对象的意识,但它并不是针对性地面对外在的世界,而是以自己为认识对象。
因此,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的发展的高级阶段,自我意识,具有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性质,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是人类从必然通向自由的重要“工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并全面理解自我意识的规律,并充分意识到自我意识的终极对象是实践活动的人,对理解的真实和自我的评价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认为反思是自我意识的构建形式,主体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客体的某些信息的组织处理和转换,整合的过程,能动的反思主体实践的的对象。所以主客体的分化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因为对象,客体的不同,造成了同样的目标具有两种不同的主客体反映,人们通过感官和对象产生认识过程,实现的内在属性在外界中的形象与人的头脑中的属性发挥作用,形成对对象的认识。
..............................

结  论
了解马克思哲学对自我意识概念的哲学批判,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具有很大帮助,早期马克思理论内容丰富又变动很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成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过程,马克思正式通过对自我意识问题不断成熟的理解,实现了其思想上的两次重大变革。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重要转折点,我认为马克思的独特哲学观最早是在博士论文中表述出来的,马克思说“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种哲学的内在规定和世界历史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对早期马克思思想自我意识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对马克思自我意识概念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看到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独特的哲学视野,这种视野最终使得马克思完成实践转向的哲学革命。而马克思完成的“实践转向”远比由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解释学等现在西方哲学流派完成的“语言转向”所包含的意义更加丰富。语言转向的局限和语言哲学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实践转向中求得克服和摆脱。而这种哲学视野突出的体现在“自我意识”概念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不同于以往哲学家的。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独特视野,而且也将彰显经由马克思所完成的哲学变革的深层涵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