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性的褶皱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幽暗人性书写现象


   跟随苏童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一群在阴暗潮湿的世界中生根发芽的孤独少年;嗅到了一群逃亡者亦假亦真的美丽乡愁;触摸到了美丽阴柔的女子无以名状的欲望;看到了耽美倦怠的男子落寞的背影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听到了灵魂在对现代文明的突围中重重跌落的声音。苏童描摹的是亘古不变的人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呈现的琴弦相生,锦瑟相鸣的完美人性世界却从不是苏童的兴趣所在。正如苏童曾说:“人带着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与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种种问题发生关系,陷入困境,当然它比较主观。虽具有阴暗残酷,但这是人必须面对的东西”①。苏童正视了这样的人性。于是在苏童的世界中徘徊着无数这样的生命。他们游离于文字雾霭的上空,为不能行走于阳光下而悲啼,为生命的无从把握而哀伤,为无法找到存在的终极意义而彷徨。正如苏童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秉持的“小说要与心灵有关”的创作理念,苏童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关于生命存在的残酷世相和关于心灵的寓言文本,也在冷酷的笔锋下隐藏了一颗悲悯而柔软的心灵。


    1.1 人性原始本能的流放:欲望本能与攻击本能
    何为本能?《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②。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既包括性本能,又包括人类追求能够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占有欲望。死本能,则表现为破坏本能和杀戮冲动即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都是人的生物性的表现。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类是多种属性的混合体。本能在文明的进程中被逐渐驯化和社会化。但当生命的本能从社会法则和理性的禁锢中逃逸,在压抑中流放着生命意志时,便形成了巨大的人性空间。而这个空间恰恰是苏童所感兴趣的。于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是人的生物本能所释放的诱惑气息便在苏童的世界中满溢扩散。不同于近乎地狱的余华世界,苏童虽然也侧重人的生物本能,但他并不将生命从原本的社会文化伦理中完全抽离出来,而是在此基础上全方位的切入人性的深处,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压迫感和真实感。当本能的生命真实而残忍的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看到的是在欲望和暴力的泥淖中颓然挣扎的原始生命赤裸的真实,和那相伴相生的残酷与野蛮,也听到了灵硕士论文提纲格式魂在撕裂中失落的声音。欲望,是生命最基本的生本能。从创作《桑园留念》开始,苏童便开始了对欲望化叙事的痴迷。在苏童刚刚进行小说探索的时期,正值文坛竖起“生命本位”旗帜的时代。一些作家开始用尖锐而敏感的艺术笔触剥开生命所包裹的伦理道德的外衣,探求人性的深层欲望。这种文坛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初出茅庐的青年苏童。而苏童从小所生存的迷蒙潮湿的南方环境和孤单的童年也决定了他在创作上的内敛气质,即重视生命的心理体验和深层欲念。于是我们看到了苏童笔下的人物大多不受固有的道德法则和价值规范的约束,生命潜在的欲求得到了极度的外化和膨胀。苏童在还原生命本真状态的同时,予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探索生命理想形态的可能性中揭示出了由理性所建构出的伦理秩序的虚弱。第一苏童展现了打破伦理关系的欲望。 在苏童的小说世界中,欲望的洪水冲破了伦理的大门,一个个躁动不安的灵魂在欲望的沼泽中下坠沉沦。首先是颠覆了传统伦理框架的情欲。《罂粟之家》中的刘太老爷、刘老侠,刘老信两代父子三人共用一个女人。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当然无存。《城北地带》中,叙德与父亲在金兰的诱惑下双双拜于其石榴裙下,将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践踏的粉碎。乱伦行为更是比比皆是,从《南方的堕落》中红菱与父亲的血缘乱伦到《娴的故事》中娴与母亲男朋友的伦理乱伦,从《娴的故事》中邹杰对养女的难以启齿的肉体觊觎到《米》中抱玉与表弟媳雪巧为人所不容的心心相印,生命在情欲的操纵下飞蛾扑火般的纵深坠落,欲望的洪流将理性迅速击碎,如浪花拍岸般转瞬即逝。其次是吞没了伦理亲情关系的物质占有欲。在《罂粟之家》中,赤裸裸的利益蛮横的取代了默默温情。刘老侠残忍的霸占了奄奄一息的弟弟最后的坟地,并为了三百亩地,将女儿的幸福付诸东流。《城北地带》中的耍蛇人有着和蛇一样冰冷的血性。为了二百块钱,将女儿卖给丑陋肮脏的李修业。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父亲”象征着威严、力量、统治和占有,是社会文化中的权威象征。而在《米》中一个男人因为欲望竟出现了“弑父”的行为。为了那只装满财富的盒子,柴生无情的掐断了父亲最后苟延残喘的生命希望。残酷的“弑父”动机和近乎冷血的仪式远远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苏童的欲望化叙事用生命潜在欲望的外化体验架空了传统家庭伦理秩序,凸显的是欲望化的个人图景或者是一种个体生命存在的黑洞。“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而苏童用欲望消弭了这一切。他隐匿了自己的道德评价,更注重的是对人性真实本质的文学化呈现。这体现了苏童对世界和生命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创作视野。第二展现了冲破理性禁锢的欲望 。人的自然属性使人遵从非理性的引导来满足自己的欲求,释放情感,而人的社会属性则使人保持理性的克制和指导,对非理性因子进行适当的制约以保证他们的正当性。然而“大多数人关于欲求和效用的观念是为肉体的本能和情绪的支配,只顾眼前”①,苏童的作品正是这样一个关于欲望、理性、飞翔和虚无的寓言文本。他用令人哑口无言的结局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虚无。物质占有欲人人都有,但是如果像《玉米爆炸记》中的兆庚那样为了赢得区区三亩瓜地而冒险吞下一百个玉米棒,并最终丢了性命,生命的意义无疑是荒谬而可笑的。但是我们却笑得不那么尽兴,因为这是一出痛苦的喜剧。结尾处爆炸的是玉米,更是兆庚心中贪婪无限的欲望。欲望化主体试图驾驭欲望,却被欲望所贻害。当三亩瓜地与一条鲜活生命的价值相抗衡,并最终大获全胜时,生命顿时失却了本身所应具有的宏大意义,只剩下卑微和虚弱。求生的意念是生命的基本欲求和动物性的本能,但过度的求生便是贪生。


    1.2 人性的阴暗面:仇恨与孤独 ..........................................................18-22
    1.3 异化的人性:压抑与堕落 .......................................................22-27
2 幽暗人性的展开维度 ...............................................................27-37
    2.1 幽暗人性在逃亡中延展 ............................................................27-31
    2.2 幽暗人性在历史中流溢 ..........................................................31-33
    2.3 幽暗人性在暴力中伸张 ..............................................................33-37
3 幽暗人性书写的价值评定 .......................................37-53
    3.1 思想价值 ........................................37-40
    3.2 艺术价值 ...........................................40-53


4 结论


中国社会和古老文化中对文明,两性亲和的巨大恐惧和深刻敌意成了中国精神文化中最严重的心理病态和精神残缺,因此雍容大气的文化却隐藏着对生命的精神虐杀史,而正如八十年代崛起的那批作家的文学信条:“与其用虚假的文明掩盖人性的黑暗,不如披头散发直面人性的黑暗”①。作为有生命良知和艺术追求的作家,苏童正视了这种黑暗,并在对这种黑暗的文学化再现中进行了精妙的艺术处理,挖掘出了隐藏其后的巨大的文化空间。这里没有启蒙,没有拯救,没有神圣使命感,没有终极价值,却更接近人的文学的本质。苏童的书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学和艺术的致敬,在对幽暗人性的深度探索中赋予了小说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用自己的勇敢书写来为自己的文学之路寻找灯绳,也在为生命和世界寻找灯绳.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