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传统孝道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涵义及内容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可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挖掘传统的孝文化,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孝文化的过程中,认识孝的起源、孝的变迁、孝的本质、孝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对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处理家庭关系,处理人际交往等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 孝的起源
  孝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孝”,在《诗经》和《尚书》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就“孝”字的解释,“善事父母,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0]。小篆体的“孝”字为会意字,它是由留取“老”字的左上角的形体与“子”字上下结合而成,可以看出父携子或子扶老的意思,二人相互帮助,共同前进。在中国数千年文化中,孕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孝文化。最初源于殷人祭祀先人,在西周时期,孝文化中增添了奉养父母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孝为仁本也於”,孝成为宗法道德的社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会基础。汉代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魏晋至隋唐期间,孝治思想时轻时重,“举孝廉”入仕制度一直被沿用。后期,孝向法律渗透,孝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孝治天下”对社会的控制。宋元明清,孝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程朱理学认为孝是一种天性,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绝对服从,增加了孝的专制性。五四新文化运动,封建专制的孝文化受到严厉批判,孝文化逐渐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渐进。在我国古代,受生产力约束的原因,孝的涵义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戴与尊敬之情。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社会意识,整个社会家庭硕士论文发表格式的组织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近代,随着社会化的大发展,由个体家庭农业经济向社会化工业经济转变,孝的意识和内涵也在逐渐演变,在科学领域向纵深飞跃发展的今天,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演变性,社会责任在逐渐泛化与具体的时代,人们对孝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从心理的角度讲孝是人的一种自然内在的反哺性情,性指人的属性,情指人得感情,即内在原始情感的流露。慈乌反哺,何况人呢?这种原始的反哺情感,是孝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后依然被世人所颂扬的主题。


        (二) 孝的变迁
 硕士论文提纲格式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吸收时代的精华,补充内在文化体系的底蕴,孝由最初的一种祭祀的形式,进而演化为奉养敬亲的基本关系。孔子孟子对孝的论著解说,“孝”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家庭伦理走向了社会道德。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确立,孝的治世思想得到巩固。“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孝文化的初步形成与确立是在殷商时期。《诗经》中“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说明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祭祀祖先,祈求平安丰收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祈求祖先保佑的祭祀活动,没有更多的社会伦理意义。到了西周时期,孝除了是对祖先进行的虔诚的祭祀之外,为了家族的统治,对祖先的祭祀增加了一层政治行为,同时包含着对祖先的追念,对祖先的敬养的血缘亲情。同时把奉养父母作为一种义务,向伦理行为发展的趋向。孝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是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孝为仁本”的观点,而“仁”是道德的根源,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对父母不仅仅是奉养的层面,重要的是“敬”养父母,同时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1]孝在社会中的延伸。悌、信、爱众、亲仁是孝的社会行为的具体体现。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2]的观点,将孝的观点推向社会,丰富了孝的文化内涵,形成孝的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形成于西汉时期,以及到隋唐的发展与巩固。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确立,为孝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政治土壤,孝治思想逐渐系统化与理论化,为了统治社会的需要,统治者极力的推广孝文化。如皇帝以“孝”为谥号,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等;把《孝经》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还有在官员的选拔制度中创立了“举孝廉”的方式进行官吏选拔,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都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隋唐时期孝文化影响着法律领域的发展,向法律领域思想渗透,凭借法律的力量向社会全面推广,实现对社会的思想控制。孝文化逐渐走向极端化与愚昧化是在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理学家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属性,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是无条件的,“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道德要求。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成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逐渐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孝”成为民族团结的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突出特点。民族存亡忧在旦夕的社会背景下,孝文化的封建专制性遭到强烈的批判,人们在时代的呼唤下苏醒,纷纷冲破家庭的羁绊,民族存亡匹夫有责,为民族尽大孝为己任,在国家危机之时,国人必尽忠尽孝,行民族存亡之大义。孝文化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对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为社会道德规范的建设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 孝的本质
  善是孝道的本质之一。很多人把孝的本质理解为“顺”,我认为孝的本质为“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孝”理解为“善事父母”,怎样善事父母?孔子在论语中将对待父母的孝行在奉养父母的基础之上,还要分为礼、敬、谏等方面,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3]对父母的以礼相待,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生活的细节,日常生活中的每天问候、看望父母,平时的身体状况,父母生病要及时治疗,减少老人的病痛,做一些老人喜欢的饮食,做老人在精神上希望满足的事情,使老人在精神上愉悦。“至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4]在对父母的礼的表现,是尊重父母的体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对待父母的赡养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局限在奉养父母的衣食,还要对父母在行为上尊重。体现在出门远游“游必有方”[15],体现在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对父母在错误的行为方面就要及时的给予指正,使父母及时的更正自己的错误,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这是对父母孝的表现行为之一。可见孝的善的本质包含了“顺”的意思,所以“善”为孝的本质更为真实的反映孝的实质。孝可分为狭义的孝和广义的孝,狭义的孝仅指孝敬双亲,而广义的孝,就是推己及人,对社会的大孝行为。如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对爱父母的爱与敬推广为博爱和广敬,将家庭中狭隘的孝的行为,上升到社会孝文化传播的高度,不仅对待自己的父母敬爱有加,即便是社会上每一个人,也要尊重对方。其中有我们的老师,同学,邻居等等所接触到的所有人。使社会充满和谐的气氛。和谐相处。将孝的善行有父母推广到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及认识的所有的人,或者接触到的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孝的善行,那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和谐,何愁不健康发展?后代延续是孝的本质之二。西周时期孝的形式主要是祭祖祈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也会祈祷祖先的神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如“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类获得幸福”[16]在祖先的祭祀中祈祷生命的延续,这是符合孝的发展逻辑的。对祖先的崇拜是因为祖先给与我们以生命,我们祭祀祖先,是希望生命得到延续,使孝所具有的延续后代的本质形式,孟子提出“五等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明孝的本质就是为了后代的延续的生育观念。


        (四) 孝的作用
   孝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孝作为养老的主要保障和直接手段。无论什么时代,养老是个不变的话题。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面对这种自然规律,在长辈与晚辈之间要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依赖的关系产生于人的本能,父母对子女要长时间的呵护与培养,作为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回报与激情。这种充满感情的依赖关系对于子女来说就行成孝,是一种尊敬长辈,回报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反哺性情。这种反哺性情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对父辈精神的传递。孔子说:“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17]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言行,多年不要改变父亲行为中合理的部分,这就是孝啊!也就是说,通过观察父亲的志向,学习他的精神,并把正确的精神发扬光大,使父辈的精神得到继承。其二,对父辈的敬养。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孝对父母,只是能养就是孝,犬马也能够做到养活父母,如果不敬重父母,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18]养活父母的行孝行为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怎样才能由衷的敬养双亲,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养亲是孝的基本行为,敬养尊亲才是大家所提倡的更为重要的内容。孝的价值更体现在尊亲养亲与精神的继承相统一。第二,孝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孝作为社会道德规范,有明显的阶级性,为封建社会的专制宗法等级制度服务。在《孝经》中,将孝的形式分为“五等之孝”,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不同的阶级对孝的形式不同,包含的意义内容也有了区别,形成一张以孝为纲的道德之网,规范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服务。对协调君臣关系,对人与人和谐相处都有促进作用,为稳定社会秩序,以致人们达到对国家、社会、家庭都充满责任感。同时,将孝由家庭价值观推向社会价值观,由简单的血缘关系演化为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将孝亲推广到博爱和广敬,由爱亲到爱天下人,提升了孝的价值观和境界。


    二 孝的基本内容
   “孝”不只是家庭道德,包含对父母的赡养、尊敬、送终等方面的内容,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更包含一种社会道德价值观,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的基本行为,可见孝在人的行为中的重要性,《论语》中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9];孔子与曾子对话,孔子认为孝是德本,孝由原来的爱戴父母推广为对他人的广敬和博爱,由家庭道德价值提升为社会道德价值。具体孝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孝”中之“德”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一个人修身立德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事亲、事君、立身”三个方面是孝的不同表现,是一个人行孝时基本的道德要求。可见,孝是一个人自我道德的表现。天子修德,修的是教化百姓的大德。“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20]以尽心尽力的侍奉双亲来表现自己的德行,而将德行教化百姓,并被天下人所效法。也就是说不是先代圣明的君主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作为诸侯与卿大夫,他们以这样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引导自己的道德修为,用于律身,也是一种自我道德要求的表现形式。而对于一般的百姓,对于基本的德行则要求“谨身节用”[21],谨身节用的目的,就在于赡养父母。可见,在古代自天子到庶民,以德修身的标准和手段均是孝,天子不但尊爱父母,并且将这种尊爱父母的孝行作为一种教化民众的手段,“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22],所以说不爱自己的双亲而尊爱别人的双亲,就是缺德,自己道德修养的缺失。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就是如何对待双亲的孝行作为衡量的标准。慈乌反哺,羔羊跪乳,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以孝为标准体现人的德行,以德修身,才能以德服人,以德服人才能展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德修身广被效法,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孝”中之“礼” ..................................................................19-20
        (三) “孝”中之“敬” ..................................................................20-23
第二章 当代社会背景下孝文化的..................................................................23-33
    一 孝文化的当代境遇 ..................................................................23-26
        (一) 现代家庭伦理意识的 ..................................................................23-25
        (二) 孝文化的社会作用的 ..................................................................25-26
    二 孝文化的当代特征 ..................................................................26-33
        (一) 浓烈的情感性 ..................................................................26-28
        (二) 鲜明的时代性 ..................................................................28-29
        (三) 突出的平等性 ..................................................................29-31
        (四) 广泛的规范性 ..................................................................31-33
第三章 孝文化对当代和谐社会..................................................................33-43
    一 以孝提升国民素养 ..................................................................33-36
        (一) 民族凝聚力的..................................................................33-35
        (二) 移风易俗的良药 ..................................................................35-36
    二 以孝促进社会和谐 ..................................................................36-39
        (一) “以和为贵”的人与..................................................................37-38
        (二) “以人为本”的社会和 ..................................................................38-39
    三 以孝维系文化传承 ..................................................................39-43
        (一)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0-41
        (二) 民族文化的内聚感 ..................................................................41-43


结论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善与后代延续的本质仍然是孝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内在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吸收时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发生着再生产的演变。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道德修养的起点,是德、礼、敬的根源,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在历史的长河中孝文化出现了政治化、泛化趋势,但总体上讲,孝文化为社会人伦道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近代社会,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孝文化孝的载体由单一向多样化,发生变化,孝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性,孝文化的浓烈的情感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平等性性、广泛的规范性,反作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表现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需要继续对孝文化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扬弃,给予重新定位,融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民主和平精神和追求平等的伦理精神,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孝文化具有积极地社会意义,在提升国民素养方面,表现出移风易俗和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动力的作用;在促进和谐社会方面,表现出“以和为贵”的人与自然和谐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在文化传承方面,表现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内聚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随着孝的载体由单一的家庭养老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方式的转变,孝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发展更加融合,孝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