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研究生婚姻观与完美主义关系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文献综述


    1.1. 婚恋观


      &nb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sp; 1.1.1 婚恋观的界定
       男女青年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必然要面对恋爱与婚姻问题,这不只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环节同时也关系着个体一生的幸福。婚恋不仅对个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即婚恋在满足个体需求和利益的同时也必须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所以每个时代背景下的适婚青年人都具有相应的婚恋观。迄今为止,关于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且普适的定义,但有很多针对此概念的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纪秋发(1999)认为婚恋观即是指:"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指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其包括个体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对爱人的期望、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婚姻观)、对性行为的态度(性观念)等方面内容"。黄希庭(2002)认为:"爱情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张进辅(2002)认为:"婚恋价值观是个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恋爱、婚姻问题的看法与观念,它是价值观在恋爱与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亚丽(2003)认为:"婚恋观指个体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问题的基础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黄希庭、郑涌等(2005)认为:"婚恋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恋爱、婚姻的本质、择偶的原则和标准、择偶方式、美满婚姻的基础以及有关的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也是一种附硕士论文发表格式着于文化模式与社会规范且内化于个体人格之中的潜在的评判事物的标准。五十年代的女青年追求"南下干部",喜欢工农兵;六十年代的男女青年谈恋爱要求配偶必须"根正苗红",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七十年代的人们开始注重物质条件,从而出现了"高价姑娘"的现象;八十年代,人们尊重知识和人才,女方选择对象则开始注重对方的学识和文凭;九十年代的青年人的择偶标准是"谈得来""情投意合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新世纪的青年在选择爱情和婚姻时更加自由与幵放。(4) 相对稳定性。个体的婚恋观虽然受各种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变性,但对于个体而言,婚恋观在个体的一生中仍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非如心情一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


        1.1.2 婚恋观的结构
   学术界关于婚恋观的相关主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其中,婚恋观的结构的探讨主要是研究者们根据各自研究的目的和理论认识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划分。因此,目前学界的婚恋观结构划分尚缺乏准确性、统一性,本文通过文献査阅,将国内主要的婚恋观结构体系整理如下:李志、吴绍琪(1997)把婚恋观划分为:恋爱动机、择偶标推、婚姻基础、婚前性行为评价、婚外恋观五个方面。方敏(1998)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观(恋爱时期、恋爱动机)、爱情观、婚姻观(择偶观、婚前同居观、婚外情观)、家庭观、生育观与赡养观六个方面。吴鲁平(1999)将婚恋观划分为:择偶观(择偶范围、择偶条件)、婚姻家庭观(婚外恋、婚际隐私、婚前财产公证)、性爱观(性开放程度、婚前性行为)三个方面。马建青、严立芬(1999)将婚恋观划分为:恋爱目的、择偶标准、婚姻基础、性道德观四个方面。胡利人、徐益、谭秋浩(2000)将其划分为:婚恋观(包括恋爱目的、恋爱动机、婚姻基础等)、择偶观(包括择偶条件、配偶的年龄、配偶的教育程度及经济状况等)、性观念(包括对贞操的看法、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的看法等)三个方面。罗萍、封颖(2001)将其划分为:恋爱观(包括恋爱动机、失恋等)、性观念(包括性开放程度及婚前同居等)、婚姻家庭观(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三个方面。张任、黄伟、黄宇航、边瑜、易欢琼(2002)将其划分为:恋爱观(包括恋爱心理依据)、性观念(包括婚前性行为)、婚姻观(包括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的看法)三部分。解英兰(2002)将其分为:婚姻基础、婚姻年龄、择偶标准、结婚形式、婚外恋观、离婚观六个方面。赵冰洁(2002)将其划分为:婚前性行为态度、择偶条件、婚恋价值取向三个部分。阎晓军(2003)将其划分为:恋爱与结婚的关系、结婚愿望、生育愿望、同居观、性宽容、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六个方面。郭霞(2003)将其划分为:恋爱观(恋爱动机与目的)、性观念(包括对手淫和对性行为的态度等)两个部分。蔡宜口 (2003)将其划分为:恋爱观(包括恋爱态度与恋爱动机)、性观念(包括对婚前性行为与同居的态度)两个部分。冯涛等(2004)将其划分为:恋爱生活态度、家庭婚姻生活态度、恋爱重要性、婚姻重要性、性观念(包括婚前性行为、婚外恋)五部分。


        1.1.3 婚恋观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婚恋观的研究比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最先的研究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国外目前对婚恋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要点:一、 国外有许多关于青年人的婚恋观的研究,研究结果主要集中表现为"大多数研究对象对不良婚姻的态度呈现否定倾向,同时把婚姻当做一生的责任进行对待。"有些研究还发现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二、 国外在婚恋观方面的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均呈现较开放的水平。研究中的大多数大学生都对个体婚前性行为持接受的态度,相对于我国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国外调査对象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三、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婚恋观的形成中,对其有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很多借鉴和启迪,但相对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还是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和特殊性,研究者在研究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本土研究,分清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以便对婚恋观领域进行更深入、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的研究。


        1.1.4 婚恋观的国内研究现状
   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已明显提升,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得以提高,高学历女青年已不再是曾经凤毛菱角的少数,而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和深入,西方思想自由传入我国,在婚恋观方面,一些西方思想不断影响着我国的男女青年,其中,在校女研究生作为一个接受先进知识与观念的群体,她们的婚恋观正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冲击,这种背景下的女研究生婚恋观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近些年我国学术研究界对于高学历女青年的婚恋观讨论日益升温。从中也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回顾,目前国内对于婚恋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这几大学科领域。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女博士倾向于用"收益最大性"原则来指导自己进行兼顾或作出选择。总之,他们作为新社会女性的代表,在婚恋观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撞。孙时进、李淑梅于2010年在《心理学探新》发表《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一文,作者引入依恋类型的视角对研究生群体的婚恋观、婚恋现状以及婚恋满意度进行了关系研究,并得出目前研究生群体整体上拥有积极健康的婚恋观,选择对象注重感情和人品。安全依恋型的研究生在婚恋的标准、现状和满意度上的积极健康水平均高于其他依恋类型的研究生。


    1.2 完美主义


        1.2.1 完美主义的概念
   学术界至今关于完美主义这一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一致性。不同的研究中往往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对完美主义作出不同的界定,其中很多界定其实是对完美主义不同层面的阐述。Horney(1950)首先把完美主义认定为神经症中的一个亚型。把个体对事物苛刻的高要求均归为完美主义神经症。在Horney看来,完美主义总是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他们外表诚实,喜欢礼貌客套,并且自认为在道德和智力方面自己的标准应该都高于他人,他们倾向于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化形象,并努力证明自己是一个绝对完美的人。一旦完美主义者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时,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极大的失衡,甚至会心理崩淸,导致神经症。Hollender (1965,1978)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它倾向于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提出高于实际情景的要求。完美主义者用一种完美的行为方式来代替一种完美的自我意象。完美主义者寻找的不是Horney所言的"自恋式的满足"而是一种别人对她们的肯定和接纳。"自己还不够好,我必须做到更好"的消极感觉总是伴随在完美主义的努力过程之中,这种感觉不仅剥夺了她们从良好表现中本应获得的满足感,甚至会促使她们产生痛苦感。这类完美主义者极少拥有彻底的满足感,因为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即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但他们也会认为自己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经历,从而认为自己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另外,在Holleder看来,与其他的人格特质一般,完美主义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由父母的批评与期望、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习得形成的。Adler (1956)认为,追求完美是属于个体的天性,是正常的行为表现。Adler是第一位赋予完美主义积极意义的人格心理学家,他认为追求完美是个体众多行为动机中最本质、最纯净的动机。他认为当个体以社会利益为重时,那么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就是积极健康的;当对完美的追求与支配他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出现消极意义,这是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Adler的研究中,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都十分害怕被批评、过分担心错误、过度注重秩序以及希望被别人接纳与羡慕。由于完美主义者十分害怕失败,所以他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并对社会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Hamachek (1978)认为完美主义不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方式,它还包括着个体对这一行为的看法。Hamachek对完美主义首先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分类:正常的完美主义与神经症性完美主义。正常的完美主义者会根据实际情景设置个人的高标准,并允许已定目标出现变动,追求与成就相关的回报,他们拥有满足成就的能力;神经症性完美主义则倾向脱离客观实际情景设置固化的、不可改变的高标准。他们由于受到失败恐惧的驱动、对失败的过度批评,所以往往不能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或成就感到满足和快乐,担心和焦虑他人的能力。Burns (1980)认为,完美主义界属于一种认知网络,其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作为定量研究完美主义的第一人,Burner认为"完美主义者倾向设置并严格坚持不现实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评价自我价值的个体"。这类完美主义者往往由于在目标达成上对自己过度要求而导致自我伤害。Pacht (1984)把完美主义界定为一种设置过高成就标准并作出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这种完美主义具有一种内在固有且具有破坏性的结构,并且这类完美主义追求的往往是一种使个体混乱的且不存在的完美。它往往与很多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1.2.2 完美主义的测量 .................................................................18-21
        1.2.3 国内关于完美主义的.................................................................21-22
        1.2.4 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22-23
2 研究方法与意义 .................................................................23-26
    2.1 样本 .................................................................23
    2.2 研究工具 .................................................................23-24
    2.3 研究程序 .................................................................24
    2.4 研究意义 .................................................................24-26
        2.4.1 理论意义 .................................................................24-25
        2.4.2 实践意义 .................................................................25-26
3 数据分析 .................................................................26-34
    3.1 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与 .................................................................26-28
        3.1.1 女研究生的婚恋观................................................................. 26-27
        3.1.2 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特质.................................................................27-28
    3.2 女研究生完美主义与................................................................. 28-34
        3.2.1 女研究生完美主义.................................................................28-29
        3.2.2 女研究生完美主义各维度.................................................................29-34
4 讨论 .................................................................34-40


5 结论


   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特质在户籍所属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户籍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特质依次高于农村和城市籍。同时,完美主义特质中的担心错误维度和行动疑虑维度均在户籍所属上体现出显著差异,农村籍完美主义特质的女研究生依次比城镇籍和城市籍女研究生更表现出对错误的担心。女研究生在条理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情感状态类别的差异,从未恋爱经历的女研究生依次比正在恋爱中的和曾恋爱现在单身的女研究生的完美主义条理性更高。完美主义特质中的条理性维度在独生与否上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独生女比非独生女更注重事情的调理秩序。
   女研究生婚恋观中的婚姻自主观、婚姻倾向、恋爱动机以及婚姻忠诚观均在情感状态类别这一变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从未恋爱经历的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依次高于正在恋爱和曾经恋爱目前未恋爱的女研究生。正在恋爱的女研究生的婚姻忠诚观和婚姻自主观依次高于从未恋爱和曾经恋爱目前单身的女研究生。从未恋爱的女研究生比曾经恋爱目前单身的和正在恋爱的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更加传统。恋爱动机在情感状态和户籍所属以及情感状态和独生与否上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从未恋爱经历的农村籍女研究生拥有比其他女研究生更为传统的恋爱动机,曾经恋爱且目前卑身的非独生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依次比从未恋爱的非独生女以及正在恋爱的非独生女的恋爱动机更传统。婚恋观总体状况在情感状态、户籍所属以及独生与否上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