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服务倾向的产生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自我服务偏向研究现状 


    1.1 概念界定
而现存的对心理健康人群的自我服务归因偏向的评述中,一个重要的限制是把这种偏向定义为:相对于失败,人们更愿意对成功进行内部归因(Campb硕士论文提纲格式ell & Sedikides, 1999; Arkin et al.,1980; Zuckerman, 1979)。但是,内部归因通常被认为归因于能力或者归因为努力。因此,Abramson, Metalsky和Alloy(1989)更加强调归因的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普遍性)的重要性。当把消极事件归因为内部的、不稳定的、个别的原因时,个体可能改变行为以避免将来的消极后果,或希望消极后果在其他的领域可以避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原因表明消极事件在未来的很多领域可能复发,导致广泛的悲观和绝望(Janoff-Bulman, 1979)=因此,仅仅内在性维度不足以确定自我服务归因偏向,而内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三个维度的组合对于确定自我服务归因偏向是至关重要的(MezuHs etal" 2004).


    1.2 自我服务偏向的理论解释
   人们都有积极认识自己的需要。例如,学生把通过很难的考试归功于自己,而把考试失败归咎于试卷太难或教学质量(Serenko, 2007)。个体为什么会接受成功结果带来的荣誉,并认为由内部原因引起的,而否认失败结果的责任,并把它归咎于情境或他人呢?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我服务偏向反应了动机过程还是仅仅反应了加工信息和做出判断的方式(Park, Bauer, & Arbuclde, 2009; Shepperd et al., 2008)。早期研究者使用不完整信息加工策略(如,选择性注意、信息的有效性、记忆的可达性)来解释不平衡归因(Miller & Ross, 1975),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会对现有事实进行衡量并探索更有竞争力的解释。但是,审视证据的过程往往会导致在归因中出现客观性错觉(illusion ofobjectivity),而做不到真正的客观。相反,不去审视对结果的所有可能的解释,而接受大脑中想到的第一个逻辑解释更令人满意,并且需要付出的努力最少(Shepperd et al., 2008)。该解释强调把对信息加工的不同通道作为S我服务偏向的主要原因,认为个体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是因为可获得信息的注意受到了限制,不能认识到现有信息的不完整性,而非个体有目的地保护或提升自己。也就是说自我服务偏向是不完整注意的结果,而非动机的结果。此外,还存在从认知的其他角度对自我服务偏向做出的解释。Campbell和Sedikides (1999)认为期望在自我服务偏向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期望会引起不同的归因。当个体有积极期望时,表现出对成功进行内部归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的强烈倾人们会选择维持自己的自我图式。需要注意的是,持消极自我观的人比持积极自我观的人表现出的自我服务偏向要少。该结果可以用偏向性假设检验(biased hypothesis testing)和不同证据标准(differentstandards of proof)进行解释。首先,持消极的自我观会引起个体产生并检验不好的假设(我愚蠢吗?)而非好的假设(我聪明吗?)。其次,由于持消极自我观的人可能实际上对接受关于自己的消极结论设置了较低的标准,而对于接受关于自己的积极结论设置了较高的标准,因此,他们更容易得到消极的自我信息而非积极的自我信息。在动机驱动对自我服务偏向的解释中,自尊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尊(self-esteem)是自我概念的评价性部分,指个体有关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感(Eysenck, 2010)。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观点(Baumeister, 1995),大多数人均有维持或提升自尊的动机。因此,很多社会行为都可以看作服务于自尊最大化的目标。如果人们具有提升自尊的动机,他们更可能将成功的荣誉归因于内部因素或特质因素(如,工作努力、天资聪慧);而通过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或情境因素(如,任务太难、运气不佳)来否认失败的责任。这种接受成功的荣誉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就是自我服务偏向(Eysenck 2010)。因此,一些研究发现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更倾向于将成功归于内部因素(Ickes & Layden, 1978),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Seligman, Abramson,Semmel, & von Baeyer, 1979)。另外,自我增强和自我表现也是自我服务偏向动机性解释的重要方面。自我增强是指维持或提升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动机(Snyder, Stephan, & Rosenfield, 1976)。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它的核心假设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刘肖岑,王立花,2006)。根据自我增强的解释,人们会对重要的结果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


    1.3 自我服务偏向的影响因素
   自我服务偏向在各个年龄段(8岁以上)都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程度会有所不同(Mezulis etal, 2004)o研究表明,处在童年期的儿童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自我评定能力、胜任能力等。因此,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他们的自尊、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更高,表现出了更强的自我服务偏向,但是这种积极性归因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Jacobs, Lanza, Osgood,Eccles,& Wigfield, 2002)。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会积累越来越多的消极事件,并且能够注意到自己性格方面和消极后果之间的系统关系。到了青春期,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几率提高(罗伏生,沈丹,张珊明,2009),自尊降低(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2009)。如果自我服务偏向的程度表现出了相似的抑郁症的发展轨迹,可以预测自我服务偏向的程度到成年期时可以稳定(Mezulis etal., 2004)=对于处在成年晚期的人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认为(Lachman & McArthur, 1986),处在成年晚期的人表现出降低的自我服务偏向。他们对失败和成功的归因比处于成年早期的人对失败和成功的归因要更消极。他们更容易将失畋归于内部的和稳定的因素,如年龄或无能,而对于成功则更少的归于内部的和稳定的原因(Banziger & Drevenstedt, 1982)。这可能是由于外部知觉对处于成年晚期的人的自我归因产趋势类似,年期抑郁,到了 18岁,青少年在抑郁方面出现了性别差异,女生抑郁的可能是男生的2倍(Hankin etal., 1998)。同样,自尊的性别差异从青春期早期到晚期越来越大(Kling, Hyde, Showers, &Buswell, 1999)。 Mezulis等(2004)研究了在归因的性别差异中的年龄趋势,结果表明,在自我服务偏向的变化中,性别差异直到青春期才出现。总的来说,男性在青春期早期,自我服务偏向有略微的减弱,到了青春期晚期会逐渐恢复,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并有所增强。对于女性,在青春期早期,自我服务归因偏向的减弱比男性显著,但这种偏向在整个成年期仍然比男性弱。(Mezulis et al., 2004)对于不同类型的事件,自我服务偏向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例如,当任务具有性别特征时,男性和女性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服务偏向。通常男孩在传统的男性化活动中(如运动和数学)做能力归因,而女孩在传统的女性化活动中(如阅读和音乐)持有能力信念(Eccles, Wigfield,Harold, & Blumenfeld, 1993)。再比如,在结果互相依赖的任务中,男性比女性的自我服务偏向更强烈(Campbell & Sedikides, 1999)。这是因为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成功期望(Shepperd et al.,2008)。因此,性别在影响自我服务偏向时可能与年龄、任务性质等其他变量存在交互作用。


    1.4 少量ERP/fMRI证据 ................................................................16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16-19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19-21
    3.1 问题提出 ................................................................19
    3.2 研究假设 ................................................................19
    3.3 研究框架 ................................................................19-20
    3.4 研究的意义及 ................................................................20-21
4 自我服务偏向的行为................................................................21-26
    4.1 对象和方法 ................................................................21-23
    4.2 结果 ................................................................23-25
    4.3 小结 ................................................................25-26
5 自我服务偏向的fMRI................................................................26-30
    5.1 对象和方法 ................................................................26-27
    5.2 结果 ................................................................27-29
    5.3 小结 ................................................................29-30
6 总讨论 ................................................................30-34
    6.1 自我服务偏向的................................................................30-31
    6.2 自我服务偏向的神经................................................................31-32
    6.3 自我服务偏向的 ................................................................32-34


7 结论


  自我服务归因偏向是指把个人的消极结果归因于外部条件,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Miller & Ross, 1975)。个体有策略的使用自我服务偏向来维持和保护积极的S我看法。因此,这种因果性归因对人们的情感、自我概念、和与他人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国外对于自我服务偏向的研究早已开始,且结果颇丰。但国内涉及自我服务偏向的研究甚少,对其神经生理机制的探讨更是匮乏。为此,本研究在梳理自我服务偏向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行为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自我服务偏向的特点及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实验一:自我服务偏向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给予被试的反馈条件与被试的归因选择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被试选择自我服务偏向显著高于非自我服务偏向,但在正确反馈条件下,这两种选择之间无显著差异,只有在错误反馈条件下,自我服务偏向才显著高于非自我服务偏向。因此,人们在对事件进行归因时,更倾向于自我服务偏向,但是这种归因倾向在面对消极事件时表现更为明显(2)被试选择自我服务偏向与非自我服务偏向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表明所观察到的大脑激活并不是任务反应的人为现象,因为归因决策(自我服务偏向或非自我服务偏向)与反应特征是相匹配的实验二:自我服务偏向的fMRI结果表明,自我服务偏向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壳核、左侧尾状核、左侧丘脑、左侧屏状核、左内侧额叶皮质、左侧额上回、左侧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颞中回、右侧后叶。尾状核更多的与动机控制有关,而内侧额叶皮质、额上回、扣带回等与认知控制都有关。认知控制对动机控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增强或减弱自我增强动机)因此,自我服务偏向不仅与动机控制有关,还有认知控制的参与。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