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幸福的关联性探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消费和幸福的基本理论概述


  剖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消费概念的哲学分析,有助于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提供哲学上的阐释和指导,即从哲学层面提倡科学消费,消费主体在消费选择时不仅应考虑该消费是否符合自身具体的实际情况,还应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大环境;不仅要有利于主体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还应该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通过对幸福概念的哲学解读,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选择,使人们的幸福感最大化。


    1.1 关于消费的理论概述


        1.1.1 消费理论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    研究消费,理论上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是人在目的、意识、愿望的驱动下,人的所有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从人类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作为生命有机体,首先要满足保存和延续生命的需要。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人们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享受需要是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发展需要则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是消费满足需要的最终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在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等高层次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也得以充分展现,消费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1.1.2 消费的哲学本质
  在哲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学语境下阐释消费的内涵要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进行再生产的途径之一。"消费的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过程,就是消费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消费的哲学解读,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哲学视野中加以考察与研究。"1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消费,探讨共性及其规律。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消费,指的是在实践基础上消费客体满足消费主体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客观力量的主观化、客体对象的主体化、劳动创造物的人化。消费主体是指从事消费活动的个人、群体、社会或者国家;消费客体指主体消费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消费领域,能够满足消费主体各种需要的对象。消费活动是消费主体基于一定的消费愿望,凭借一定的手段通过社会交往所达到的与消费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哲学意义上理解的消费和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的消费不同,首先,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关注的是利益,而哲学层面的消费关注的是价值。价值本身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单纯的客体和主体都产生不了价值,只有当客体的存在、作用和变化符合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时,或者主体和客体发生了积极的、正向的关系时,价值才会产生;其次,经济学更注重客体,因为客体是实现利益的物质载体,而哲学更注重主体,即人自身;此外,经济学上的消费关乎的是当前消费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哲学则反思消费行为给主体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或者会有什么样的代价。哲学关注生活,直面人生,是哲学的本质要求和使命所然。


        1.1.3 消费的属性
   人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统一。消费关注满足,要满足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求,相应地,也必然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消费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质。自然属性满足的是人们的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马克思在谈到物质需要的对象时指出,它"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消费品在发挥自然属性的同时,人的自然属性也得以印证,消费的自然属性就是根源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消费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消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马克思认为:"产品的消费再生产出一定存在方式的个人自身,再生产出不仅具有直接生命力的个人,而且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人。可见,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的最终占有,......再生产出处在他们的社会存在中的个人,因而再生产出他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而社会既是这一巨大的总过程的主体,也是这一总过程的结果。"2消费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具有社会性的消费主体,在社会过程中消费具有社会性的消费品。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具有超自然的生存方式,即社会的、历史的生存方式。这就决定了人的消费同动物的"消费"具有根本不同的属性,而消费的社会属性也是根源于人的社会性。费不仅是一种自然行为、社会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文化体现。物质消费也不再是满足温饱的手段,而是消费主体彰显自我的一种方式,人们选择品牌性的东西,无论是在饮食需求方面还是服饰等其他,已经超越了生存必需品的意义,更深层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一个社会的消费构成、消费习俗和消费偏好是一定文化的积淀和内化,而一个人的消费动机、消费意向和消费品位也反映出主体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消费活动可以衡量出个人或者社会的文化修养程度,消费的具体内容也会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一个区域的独特的文化。


    1.2 关于幸福的理论概述


        1.2.1 幸福的基本内涵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思想者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伴随着对人的本质、人的幸福的不断追求。马克斯在青年时期就曾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显然,这充分表露出他要争取人类幸福,为实现人类幸福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深刻剖析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地考察人的本质及其现实生活,从而为人们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把人的幸福的实现寄予在一个物质财富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结构合理和人群关系完善的整体性社会过程中,这个过程"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3这就是人类不断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过程。劳动与创造是幸福的源泉。人类是在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劳动和创造发展了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在此过程中,人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也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人们不断地劳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自己创造着幸福0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幸福的精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是幸福生活存在的前提条件,离开任何一方人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同样,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恰如马克思在回顾惊心动魄的人类发展历程时总结的那样"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幸福的理解也就必然会千差万别,因此我们无法获得对幸福的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认识。确定幸福的内涵要从获得幸福的条件和途径入手。从获得幸福的条件方面看,获得幸福感受.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精祌条件,而物质和精神条件的获得是以人的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能力从知、情、意三方面来说,就是认知、爱和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认知能力是一种理性能力,是人们能过一种理性生活的必备条件。爱和自我调节、控制是德行能力,是人们产生仁慈、同情、勇敢、正义等德行的基础。这些能力必须得到充分发展,人们才能获得幸福之感受。人们获得幸福感受的唯一正当的途径只能是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人们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往往意味着人们必须有所付出,必须花费一定的代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增长才干,发展能力、实现和完善自我,创造属于人们自己的美好生活。因此,幸福的获得在于人们自身的努力,是通过社会劳动实践创造的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综上而言,幸福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实践,在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


        1.2.2 幸福的特征 ........................................................17-20
2 消费与幸福的一致性 ........................................................20-27
    2.1 消费是提升人的 ........................................................20-23
        2.1.1 消费满足人的物质需求........................................................20-21
        2.1.2 消费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1
        2.1.3 消费满足人的全面自由......................................................21-22
        2.1.4 消费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22-23
    2.2 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引导人的........................................................23-25
        2.2.1 幸福观的选择影响........................................................23-24
        2.2.2 幸福观的选择引导........................................................24
        2.2.3 幸福观的选择........................................................24-25
    2.3 消费与幸福的双向互动 ........................................................25-27
3 消费与幸福的背离及其根源 ........................................................27-37
    3.1 消费与幸福的背离 ........................................................27-31
        3.1.1 异化消费对人的幸福的 ........................................................27-29
        3.1.2 异化幸福对人的消费 ........................................................29-31
    3.2 消费与幸福相背离的 ........................................................31-37
        3.2.1 消费异化 ........................................................31-33
        3.2.2 社会环境恶化 ........................................................33-34
        3.2.3 个人因素 ........................................................34-37


4 结论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消费越来越独立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促进生产、启动经济、稳定社会,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创造了条件。然而,在奢侈浪费、炫耀攀比之风的盛行下,人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误读了幸福的真谛。如何正确的看待消费与幸福的关系,使消费回归理性,选择适宜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的生活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乃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缺乏一定的数据和调査资料,所以本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今后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到消费与幸福的关联性的研究中来,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理论见解,解决现存的及新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