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生态哲学理论与生态文明构建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早期工业时代,生态问题并没有像现代工业社会这样突出。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大都散落于其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论述中。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自然界为人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场所,但人是高于自然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有改变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但人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1.1.1 人的概念与自然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天然的。由此在人的世界里就有自然,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没有了自然就如同人没有心脏,就没法在这个世界里存活,人只有靠自然界的有机体才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时刻要记住,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的存活,没有我们自然也没有办法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与自然不是彼此独立无涉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又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生成了人,但并不无条件的直接满足人的也需要。自然界的一切资源,都要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满足人。劳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工具。人通过不断地辛勤劳动而改造自然界、去支配自然界,给自然界深深落下深刻的印象。没有了劳动,人类就无法给自然带来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
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机体必须要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是要以自然的力量为基础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感性的世界,人们就没有可能创造自然的一切。因此,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要采取正确的理论方法,对自然环境采取了既斗争又争取合作的积极态度。只有像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生存条件才能不断的改善。在这种社会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与社会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的发展。.................
...........................


第二章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1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相互协调,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工农业经济发展规模逐渐扩大。整体上看,综合国力增长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经济增长是以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存在。从根本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模式,它正向集约型转变中,其主要特点为高消耗和低效率,同时,过分依赖国际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不仅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世界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世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各国探索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各种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各种化石燃料,各种废气的排放量增加,空气污染严重,形成了酸雨等有害物质。其中,酸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逐步扩大,也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因素之一。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正常生长受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另外,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们正常的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我国广大人民利益和全民族的未来发展。面对环境污染、土壤沙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多样性减少,旱地灾害频繁,空气污染等问题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保护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以上各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基本目标,努力把我国建设为经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会。...................
..........................


第三章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基本原则................25
3.1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 25
3.1.1 片面发展观的影响.............................................................. 25
3.1.2 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25
3.1.3 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26
3.1.4 消费的非理性化.................................................................. 26
3.1.5 生态保护法律的缺陷............................................................26
3.2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27
3.2.1 整体性原则......................................................................... 27
3.2.2 综合性原则.........................................................................28
3.2.3 层次性原则........................................................................ 28
3.2.4 持续性原则.........................................................................29
第四章 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31
4.1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 31
4.2 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 32
4.3 培育生态化的生存方式 ....................................................... 32
4.4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33
...........................................

 

结 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一个开放式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理论品质,它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正如马克思所讲,“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①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工业化尚未实现、城镇化正加速推进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下提出来的,也必将在这一时空约束之下展开。物质基础和资源禀赋都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向,又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优越的政治保证。正如马克思描述未来社会时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尽快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在生态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实现发展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马克思认为,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现实内容。”①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毛泽东选集(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雷毅. 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徐春.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福斯特. 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科尔曼.生态政治[M].梅俊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0]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11]林其屏.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李惠斌、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