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要探讨鲁迅及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我们就应该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而且,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了近代转型时期。 从戊戍维新开始,直到民国时期,变革政治就成为时代最迫切的要求,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时期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身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维度的空间与启示:在我们论及这一问题时,也应该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政治语境进行思考和阐述。这是因为,鲁迅在以一个启蒙者反思传统,批判国民性的同时,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文化语境下作出的一种自我选择。这种历史情境的政治语言文化背景也使得鲁迅在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获得了一种历史文化认同。
第一节 简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其复杂,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要了解其关系,我们先要对文学与政治,特别是政治这一概念作出清楚的界说。不过无论是对于文学,还是政治,至今尚无世所公认的权威解说。为了提出我们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我们先对政治作出一定的界定。 先秦诸子里就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在中国古代,“政”从字体上可见其本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政,正也,从攵正,正亦声。”《论语》孔子曰:“政者,正也。”① 就是“以文正之”,先有规范的文本,然后治理天下。“政”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朝代的制度和秩序,如《左传·襄公十七年》“大乱宋国之政”。其次,还是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再者,是表示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还有,在有的地方表示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宋史·欧阳修传》:“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本意与治水有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治,治水,从水,台声。”① 可见疏通水就是“治”, 通过“政”达到公平公正,也是“治”。................. ......................
第二章 情感与理智冲突下的现实政治
正如钱理群在其著作《心灵的探寻》中所说:“鲁迅(鲁迅其人,他的作品)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①在鲁迅的思想世界里,总是交织着爱与恨、情感于理智的矛盾冲突,内容丰富深刻而矛盾,而其中的政治思想也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鲁迅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活动家,但鲁迅的一生,确实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观念,并且终其一生,以实践的方式加以表明这种立场,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为广大底层民众勇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但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还在于他并没有为迎合政治而参与政治,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下,鲁迅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呈现的内容的丰富性也纷繁复杂。从情感方面,面对内忧外患,鲁迅从开始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政治热情,总是思考着救国之策,而且每每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活动。但另一方面,理智却让鲁迅一直在反思救国之策的方式问题,从最初的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乃至后面认识到只有“火与剑”才是真正有效的革命手段,当然,这里面也掺夹着怀疑与反复。但鲁迅参与现实政治的热情是没有变的,这是因为他始终是站在民族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来践行其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本章主要以鲁迅的政治思想发展为轨迹,且以鲁迅在各个时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言论为依据,阐述鲁迅的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政治活动的走向,并且探讨鲁迅政治思想转变和政治活动走向的特征和成因,以丰富作为革命家的鲁迅的思想世界,让人们更加了解一个真实和完整的鲁迅。鲁迅政治思想的转变和政治活动的走向其实是相互渗透和作用的两个方面。这里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分别加以探讨。
第一节 鲁迅政治思想的发展 纵观鲁迅的政治思想转变历程,主要是从早期进化观念到后期的阶级论和马克思主义。从以“立人”思想而来“立国”的爱国主义到革命民族主义。从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和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的变化。而其中以批判国民性贯穿始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转变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其实,在情感与理智冲突的牵引下,鲁迅的政治思想是各个因素相互交叉渗透的。或者说,鲁迅的思想并不是以线性发展的,而是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呈螺旋式上升。............ .....................
第三章 “政治”功利与文学审美统一下的文学政治 .....................39 第一节 鲁迅小说的政治意味........................................40 第二节 鲁迅散文、诗歌的政治寓意..................................53 第四章 分离与同质的转换——鲁迅及其文学与政治的悖论 ...............59 第一节 鲁迅与政治的悖论.........................................59 第二节 鲁迅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悖论.................................63 .......................
结 语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 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一面是共和失败、政治斗争纷起、北洋政府重新实行封建专制;一面是世界大战爆发、外国列强压迫的暂时放松而使民族资本得以短暂发展。这样一种政治局势,催促了“五四”时期文化人重建政治秩序的强烈愿望,“自从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已痛感政治坏境不特可以决定自身的命运,连整个民族的民脉,也都系在政治环境上……”。①也促使部分文化者举起了思想启蒙的大旗。所以,当胡适为“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而提出“文学改良”,②陈独秀便以“文学革命”给予呼应,并明确表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③ 可见,“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主题与政治宗旨是紧密相连的。在这种忧患意识的觉醒下,沉寂了多年的鲁迅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想通过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能够以新的精神面貌,实现民族自救。 鲁迅与政治及其文学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下,鲁迅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呈现的内容的丰富性也纷繁复杂。从情感方面,面对内忧外患,鲁迅从开始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政治热情,总是思考着救国之策,而且每每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活动。但另一方面,理智却让鲁迅一直在反思救国之策的方式问题,从最初的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乃至后面认识到只有“火与剑”才是真正有效的革命手段。在与现实政治的碰撞下,鲁迅从来就没有过幻想,而总是执着于现实,在现实的层面去展开观察与思考,并以文学审美实践的方式表达他的关于政治的一些思想和立场。鲁迅就是以文学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实践方式来表达他的政治倾向性的,并以此来希望“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最高政治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5 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年版.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3]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版. [4]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年版. [6]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资料汇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7]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8]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年版. [9]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10]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11]冯雪峰.冯雪枫回忆鲁迅全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年版. [12]许寿裳.诗人斗士预言家——许寿裳谈鲁迅[M].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