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自身批判的现代性理解——罗蒂对康德哲学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一、哲学的认识论形象


存在一种对哲学研究的普遍角度,认为哲学的认识论在康德之处具有了一种可称作系统化、完善化的意义。可以说近代哲学就是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开启的。哲学的形象无法绕过认识论形象的描述。在哲学的一个时期之内,就是围绕着认识论展开的研究,尤以康德为典型,认识论即是知识论,是认识的方法论,也就是知识确证性的证明方法的理论,认识论的全部意义在于获取知识的确定无疑。哲学自身形象的史化研究无法越过认识论形象的角度,因此,将康德与罗蒂对哲学自身形象的塑造首先放置在认识论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是为了力图突出在哲学的发展轨迹中哲学方法的隶变过程,以及在认识论中“知识”、“真理”定位的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对认识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类对待知识、对待自身与客体世界关系的态度。认识论形象的研究就是基于人类如何对待知识世界、如何对待主体与客体关系世界的视角展开的,只有在这种认识之下,哲学的形象才能不断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历史批判动力。无论如何,实现哲学自我形象批判的史化研究逃不脱对认识论的研究,因此,翻览哲学史,康德在认识论问题上与后现代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线索,透过对康德如何打造哲学的认识论形象之问题,即是阐明了哲学始终以批判的姿态面向自身,毋宁说后现代的代表罗蒂的反叛。


(一)认识论的知识建构形象


在康德眼中,哲学在认识论的形象中为自身订立了目标,认识论的形象预示了一种知识论体系化的诉求,更加准确的说,康德即是将认识论视为知识论,视为通过认识方法达成知识确证性目的的理论。因此,康德在探求“人类认识何以可能?”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走上了知识体系建构的道路,自觉的将哲学的认识论形象定位为以知识建构为中心。如同笛卡尔的苦思一样,康德始终要不断寻求并论证那人类认识的确定无疑之根,并在人类主体自信的重建中加以明晰。就此,哲学认识论的知识建构形象的塑造工程拉开了序幕。


1.知识建构形象的主体生成
康德企指将一切认识、知识的合理性搭建在对主体的先验理解之上,认为有别于传统的认识方法,要在主体的彰显中摘除一切表象的迷梦,建立一个真正的根基稳固的知识体系,并以此作为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原则。.......................
.......................


二、哲学的形而上学形象


如果说哲学的认识论形象是基于人类如何对待知识、对待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维度进行的哲学自身形象的塑造,那么哲学的形而上学形象就是在人类如何对待哲学本身、如何对待人类精神的追求的角度切入研究的。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本真的“是其所是”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曾不厌其烦的为人类营造本体世界的实在性,对本体的追求一度被看做是形而上学的全部内容。诚然,在一定意义上形而上学具有追本溯源的本体论意味,但在此我要强调的哲学的形而上学形象应是超越本体论意义的更高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这也就从根本上划清了对哲学两种形象研究的区分界线。因为将形而上学看作是人文精神的追求,看作是对哲学本身的广义理解,它与认识论才被看作是哲学两个层面的事情。即认识论提供了哲学的微观形象;形而上学以不同于本体论的理解方式打开了哲学自我形象的宏观理解方式。它们共同成就了哲学自我形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说,形而上学从诞生之际便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维度,只不过近代哲学在“真”的层面上夸大了形而上学的形象,反使得形而上学囚禁在哲学的本体论层面未能走向真实与崇高。形而上学在近代以理性的秉持彰显形而上学的崇高,但理性最终未能摆脱物自体世界的分离,形而上学在超越本体论的道路中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关联与追求,形而上学再次面临是非的争辩,是否定形而上学还是期指一种更加合理化的形而上学理解?因此,后现代提出哲学应以形而上学的希望形象展现哲学自我形象的祛魅,展现人类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新希望。
 

(一)形而上学的理性形象


近代形而上学一度依仗理性构建哲学之“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预设。但这一做法却总在形而上学自身无休止的反叛中成全着形而上学的独断,形而上学面临悲剧。近代哲学不断探索弥补的方案,要为“形而上学”的血统据理力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本身并没有造成人类理性矛盾的力量,而是当形而上学变成“专制的女王”以后,为了挣脱专制而否定形而上学之时才成为了悲剧的根源。哲学的思考不可缺乏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重视“不是轻率的结果,而是时代成熟的判断力的结果”,形而上学应敢于迎接时代的批判,体现时代的精神。..........................
........................


二、哲学的形而上学形象..................................10
(一)形而上学的理性形象..............................10
1.科学的形而上学............................................11
2.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12
3.道德的形而上学............................................13
(二)形而上学的希望形象...............................13
1.实用主义的新希望..........................................14
2.形而上学的新希望在道德领域展开.....................16
三、哲学自我形象批判史观何以可能....................18
(一)哲学主题的转换.........................................18
(二)话语方式的变革.......................................19
(三)思想逻辑的转变.......................................21
.............................

 

结论
思想逻辑的转变使得哲学自我形象拥有无尽的可能,思想逻辑即是如何把握哲学的问题,即是将哲学放置于何种框架之下考虑的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哲学传统的思想逻辑带有回溯的性质,无论是哲学的内部原则还是这些的外部构成,康德都力图使哲学切近于传统的和理解范围。方法论上的革命以及研究模式的更新并没有祛除哲学传统的影子。也就是说,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其内部仍然延续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式研究方式,认识论上回溯根据,形而上学上承诺本体。虽然同时具有了近代哲学的鲜明特征——理性的思维逻辑,但仍然是在传统意义上实行着对哲学的思想。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在此意义上实现了真正的反叛。后现代反叛近代哲学的思想逻辑,认为应从根本上超越传统哲学的束缚,走向未来的无限发展可能。因此,基于这样的思想逻辑,罗蒂对康德哲学的反叛之中显得充满了对希望的憧憬,也蕴含着哲学现代性的诸多精神。哲学的自我形象只有在不断超越传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三种维度的统一之中才能实现其无限可能的发展。在新的思想逻辑之下,后现代对哲学寄予了这样一种情怀:勿将知识的建构企图错判为认识的全部意义;勿将理性的狡黠错当人性的真实追求。宁愿在希望中徐步前行,不要在历史的重负下放弃人生的可塑性力量。正如尼采所说:“过去的声音犹如神谕:只有了解现时又主宰未来,你方能了解过去。”历史就是一种时间的意识,是人类精神的展示世界,只有拥有不断批判的内在力量,只有在这种批判力量之中不断反思、创新,才能将人类关于世界、关于自身、关于哲学的一切认识合理化为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哲学的自我形象才能在批评的历史维度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2][3][4]罗蒂著,李幼蒸译.
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1987,.
[5]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4.
[6][8][9][10][11][12]康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
[7]陈嘉明著.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