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的东西方遭遇

发布时间:2019-09-23 17:58

第一章现代流浪者


文学最重要的方式是记忆和追溯,各种不同的叙事构成了作品特点,若把日常事物都看作叙事现象一一属于太司空见惯而容易遗忘的叙事,虚构的文学无疑最集中最本质地反映了这种精神历程。它是特异的,唤起潜在的、沉睡的积淀;它也是普遍的,具有广泛的心理共鸣。在过去式中联通现在与将来,寻找一个根本无法说清道明的心灵源头,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难以抗拒这种魔力,“家园”一破灭的梦乡或桃源般的归宿,无时无刻不在揪紧人们。关键不在于到达的顶峰,而在于一个个灿烂的瞬间支撑起希望。
在八十年代以前,一种超越性的力量主宰着精神文化领域,历史被视为可以穿越时空。按西方社会学理论所述,政体的集体性愈强者,其政治神话与历史及其政体愈直接相连,尤其,这种历史会受促其前进的超越性动力鼓舞。狂热的理想主义使向后转成为不可思议的反常,永恒的人间乐园必在现世或者将来,历史是不停向前延伸的,巧合或非预先安排好的重大事件都不足以打断进程。文学就在这样的限定里艰难地表达着,个人与团体高度重合,试图建立成熟的超脱世俗之美德,这仅仅靠个人才智是无法达到的,必须融合了党、国等概念,给任何日常行为注入不寻常的意义。我们今天在这样大量的非文学作品里寻找文学因素,就像在荒漠里寻找绿洲,莫言曾说在十七年文学中:“作家不敢描写掩藏在道德唾骂中的恶之花。这样就画出了一幅幅经过了高温灭菌的爱情图画……在这样的图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道德化了的爱情,爱情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被彻底地阉割了。而即使在一般公认文学因素较多的如《苦菜花》中,那些“戴着口罩接吻的爱,也只分布于各种细节,大节不亏。追溯的是革命的人的历史,从建党到建国,流畅至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容修改与删除,形成了一套牢固的叙事模式,个人书写不断填补着空档,使其更加无懈可击,叙述十分紧致清晰,一代代人承续有序这与革命造反起家的破坏性事实形成有趣的观照,充满气贯长虹之势,为新兴的政党立家谱,这是树立权威的良方。.......................
...........................


第二章乡场上


执着于根的民族,习惯把归属感抬到一个显著位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家园是最后一站,不能归家的灵魂永远得不到安宁。“一个民族自己的过去,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被忘记的”,当年的寻根派锋尖人物阿城曾如此感口胃。然而,对“本土”的强调,是否意味着有意回避来自其它方向的局部知识?是否因为触目的缺席而不得不作一个急切的补救?实际上,无法回避,也无法阻挡。根使绿叶葱笼,使它永远带着回忆,但绿叶感受阳光,呼吸四周来风,它的荣耀与哀伤早己超越了作为附属的部分。
当现代图景泥沙俱下一下子汹涌袭来,本能是睁大眼睛想看清来者何方神圣,当太过迅疾来不及透视,或者压根儿都心中没数,就会产生倦怠,就会怀疑,想用熟悉的东西来比较优劣甚至作为抵挡。而“重建”,本来就有不同的路线,众口一词的现象毕竟少见,价值取向的相异从开端便有印迹,最初的“寻根”几乎与西风初盛同时发生,除了仓促应战心理,显然也有一段潜在酝酿,而自然形成一种对照。面对突然长大的“巨人”、充满理性追问的“超人”、行为怪诞的“狂人”,不均衡的质感冲击了平稳的神经,残缺令人触目’惊心,但审美习惯不是如此轻易会被破坏,大浪淘沙与小桥流水随时会舒适地托着人们的视听,好像更有耐性。挣断绳索想飞去的感觉当然很好,无休无止的流浪却会使人生惧,高处不胜寒,据说中国古代那些美丽的诗章多源于旅途、宦游,但无不是脚踏土地写出来的,在骚站,在失意的流放地建一个诗意栖息所,牢固的联系令天涯不再孤悬。传统越久历史越久,越不容易放弃,不停地储存丰富,地心具有无可比拟的引力,把一切向地下收拢,让人在疲倦中最终回归。坚定的流浪者、叛逆者,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会深感孤独,无奈被拒于主流之门外的零余人,多是被迫而为,不是自觉的选择,他们是不快乐的诗句。各归其位的雍容令愤怒失力,“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场是前些年的名言,让人想起鲁迅那段写入中学课本的话:“中国一向少有……”..................
..........................


第一章现代流浪者...........................................4
第二章乡场上..................................................11
第三章上城记................................................23
第四章城里的月光......................................32
........................................

 

结论;
分析性的语言在阻挡诗与小说的语言,但当各种东西在文学中交汇,思想上升到一个触目的位置也是必然,自我交战与对外抵抓一样徽烈,难免尘土四裁。在混乱绞杀中,原本真诚的希望变得大相径庭,困感丛生需要解答,哲人意识高昂,解答的欲望有时高于文学解释本身。所以痕迹宛然,最初很容易拣出矛盾的焦点,如何有大厦将倾的恐慌,如何努力维持着体面和挥严,怎样试图在现代洪流中重新定位。要浮出地表做高度的鸟瞰,但纠缠在巨大的旋涡里不得脱身,视野受到遮蔽,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想像的空间却显得零乱多芒,在交汇点上四顾,兴奋中丢失的与新得的都不能衡量,而澄清的希望只在微梦混乱中产生,并无直达的捷径。
这个阶段,到底是哪一种东西占据上风并不清楚,严肃的本位主义与彻底的收容态度往往敌不过这种状态,它所具备的吸引力与危险性一样强烈。当各类成分迅速融和,对比、对照这样的词就显得单薄笼统,固定的参照系不复存在,它不断变异使尖锐的矛盾反而铺展开,表现出相对纵深的历史空间,似乎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当现代“新贵族”血统和谱系尚未完全形成,人们对,’纯正”的要求还未重新卷土而来,“消费”的口号虽然声势浩大,却不能堵死个人通道,同化的危胁意识在知识者中漫延,但要警醒每一个心灵还待时日,正是这个时机造就了新时期文学的波澜诡请。更迭之快当然令人目不暇接,足迹也难免零乱,人们熟悉的“大师”概念与这个时代有了明显差异,“人间鲁迅”虽然能够被认可,却不能真正肯定新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所以“讨论”与“寻找”一再重现,夸张的傲秀表演和极端审慎的言词一起露面,歌舞升平的盛世欢乐往往半截而退。
与经典发生关系是任何文明的标志,但在努力承接的同时,断离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当传统在千呼万唤中显出尊贵的面容,被当作拯救的秘方,实际上早已生份如客,糟致得像案上的艺术珍品,供人仰望津津乐道,真正熟悉的部分却在日常中融入新的因素,难以剥离,这种常态的东西,才是理论不能轻易解释的,反而是标志性的东西能被人当作靶子,一次次瞄准穿透,在万众瞩目中凝固。因而,当整个环境有现代试验场的嫌疑,文学也极易变成一个吸引人的演练阵地,所谓的思想在这种空前的热情面前失色,不抵语言放纵的快乐,最精彩的也许是欲望与理智交战的过程,而不是套上何种名目的问题。..........
 

参考书目:
1.《文化的政治阐释学》陈永国著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20加年版
2.《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许欣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重建阅读空间》郭宏安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文学对杭哲学》马克爱德蒙森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隐形书写》戴锦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6.《罪恶与救赎》杨慧林著东方出版社1995年易月版
7.《文学与现代性》伊夫瓦岱著沁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思想文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加0年10月版
9.《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出版社1卯2年2月版
10.《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吕周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加O年8月版
11.《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1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耳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3.《批评的概念》韦勒克著中国美术学碗出板社1999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