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浅析——读北林毅夫教授<

发布时间:2019-09-26 14:11

这篇文中提到货币资本对农村生产力开发的影响,阐述了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城市的聚集是产生城乡差距的深层原因之一,指出消除城乡差距应该考虑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注重整合农村职业技能教代写职称论文育资源,加强技能人才的现代农业管理经营思想培养;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高校及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扎根,必须要有资金、信贷、住房、社保等系统化保障;关注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只有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农村充分涌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浅析>>
------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促进农村发展的几点战略和政策思考>>之我见
一. 马克思经典经济学的一个公式引发的思考:
在资本循环中,唯一有可能增值的是产业资本,其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形式,根据其循环过程中购买,生产,销售三阶段,相应地也可以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有公式:
G(货币)—W{(A劳动力)(Pm生产资本)}…P(生产过程)…W`(增值商品)—G`(货币)
    若实现资本的正常运转,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继起性原则,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转化。
(2) 并存性原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不能分割为独立存在的三部分及三者比例失调,否则,不能达到顺利循环,预期增值。
    现以此为理论依据考察城乡经济巨大差异之原因。
    国情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先生在《中国战略构想》一书中,提出在政策决策,财政支付,国家投资分配,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农村
社会中,农民缺乏自己的政治代表,社会声音和政治沟通渠道。从而使国家财政支出过度倾向城市,占全国总人口的2/3的农民居民之享受到国家财政支出的(1/10—1/7)。以此计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占用的国家财政在(18:1—14:1)之间。单看公共服务方面某一角度,整个90年代,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仅为城镇居民的25%,而城市可运行资本G是农村可运行资本G的14倍或18倍吗?
    事实并非如此,投入到农村中用于扩大在生产的很大一部分流动资本,在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或销售过程中,被当地政府以以各种税费的形式征收,转化为非生产公共服务机构的工资,福利,补助等财政支出;还有一部分优先用于发展小城镇,通过几次剥离,农民实际支配的国家财政支付(G)就少得可怜了。故此时农村中,只有少量资本(G)用于购买人力资本(A),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农村G—W—{(A)(Pm)}的流通形式,即实现从货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循环,是通过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互换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在劳动,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达到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为扩大生产,创造出的足够多的产品附加值,达到增加国民财富的目的。而这一循环过程中,需要货币资本来激活,就像原子能的爆发要离子对撞机的冲击,货币资本即对撞机。现在的情况是城市与农村的货币资本的流动量的巨大差异,其结果是大量的农民向城市涌动,与城市的生产资料结合,为城市创造出了足够多的财富。如果农村有足额的货币资本和注入,那么农村将是乡村型城市,可以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更有趣的现象,是现代农村社会主要财富的创造者——农村社会的中流砥柱——中青年农民,其自身不但大流向城市(大约有1亿人)。与城市地域内生产资料相结合(其本身包括了上一代农村居民所投入的人力资本),但其子女也向城市流动,他们身上包括了当代农村社会财富创造者,为培育他们投入的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仅教育一项,据2002年一项统计,全国居民子女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费用是他们年均收入的三倍,大学毕业,他们要持续创造10年的财富,才能够支付这项提前开支。这只是人均值,如考虑到城乡隐性福利,按城乡人均收入6:1的比例计算,农民需支付的相对更多。而农村的资本投入,培养出的高科技人才毕业后90%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定居、发展、生产、消费,这即意味着,因为他们的消费,他们的父母将将10年的开支,支援到城市建设中;并且自身作为增值的人力资本与城市生产资料相结合(随着按扩招和民办高校的兴起,这一队伍在迅速扩张),最终与城市生产资料相结合,完成生产过程P,实现城乡的双向销售W`。这就形成了农村人才低价位进入城市,在城市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农业提供的低价位进入城市的原材料相结合,于城市内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后,进行城乡两个渠道销售。这种低价进高价出的资本累积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崛起是个明证。我们可以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为:G(货币及国家财政支出和农民投资)—W{可分解为(A劳动力)和(Pm生产资本)}…P(城市生产过程)…W`(城市的增值商品)—G`(货币)。
    同样的资本如果发展农村,结果会如何?但农村的地域太广,加之历史上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农村是中国的面,国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有所取舍,抓主要矛盾,抓重点,优先将资本投向城市,以点带面,这样,农村自然缺乏资本累积了。
    判断经济发展趋势,不仅要看资本流向,更要看人才流向。从人才流向上看,中国城乡之差距,像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差距,当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是重要原因。优秀人才一旦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可使生产力成几何数增长,像前面所提到的胡鞍钢先生的论点,农村在政策决策,及财政支出,投资分配缺乏自己的政治代表,社会声音,沟通渠道。其实,导致以上结果产生的也是人才的布局结构问题。人才流向城市,农村人才缺位,我把这种现象叫资本投入地与利润受益地的区位转移。城乡资金的比例失衡,违反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并存性原则,农村产业资本增值缓慢,农村商业不发达,也解释了。
代写职称论文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和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同造成的,关键点是农业和工业的自身特点的差异。众所周知,无论是小农业(种植业),还是大农业(农林牧渔等),都有较长的生产周期,受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气候周期的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一周期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制作周期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同样的资本在农业生产中还未运行一周,在商业和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已经循环成百上千次了。假设农民种植的谷物,棉油产品,养殖的家畜不是半年或一年一个成长周期,而十一天一个生命生期,就不会产生农业所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工业所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巨大差异了,也不会使工业的超额利润超过农业多少了。
    而现在农村与城市从事第一二,第三产业和的人口比重是这样的。农村社会中,从事农业的65.8%,工业和建筑业13.6%。交通运输和服务业16.8%。知识产业人口不足2%。而在城市社会中,从事农业的人2.6%。工业和建筑业27.2%。商业和服务业23.1%,知识分子为21.2%,还有20%农民工。城乡两个系统,以如此比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也是如此,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地区,农村之所以能实现现代化,无一不是民营企业发达的结果,所以要弥补农业与工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农村只有提高工商业的从业人口比重。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资本在农业中的周转周期长,周转次数少,同时也产生了劳动时间短,非劳动时间长(已进入生产领域和劳动力相结合,但未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把W—W`,实现资本增值),直接导致了农村中人机生产系统的分离。例如鲁西南粮作区大区菏泽市拥有代表先进生产力耕作工具三轮车,拖拉机等的农户占70%—80%,这些机器都是在农忙季节使用,这些机器日常全天候开工率不足10%,劳动者不足生产工具相结合,造成机器系统与人力资本的双向隔离。要减少机器的浪费,有效发展人机系统的最大效应,就要排除农业生产的分散生产,就要走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走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
    这就需要大量农民主动将土地转包给少量农户,让少量农民经营大批量的土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大农场,大集体农业,这样才能劳动农村建立强大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地区农村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规模经营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规模经营的农业操作模式。例如,江苏省南地区,务农人口在20%以下,80%以上的土地市规模经营,仅吴江市就有1.3万人以上的农业服务大军,承担6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投入,稻麦统一供种率95%,机械保持率85%,先进技术推广率93%,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现象。
    而现在依然未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设置的户籍制度仍将大量农民工排斥在城市大门之外,使他们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故他们不敢也不能放弃自己承包的土地,因为土地对他们来说,即等同于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是他们的生命底线和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种地不挣钱。结果是大家还是分散性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只提农业产业化是不对的,没有规模经营,不会有产业化。
    另外,在实现生产资本循环中,即要遵循1) 继起性原则,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转化。2) 并存性原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不能分割为独立存在的三部分及三者比例失调. 但在现代农村中,这个流动是脱节的。除了第一部分分析的农村人才的缺乏之外,还有就是现代中国技工学校体系不完整,国家重视不够,事实上,越是发达地区技工学校体系越健全,越发达。例如全国500强的江苏苏中某市(县级市)就有第一技高,职教中心,电子职中,电大等,而河南相对落后的某县只有一个挂牌字的大型技校,还因缺少生源而将地转租出去,更多的市服装,烹饪,维修培训班有几十家之多。他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更谈不上先进的办学理念,适应市场的专业设置,开拓市场的人才培训体系,更没有规模化经营。技工类学校共同的问题是资金投入少,且有限的资金搞了许多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缺乏市场整合,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管理不严,或是缺乏提升农业技术水平的才作系统课程,缺乏独立完整的实业信息化,产业化管理经营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创造性,只重技能培养,忽略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灌输。只是未了明天就业而培训,很少考虑后天的市场走向。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贯彻03年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六字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就是解决土地的所有,人口的转移问题,早日实现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
    (1) 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努力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之路,早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加大投资力度,设立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子女教育,事故保障等专项基金,并逐步实现基金市场化运作,使离开乡土的农民无后顾之忧。虽然2003年1月北京市取消郊区农业与非农村户口的差别。5月江苏省统一发放江苏省居民身份证,以及经常居住地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地为其户口所在地。浙江对于省内升入高校的学生,暂不调动户口等等。但如果没有农村独立完整健全的社会化保障体系,没有农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城市没有发达而完备的对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各项生活保障资金做后盾,在国家没有足额资本投入农村的情况下,不可能解决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增长缓慢的状况,其结果会导致农业规模化经营徘徊不前或进展迟缓。
    (2) 鼓励高校及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带动农民致富,例如:2003年5月17日,北京市组织部,人事局,农村工作委员会,市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倒农村基层工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将在五年内分配600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倒北京市郊区农村基层锻炼,时间分为一至两年,工资由派出单位发。通过支农,支教,支医等,经过考核后,可录用倒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特别优秀的列为乡镇后备干部名单重点培养。笔者认为,仍有许多不足——其形式为基层锻炼,时间一至两年,激励措施是给予下乡优秀人才升到乡镇或城市的“加分”。这些所谓的优秀人才刚了解农村形式,摸清发展思路,就要拍屁股走人了。这种配套的激励机制有很强的“官本位”思想,且人力资源的炒做意识内含其中。笔者认为要从政策上引导一部分优秀人才扎根农村,根本是国家财政支付,国家投资分配,信贷投放,福利补助,住房等一系列保障体系上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优秀人才下乡创设条件,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在农村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提供系统化支持,使其扎根农村无后顾之忧,使城市和乡村在人力资源的交换上,有一个开放的宽松的进出环境。即包括了对农民的“多予”,又包含了对农村的“放活”。
    (3) 加强地方技工学校的资源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全国放开,积极与市场接轨,实现规模经营,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管理经营思想的培养,现代化技术操作体系的创新思想的灌输,培养懂/市场有开拓能力的技能人才。农村只有既有技能又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人才,既有操作技术,又有创新思想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能全面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进程。转变就业观念,农村新青年不再为“就业而就业”,而是“为创业而就业”,积极大胆探索技工学校如何发展成为乡村和城市化人才动力源的道路。
    (4) 基层农村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制度,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社会的开发系统,并估计到这个系统对封闭保守的农耕社会的文化冲击,提高青年一代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观念。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从体制上控制“吃乡镇财政”的人员再膨胀,提高自觉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建立服务型乡镇政府。当然,这需要基层民众改革力量的推动。而这种改革力量只有宽松的法律法规创设的自由民主环境,才能存在、发展;只有在发达的和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体系下,才可能壮大。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