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26 14:11

论青海省旅游业未来的发展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旅游经济已经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代写职称论文尚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根据目前青海省旅游业的状况及发展机遇对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并为青海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青海省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

 

一、我国与青海省旅游业现状概述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己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过,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20年里,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5亿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首次实现我国居民人均出游1次;出境旅游达3452万人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经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测算,2006年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年GDP的4.05%,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6年底,全国星级饭店达1.2万家,旅行社达1.6万家,各类景区景点达2万多家,大中专旅游院校(系、专业)达1703家,在校学生达73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万人,加上间接从业人员,旅游就业总数达4800多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2%。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我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众多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向游客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东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的相继开发和旅游条件的改善,我国对世界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青海的旅游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多年来,相继投入近20亿用于加快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2005年召开的全省首次旅游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已形成。200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10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其中国内旅游人数996.6万人次,增长23%,外国人3.62万人次,增长30.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国内旅游收入46.11亿元,增长33.2%。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增长32.8%。
青海作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造成经济发展迟缓,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青海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利用后发优势,依托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高原名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青海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弱,限制旅游业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与一定的区域空间相联系的经济活动,如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等活动。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与地域空间有密切联系,空间的差异性会带来地域生产活动的特殊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地域分工日益明显,相互依存、各具特点的地域经济便应运而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其直接影响着区域交通、通信等基础实施建设,以及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和旅游消费支出。
青海高海拔、严寒、缺氧、内陆区位和地理隔闭等自然地理因素对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的青海,是发展经济难以逾越的重要障碍.由于上述原因,青海与沿海平原省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影响到本省和西藏的政治与社会稳定。青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偏弱,这极大限制旅游业发展。但是,青海的发展仅靠自身的努力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只能依靠中央政府发挥行政职权,以“政策投入” 启动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旅行社数量和星级宾馆数量都逐年递增。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在企业管理方面,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水准不高,难以在客源、品牌和营销网络等方面形成优势,自身品牌形成不了客源互动,在客源市场种所占份额较小。青海省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这也在一方面阻碍了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企业性质单一、结构不合理、综合性差、开放度低、势力单薄、竞争力弱。在服务的地方性、民族性、个性化方面不够鲜明,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首先从规模上来看,青海省五星及饭店只有4家,国际、国内旅行社分别为36、494家;而同期江苏省共拥有五星级饭店2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分别达75、1030家;其次就经济效益而言,2007年青海省星级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仅61.25%,此项指标均为区域内最低;2008年,青海省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单。
同时,青海省旅游产业结构也还处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化阶段,旅游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不突出,特别是食、购、娱建设明显滞后,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匾乏,各地旅游商品开发严重趋同。适合旅游者需要的、参与性强的、健康向上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不足。旅游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交通与旅游宾馆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季节性过剩与不足的矛盾突出,极大地妨碍了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旅游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结构性趋同与季节过剩与不足的问题,使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必须克服的弱点。
(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落后,可进入性较差
良好的交通运输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景观的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交通便利程度。改革开放以后,青海省落后的交通运输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旧跟不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区域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设施尚不完善。
青海省主要交通条件较差,通而不畅,不能满足多数旅游者快速、安全、舒适的需要,严重制约了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青海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同其他省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少,主要铁路干线不经过省内主要旅游区;高等级公路里程少,公路密度低;民航机场等级低,大多为中小型机场,缺乏大型枢纽机场,造成境外大多游客旅游不便,需中途转机转车。
(四)旅游市场本身不成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求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青海省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非常缓慢。
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机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现行管理体制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1、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和协调比较乏力,行业管理不够有效,职责不明,交叉重复比较严重。旅游资源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形成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体系,造成了有权管理的无力开发;有力开发的又无权管理的现象。
2、一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得各级政府、各个行业部门都投入到旅游开发之中,形成国家、集体、外资一起上的状况。这一方面虽然有助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微观上又缺乏强有力的机制、引导,从而导致旅游资源开发遍地开花,使目标分散,质量差,趋同性强,没有能充分挖掘出旅游资源的特色,不注意旅游产品形象和鲜明特色,没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3、旅游景区、景点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行其道比较普遍。旅游资源商品化、景点市场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省内目前区域分割、部门所有的资源体制,则是组织资本市场化的最大障碍,是计划经济资源行政培植的产物,是与旅游市场化取向背道而驰的。不打破这种资源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旅游业就不可能大发展。
4、用行政手段占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形成旅游供给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旅游资源资源配置上,省内采取以行政手段为主,具体表现在:旅游要素资源商品化程度低;要素资源尤其是景点和资金、人才,仍然按行政指令进行安排,而没有依照价值规律进行分配是旅游业发展不起来的关键;参与旅游业经营的主体太少,旅游业内部竞争不足。旅游市场体系不健全:在政策上有意无意地不允许旅游景点人才进入市场,阻止了整个旅游市场体系的发展,这种体制障碍使旅游资源不能有效地进行分配;对旅游企业微观示意干涉太多,而宏观行业管理引导不够。
5、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省内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五)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尽合理
近年来,青海省在旅游宣传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对重点景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旅游宣传在方式方法还需要不断改进。
第一,宣传对象细分做得不够。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目前国内居民能够外出旅游的群体主要是城市中的中高等收入阶层,青海省接待的国内游客中,城镇居民占90.7%,并且周边省份与边远省份的游客也有不同的需求。如果目标不明确,旅游宣传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二,利用互联网宣传做得不够。旅游网站建设是一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虽然省内一些主要旅游风景去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仅仅是简单的企业介绍和景点介绍,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自觉地突出区域旅游形象,局限于对景点、宾馆、交通、旅行社等旅游要素的平铺直叙的简单介绍,形象不鲜明,用语不生动;二是旅游企业满足于把资料交由上级部门站点或当地综合性站点上网,没有创建自己独立的主页,没有充分发挥信息上网的效应。如果申请了独立的网址,不但掌握了信息修改、更新、取舍等自主权,而且可以尽量链接到各相关网站,使上网者有更多途径访问;三是信息不充分,更新不及时甚至一两年不变,丧失了数字化营销的及时高效性能。由于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限于规模、内容和知名度等因素,网站的访问量差并强人所意,结果很难达到上网宣传预想的效果。
(六)旅游人才不足,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青海省的旅游景点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有相当部分的人文景观文化、内涵丰富,许多不起眼的地方景点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知识和故事。但因导游素质差,存在服务问题和违反职业道德现象时常发生。旅游购物中,各旅行社削价竞争,强挖客户;有的旅行社的外联人员违反外事规定假造确认函电,扰乱客源市场;有的购物市场管理不严,致使部分假冒伪劣商品运出境,在国外市场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究其原由,是因为青海省正规旅游人才培养的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景点地方居民“弃农从旅”,无证上岗,造成旅游导游服务质量整体不高。青海省内的旅游院校数虽有62所,但高等院校所占数量较少,旅游院校学生数也处中下水平。
目前,我省旅游业整体接待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高、中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尚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鱼待提高。
(七)旅游资源开发粗放,旅游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对于旅游业存在着种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认识误区,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不断恶化,旅游景观也逐渐被破坏,这己成为青海省旅游业持续发展,影响青海省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无烟工业”观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省内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使得旅游区人满为患,“全民办旅游”的热潮迅速兴起;旅游区内旅游设施过分膨胀,旅游车辆有增无减,个体摊棚乱搭乱建。各种废物垃圾,汽车尾气污染了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其必然结果。
其次,“低投入、高产出”观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旅游开发决策者、研究者和建设者的思想。这种思想意识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出现了一个盲目开发的现象,旅游资源开发遍地开花,既没有旅游资源的市场意识,又没有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观念。
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非耗竭性消费”观误导人们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再生性资源组成,可以永久利用,旅游者只是“感觉消费”,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其实旅游者带着的不仅仅式照片,而且带走了许多旅游纪念品和本地的土特产,致使省内从事旅游纪念品生产的企业大量生产,加大了资源的开发力度,往往造成滥采、滥捕、滥挖现象,导致旅游区域内生态平衡的失调。旅游产品单一,旅游“精品”较少。
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虑,导致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旅游“精品”。由于各旅游景区内供游客参与的活动项目少,从而使游客在景区内滞留的时间较短,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效益,从而阻碍了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
(九)旅游开发建设与促销资金短缺
旅游开发建设与促销资金的短缺,也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表现在:
1、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没有较高的投入,其旅游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而青海省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短缺,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
2、旅游促销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青海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包装,区域旅游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明突出,从而也降低了青海省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旅游销售额增长缓慢。
三、促进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惟一的组织者只能是省委、省政府。省政府在以下四方面可以而且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第一,提倡省、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旅游。旅游业是青海省积极培育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又是一个跨行业的综合产业,其重要性与复杂性决定只有旅游成为一把手工程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的力量,实现青海省旅游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增加旅游发展资金。青海省是最早设立省旅游发展资金的省份。鉴于青海省还处于旅游业的培育期,各市县旅游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该做的事还无法从企业筹措资金,市县财政也难以完全承担,因此省旅游发展资金还有增加的必要。这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由最初的硬件建设(如景点、道路)为主,转为软件建设为主,包括支持省级旅游宣传促销、各级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高级人才培训、旅游专项课题研究等。省政府应鼓励市县也设立旅游发展资金。
第三,主抓入境旅游,改善旅游市场结构。据资料,青海省国内旅游收入能跻身全国20位左右,而入境旅游创汇则名落全国20位之后。为了改变这种比例失衡状况,做到以入境旅游促进国内旅游,省政府、省旅游局近阶段应该把入境旅游摆在主要位置上。
第四,推进旅游企业体制改革,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青海省旅游业与先进省市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缘由是旅游企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省内各级风景名胜区与景点,存在着条分割、管理权交叉的现象,到了重新调整管委会与旅游集团公司关系,重新构架管理权与经营权体系的时候;省内国有的大中型宾馆饭店多数经营状况不佳,前景堪忧,广大职工盼改革,领导求改革,而主管部门还在观望中等改革;省内旅行社,规模小的多数己经私有或集体化,而不少大社还在方案上折腾。省政府应督促有关部门指导隶属关系各不相同的各类旅游企业加快以产权明晰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胆探讨景点景区三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体制创新,积极引进海内外的资金与管理。
(二)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路,是实现旅游线路网络化、旅游资源重组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旅游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它对于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抑制区域间旅游业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旅游的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部地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游消费额等指标均在不断上升。青海省与西部诸省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应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细则,把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探讨推向实践操作的高度。首先应明确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一般来说,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担当着倡导和组织者的角色,企业则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和操作者。企业和行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发展区域旅游的具体计划就难以实施。因此,青海省与西部区域诸省旅游合作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对策:
1、政府要着力培育区域旅游合作的环境与平台。
(1)建立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加快与西部区域诸省旅游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对接,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西部区域诸省的对口联系,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就区域发展规划、合作事项等进行沟通与协调。创造条件,争取建立西部区域诸省旅游合作的长效机制。
(2)联合编制西部区域诸省旅游规划。以西部区域诸省旅游规划为指导,在借鉴和沟通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整合西部区域诸省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设计、开发、完善和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产业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项目雷同。共同打造“西部区域诸省黄金旅游圈”。
(3)统一与协调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从统一与协调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人手,共同发展旅游大市场,共同拓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节庆旅游市场;整合旅游资源,建设跨区域旅游交通的绿色通道;在旅游客源互通,信息沟通,广告互换,人员交流等诸多方面实现接轨;鼓励和扶持西部区域诸省旅游企业在青海省的异地收购、兼并、重组,鼓励西部区域诸省旅游企业在青海省的连锁经营,实现市场共享;要加强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取消外地旅游车辆在青海省的进入限制,推行统一的市民待遇政策;通过逐步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实现与西部区域诸省的旅游融合。
(4)拓宽与西部区域诸省旅游合作领域。建立和完善非政府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旅游学会和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青海省旅游与“西部区域诸省”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情况;充分发挥青海省驻西部区域诸省等地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青海省与西部区域诸省旅游合作的窗口和纽带。加强青海省与西部区域诸省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合作,西部区域诸省发展旅游业历史悠久,青海省应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青海省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2、企业要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项目与措施
(1)/依托西部区域诸省,做强做大一批大旅游企业集团。青海省旅游企业小、乱、散、弱,在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中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必须要做大做强一批大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青海省要加大与西部区域诸省旅游企业的合作程度。同时,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事业的改革步伐,推出一批旅游建设项目,大力吸引西部区域诸省的国外资本、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经营和开发,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合资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旅游企业的有效整合。
(2)强化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共建西部区域诸省旅游信息平台。青海省要发展壮大旅行社、旅游中介组织、旅游网站、旅游培训机构、旅游广告宣传等企业组织。从与西部区域诸省各城市旅游网站的信息链接人手,加强与各城市间的旅游信息互换,并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上免费提供西部区域诸省各城市旅游信息资料,为其他市的旅游信息进入青海省创造条件,以方便各地游客的自助旅游。取消青海省区域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