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职称论文-透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26 14:10

透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代发文化产业论文


自1985年起,我国正式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文化事业被划归为第三产业,自然成为文化产业。1991年,文化部在国务院统一部暑下开始研究文化产业政策。1992年,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并明确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与实践,引起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探讨。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看来,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是什么?改革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有哪些新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如何服务大众?怎样正确估计我国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文化产业亦称文化工业,这两个词都是从英文(The industry of culture)译过来的。实际上,译成文化工业不太恰当。工业通常主要指第二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两者有所区别。因此,译文化产业可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文化娱乐服务与消费为主体对象的产业门类。第二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产业化、社会化的文化事业。第三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商业文化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的大众娱乐文化体系。第四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具有两栖性。第五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意指通过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第六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在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中创造文化心理附加值的一种商业体制。第七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把生活消费、工作、娱乐、消遣等活动统统与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刺激和增加人们的大量消费,即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爱好的产业部门。第八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销售、营作和文化有关的一切活动、机构和场所的总和。以上各种意见,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文化产业的性质,都有一定道理。本文认为,文化产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化产业是有创收的行业。这种创收主要来自市场。提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收,自然联想到“以文养文”。虽然文化产业不完全等同于“以文养文”,但可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先伴随“以文养文”发展起来的。当然,创收不等于营利。事实上文化产业可分两类。一类是营利的文化产业;另一类是非营利的文化业。(二)提供有形的劳动产品和无形的劳务。文化产品是有物化形式的,如小说、诗歌,具有书籍、刊物等物化形态。电影、绘画、雕塑也是如此。文化劳务本身没有物化形式,如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包含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三)从过程看,文化产业的运行通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阶段。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它不是纯上层建筑,它与经济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结合在一起。文化过程一部分是在经济领域之外运行,而另一部分在经济领域,以文化产业的形式运行。它反映文化与经济的重叠性。根据以上三个基本特点,可概括出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是通过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靠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创收的产业部门。文化产业的外延所包括的范围是广泛的。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会议的归纳,它至少包括以下行业:摄影、摄像、影视、音像、广告、信息、咨询、电子计算机、出版、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设计等等。从我国情况来看,文化产业首先包括文化部门、广播影视及出版等部门所管辖的行业,如娱乐业、表演业、广播业、影视业、音像业、出版业、文献信息业、艺术品业、展览业、博物馆业等。此外,还应包括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如广告业、装饰业、设计业(包括现代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个人形象设计)、时装业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出现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具体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文化产品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批量生产阶段。在当代科技进步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新的物质技术前提。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产品都投入大规模生产。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引进当代电子高科技装备,促进了我国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被大规模复制,并走上标准化生产的道路。音乐带、录像带、电影片、电视片、镭射唱片成批生产,把各种工艺、美术、音乐、舞台艺术等,变为更方便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此相应的是,各种其他形象文化如报刊、杂志、书籍、广告等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出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通过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大众生活,其数量多、影响广泛、渗透力强,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二)文化产业走向市场。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文化产品变成商品,使其进入文化市场,通过市场的途径,传播文化。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文化市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文化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物质对流的中介。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形成文化市场的规律过去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在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之间、产业之间的产品有相当大部分不进入市场,而是由国家机关直接调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文化产品也不例外。文化工作者的劳动付出,很少能通过市场等价地取得经济效益,因而文化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不论高价值或低价值调拨的文化产品生产均受很大限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46一是培育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买方文化市场。在这种买方文化市场中,确立文化消费者的主动的和自主的地位。这是买方文化市场的基本特征。在我国,买方文化市场正在发育过程中。在买方文化市场里,不是你无论提供什么文化产品,文化消费者都能接受。对文化商品的挑选不亚于对物质商品的挑选。原因是这种挑选涉及人们的精神深处。在买方文化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文化精品广为传播,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而文化次品、劣品遭到淘汰。这是我国买方文化市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良好势头。买方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有成熟的文化消费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消费群体逐步成熟起来,具体有如下特征。首先是文化消费者对文化生活产生高要求,即要求高水平的文化生活,要求高水平的文化表演,要求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和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其次,文化消费者要求文化生活内容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群众思想观念有很大变化,要求改变旧观念、旧思想、旧风俗、旧道德,相应建立新观念、新思想、新风俗、新道德。这些新事物要求的满足有很大部分来自文化生活。因此,文化消费者需要从文化生活中吸收新鲜事物。再次,文化消费者要求参与大众文化生活。现代化及社会开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更关心个人之外的事物,积极参与大型的社区文化生活,追求大众场合文化生活的热烈场面和气氛,实现大众沟通的需要。最后,是广大文化消费者追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即要求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给予人们个性选择的机会。在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中,个人品性进一步发展,文化生活自由度提高,人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文化生活的内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不断满足文化大众在买方文化市场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需要,以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为此,必须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战略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质量问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能停留在满足文化消费者昨天或今天的需要层次上,要引导文化消费者走向明天,即要有超前性;不能仅仅为文化消费者提供一种“精神快餐”,而要全面考虑文化的“营养值”;不能仅仅为文化消费者提供一种“心灵蒸汽浴”,重享受需要而轻发展需要,要把发展需要提到重要地位上来;不能只给予文化消费者一种精神轻松,而放弃精神的执著;不能只是为了圆大众的梦,而忽视社会理想的追求。从社会效益出发,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涉及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产品以通俗文化产品为主。但通俗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通俗文化本身要随着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而升格。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者对现存的某些粗制滥造的低水平文化产品已表示极大的不满。通俗文化的发展应不断从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中吸收营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含量。因此,在通俗文化发展的同时,严肃文化和高雅文化也要相应发展。两者要保持平衡。然而,当前我国文化生态出现某种失衡,表现在通俗文化发展过猛,人、财、物过份向通俗文化倾斜,而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其中的公益文化,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就拿图书来说,近几年来,我国平均每天都有书店“失踪”;多数农村供销社不再经营图书;许多图书馆全年没购进或很少购进新书;全国人均每年购书费仅几分钱;公共图书馆每年所购图书以100万册的速度递减;等等。48经济或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我国的文化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从过去影、视、剧、书摊、报摊、民间卖艺摊的简单市场发展为包括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书刊市场、美术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文物市场、对外文化交流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在内的综合性文化市场。(三)文化单位企业化。国家财政部在1989年2号令中明确指出:鼓励与促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差额预算管理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自收自支管理向企业管理过渡。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单位或文化公司。文化企业主要经营一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明显的文化行业。有关主管部门促成文化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过渡,具体通过三个主要措施: (1)下放管理权限和财力支配权限; (2)优先考虑文化企业单位借用文化事业周转金,以有偿形式扶持文化企业单位的发展; (3)加强对文化企业单位收入分配及内部支出结构的控制,搞好收入分配管理,健全纯收入核算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四)多渠道集资,社会办文化产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由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和物资统分统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国家财政拨款越来越难以满足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多渠道集资,社会办文化产业的格局逐步形成。除了财政部门继续为文化产业提供周转金外,还引进其他行业资金,利用银行低息贷款,引进海外资金,兴办中外合资经济实体,动员职工集资自筹资金办文化产业,等等。(五)演出体制改革。艺术团体表演人员流动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和完善。企业、产业部门与艺术表演团体的联姻合作正在加强。对外演出和艺术家自费参加国际比赛的审批权限逐步放宽。(六)文化设施管理改革。改变国有文化设施由国家包养终身的状况,逐步实行国家一次性或部分投放,然后交给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应地,文化行政部门加强综合管理和宏观管理。



文化产业为大众服务就是要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对大众产生健康的影响。关于文化产业对大众的影响问题,国外文化产业理论总的来说是持批判态度的。例如,最早提出“文化产业”概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他们的论文《文化产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中提出:在资本主义文化产业的垄断下,一切大众文化都变成了同一的、标准化的商品;文化产业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以比之以往更为巧妙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和奴役大众;文化消费者已失去自主权,他们被动地成为异化劳动成果(文化产品)的“自愿的奴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避免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产业出现的负效应,不能操纵和束缚文化消费者,要根据文化消费者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服务。因此,需要有一套运行机制保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机制47自1985年起,我国正式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并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文化事业被划归为第三产业,自然成为文化产业。1991年,文化部在国务院统一部暑下开始研究文化产业政策。1992年,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并明确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与实践,引起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探讨。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看来,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是什么?改革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有哪些新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如何服务大众?怎样正确估计我国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文化产业亦称文化工业,这两个词都是从英文(The industry of culture)译过来的。实际上,译成文化工业不太恰当。工业通常主要指第二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两者有所区别。因此,译文化产业可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文化娱乐服务与消费为主体对象的产业门类。第二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产业化、社会化的文化事业。第三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商业文化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的大众娱乐文化体系。第四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具有两栖性。第五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意指通过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第六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在有形产品和无形劳务中创造文化心理附加值的一种商业体制。第七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把生活消费、工作、娱乐、消遣等活动统统与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刺激和增加人们的大量消费,即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爱好的产业部门。第八种意见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销售、营作和文化有关的一切活动、机构和场所的总和。以上各种意见,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文化产业的性质,都有一定道理。本文认为,文化产业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化产业是有创收的行业。这种创收主要来自市场。提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收,自然联想到“以文养文”。虽然文化产业不完全等同于“以文养文”,但可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先伴随“以文养文”发展起来的。当然,创收不等于营利。事实上文化产业可分两类。一类是营利的文化产业;另一类是非营利的文化45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的发展可通过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双管齐下。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可以走向市场。水平不断提高的文化消费者对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有强烈的要求。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特别当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以点缀的方式与通俗文化相结合,供雅俗共赏时,更表现其特有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走向市场的机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严肃文化或高雅文化不能完全靠市场收入维持其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源,而从社会效益来看,其发展又是非常必要的。它有超前性、尖端性和公益性。因此,政府应增加对其投资与拨款,并建立各类文化基金组织,鼓励企业赞助文化等。四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曾把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但实际上,生产还有第五个要素,那就是文化。文化作为生产要素是一种全球现象。在当今的世界,各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为此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限于投入物的因素,还包括文化因素。也就是说,不限于物质资源、设备、工具的“硬投入”,还包括文化的无形投入,即“软投入”。通过文化的“软投入”,不断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依靠这类高价值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取胜。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入了国际经济竞争,相应地,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不断深化。这就需要大量地投入文化要素。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为生产和经济提供其所需的文化要素。因此,文化产业应该而且必然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阳光地带。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国的文化产业创造着大量积极向上、奋发创业、劳动致富的新形象和新观念,驱动人们投身和适应改革开放。我国的文化产业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种新的企业人格在形成过程中:注重技术革新;接受新知识和新的工作经验;守时惜时,讲求效率;自尊自强,勇于创造与进取;等等。我国的文化产业促进科技文化物化在生产工具或产品内,加快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文化产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在市场经济空间进一步发挥积极的组织协调作用。消费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各种消费热潮实际上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因此,它需要文化产业作为流行文化的策源地,提供现代生活的新目标和新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推动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使之出现生活信息化。大众传播媒介进入千家万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信息型的生活,是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其特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使科学、合理、进步的生活方式得以普及、优化与发展,满足人们生存、享受与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文化生活方式信息的沟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加工、组合和协调,利用可以再生的文化信息资源,协调人们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源的使用,使生活更如人意。我国的文化产业促进信息型的生活质量的改善,间接引导了市场经济。信息型的生活质量意味着各种生活资料的构成、比例、使用方法或手法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对产品的构成、优化、转型、升级及劳务的专业49化等过程都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我国的产业仍有相当大部分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结构不理想,其中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的比重较大。如何改革旧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前途的拳头产品。这需要文化产业为之服务,在产品质量、品种款式、包装、形象等方面实行改革。工业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伴随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的出现而兴起,它给工业品的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赋予全新的意义。我国的工业设计正在起步阶段,艺术界正在走向工业,绘画、建筑学、雕塑与工业活动正在结合起来。在广东省,工业设计比较发达,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广货在较大程度上占领全国市场。我国的经济改革呼唤着形象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在不断地为企业及产品创造时代的新形象。形象产业产生名牌。通过形象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联系,使消费者进入“品牌消费”、“形象消费”和“感觉消费”。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广告的影响面也许是最广泛的。它已成为最通俗、最普及的大众文化景观之一。我国目前人均年广告费超过3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已达到30元以上。不少企业年广告费上千万元。广告投入换来的是更可观的销售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调节市场份额和开发市场,作用是巨大的。参考文献1 秦朔.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索.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32 杨宏海.关于发展深圳文化产业的思考.中国文化报, 1993年1月8日3 周兆晴.以文化产业塑造广州的都市风骨.开放时代, 1993 4 高占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 1993年12月8日5 宋丁.文化地位•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深圳特区报, 1994年3月16日6 候恩余.略谈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中国文化报, 1994年7月3日7 白云驹.突破旧有文化模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 1994年7月24日8 泽诚,姣英.界定•发展•对策———也谈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报, 1994年8月28日9 孙洪.文化产业发展的应有举措.中国文化报, 1994年9月7日10 金元浦.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文艺理论研究, 1994 (2)11 潘知常.文化工业:美学面临着新挑战.文艺评论, 1994 (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