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规划与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探寻

发布时间:2019-09-26 14:10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关系


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的,课程体系是由很多门相互紧密联系的课程构成的,其中每一门课程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亦即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
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质量,也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质量,即教学目标的实现质量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所有高校、所有专业(英语专业除外) 都开设,且通常在大学一、二年级四个学期连续排课,总课时在240左右,学分在16左右,这足以看出该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然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质量实际情况又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对地方工科院校的近两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其结果不容乐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有五分之一或更多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时,其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水平仍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学校教师拼命教,学生拼命学,教学计划安排的学时加之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可谓足够多,为什么教学目标的实现质量并不高,教师与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的付出与预期收获不成比例,教学效果不佳,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究其原因,影响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教学方面,其原因:1) 很多教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甚至不了解,从而在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中未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2) 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关系认识模糊。教学模式陈旧无创新,不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垄断讲台,满堂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工半;3)教学资源单一,语言知识及词汇陈旧,不适应社会的发展;4) 受教育者不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与“学”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在教学目标上未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听”、“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是口头交流能力;读、写、译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是书面交流能力,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两个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其中口头交流是最重要,是基础的,而书面交流是延伸、提高,是高层次的。
众所周知,若听不懂,就不知道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若张不开口,即使听得懂,满腹经纶,也无法正常交流或言不达意,甚至有口难开。
同时,“听”和“说”又是最难掌握的,“听”是完全被动的,是输入与输出双向瞬间完成的一维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听者必须占有与听力材料或交流者相适应的词汇知识,语法、句法知识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辨识能力和在瞬间对词汇和信息进行组织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说”则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最便捷的信息交换方式,“说”者必须听懂交流方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依据信息交换方的意图,给出恰当的、对方可听懂的信息反馈。这就要求“说”者必须占有与“听”者同样的语言材料、语言知识和语言背景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清晰、标准的语音和拼读组合音技巧,才有单词和长句的口语整体感觉。另外,“说”能力的训练无法个人完成,需要语言环境,更需要创造语言环境多“说”多练,可以想象在众人、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心理素质差,性格内向,不会表达自己者,当然更不敢说英语。这些因素阻碍了“说”能力的提高。因此,“听”和“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紧密配合与努力。书面交流能力作为“听”、“说”能力的延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说”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英语语言材料、语言知识的占有量及其应用能力。

总之,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前者是能力,后者是素养。能力通过训练提升,常言道熟能生巧,多说,多听,多读,多写方能形成和提升能力;素养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说的是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亦即是利用文化氛围、教育环境以及多种文化现象,通过熏陶、感染和影响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逐步养成的。依据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目标决定模式。
综上分析,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某一方法的模仿,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采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也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表明,从教学目标出发,将大学英语教育中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将老师转变为教练,将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将授课教室转变为语言交流的场所,努力营造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才是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才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策略


依据教学模式,围绕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两个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实践出发,挖掘、整合教学资源,提出以下教学组织策略。
1) 第一学期,知己知彼,备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上,全面了解新入学学生的听说水平和英语整体水平(通过听说测试和笔试了解),教学目标是总结和盘活中等教育阶段的英语知识,并完成课程目标中可量化指标(词汇、句型、习惯用语等) 的20%。将英语学习兴趣引导到两个能力培养上来。重点放在“听”、“说”训练上,难点是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标准的语音、拼读组合音技巧。
课堂组织可采用讨论会、辩论会、演讲形式等。主题可提前交给学生,要求每个同学发言,教师加以点评,并随时挖掘闪光点。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自我表达能力,锻炼思辨能力。配备教学资源的指导思想是以中等教育阶段的词汇量、语法现象为基础,以日常交流为语言环境。
教学资源配备为:教材,与学生英语平均水平相适应的训练材料,如托福听说对话、美剧片段、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对比音、视频资料等。并根据听说训练课的认知特点,厚积搏发,循序渐进,遵循量力而行原则,教师要适时把握调整量,以保证训练进度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有利状态下。
2) 第二学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要将课程目标中可量化指标的50%放在这一学期完成,并进一步加强“听”、“说”训练力度,大量融入词汇、句型、习惯用语等。重点放在扩充词汇上、特别是对活跃词汇(activevocabulary) 的掌握;在语音、语调方面,应以标准普通话为基础,逐步加入一些方言材料,以了解英语不同地区发音和语速的差异。教学组织以教师讲授为主,增加互动。“听”、“说”训练通过课下练习,课上检查完成。
教学资源配备为:教材、构词法材料、词汇资料、常用短语搭配、英美影视资料,如都市轻喜剧,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背景知识(包括俚语、习语等语言点)。另外,在听说训练中,指导教师应告诫学生,不要期望字字听懂,句句明白,要抓关键字词,从整体上把握,切忌思维停留在个别词句上,而忽视了后续内容。
3) 第三学期,是实现课程目标“读”、“写”、“译”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教学目标重点是“读”、“写”、“译”能力训练,并完成课程目标中可量化指标的20%。教学组织以“精讲”为基础,通过读书会、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读写。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教材、实用英语技能材料、辅助阅读和听力材料(科普或专业基础)、科技英语阅读材料、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资料、与专业相关的影视资料、英语学习网站信息。
4) 第四学期,教学目标为听、说、读、写、译综合训练,并完成课程目标中可量化指标的10%。教学组织注重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
宏观上侧重于实用英语能力训练,如英语面试、英文个人简历撰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有关出国留学申请及办理。教学材料包括:教材、英语语法知识、英语国家高等教育概况、国外高校入学考试、VOA,BBC新闻片段等等。
需要提及的是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训练过程,五项能力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一项一项进行,但可以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上有所侧重。


三、结论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教学目标构成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反之,人才培养目标又决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可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其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在手捧手机看电影,听歌,浏览新闻的信息时代,学生已不满足于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者如何依据教学模式,在目前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选择合适的信息,并转变为教学内容,并经课程设计,以多色彩、多角度、全方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为教学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必须认真做好的案头工作。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较深入地分析了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并给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其教学思想及结论对于其他课程同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