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表现-金融硕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4

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表现

资本账产的开放,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对外基本上打开,这将使得中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特别是使中国金融业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有助于加快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然而,资本账户开放的利益是潜在的。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非常让人担心的。同时,考虑到资本账户开放给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个问题就更值得我们关注了。
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具体表现: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

硕士论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一般涉及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人来说,是该金融机构的资本承兑性如何;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资产在涉及承受风险损失方面的充足性如何,与国际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还是不足,目前四大银行都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要8% 的资本充足率,4% 核心资本率。其它股份制银行在这方面情况更好些。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改善来源于财政支持和外汇储蓄的流入,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加上不良资产的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才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04年,为了支持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共向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流入外江储备资金450亿美元,用以改善其资本金情况。2004年5 月在南昌召开的关于金融机构改革与金融发展研讨会上,徐滇庆教授认为以外汇储备注资是十分危险的,这将导致商业银行风险向货币政策转移。胡援成教授则认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而且会导致道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表明了一种基本的思想,即目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不稳定的。更应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替补国家注资的储蓄存款由于日益增大的储蓄分流而将逐步削弱,随着资本账户的开放,这都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其脆弱性造成影响。赵海宽教授认为要彻底解决资本金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最好应分步上市,即先发行一部分股票待市场吸收再次发行,也可以允许部分存款人把存款转化为资本金。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特别是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机制与增量的抑制方式还缺乏有较的途经

1996年,在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不良贷款已经上到11325亿,其中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4%.。其中,工、农、建、中的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22.6% 34.03% 17.5%和20.4%。大大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衡量金融部门脆弱性指标所规定的10%。这使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作保,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支持,银行用危机时刻都可能发生。
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理,目前主要是由国家出面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或财政出资冲销呆账,其结果是导致商业银行的行为动机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良资产过分夸大希望借此摆脱包袱,引致银行经营者缺乏主动改善经营善的激励。在不良资产的处理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竞争,没有通过市场的筛选,也就不可能对不良资产做出合理的定价,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由于没有市场价格形成中提供的信息,使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价值心存怀疑,结果公开的不良资产在政府手中越积越多,进一步给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不良资产增量的控制,目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对新增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制,1999年实施的“金融违法行政外罚办法”建立了银行离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它把主要目标停留在控制信贷风险,追求风险最小化直接目标在于防止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这种被动的适应行为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从“超贷”走向“惜贷”,再加上储蓄分流,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萎缩。

三、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难于高效灵活运用资金

硕士论文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单一,金融工具存在非市场性特征,流动性很低、资产质量差,这一方面不利于非金融部门在风险与收益的抉择中生成参与金融交易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更不利于金融部门高效灵活地运用资金。就金融部门的资产结构而言,虽然我国金融部门在资金运用中唯一集中于信用贷款的状况被打破,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逐年降低,但是金融部门的资产依旧集中在高风险的企业贷款其中长期债权占较大比重,另外,我国虽然推行了抵押贷款,但不是缺乏抵押品,就是用国有资产做抵押,在产权市场缺乏的条件下,这事实上是国有企业向国有金融机构转嫁风险的一个途径。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使经营中普遍存在短期资金长期占用的问题,从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资产流通不畅,支付困难随时可能发生,直接威胁着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稳健经营。

四、金融市场不成熟,市场结构单一

具体表现为:
a、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失衡。表现在股票市场上,突出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使股票市场处于严重分割状态,产生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问题,更导致了可流通股与不可流通股在转让定价,流动性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不平等。另外,中国境内股票A、B 股的发行规模,交易规模,价格的差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而且以B 股的规模,也难以建立起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畅通的通道,以提高外资利用率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表现在债券市场上,一是债券市场结构不平衡,国债占有债券绝对比例,公司债或企业债券所占比例很小,我国目前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发行债券受到诸多制约,使得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这影响了各类投资主体的资金使用效率、阻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二是债券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具体体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柜台的债券交易场所与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之间具有非联通性。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资产的流动性和资金的配置效率。
b、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非均衡状态。在发达国家,债券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融资工具,远远大于股票的规模和比例且品种多,债券融资规模往往数倍于股票融资规模,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工具,也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基础。债券具有风险小,收益稳定,安全的特点,是证券组合投资的重要投资品种。债券规模不足,导致闲余资金向银行或股市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理论定价和风险发现机制,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c、我国资本市场缺乏层次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和竞争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的,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体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层次性要求,支持不同层面企业的友展,使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主要是由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组成的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市场。“场外”还有一个为解决退市公司股票交易问题和STAQ、NETS系统问题而设立的“代办股份转证系统”。自1999年下半年就酝酿的保险市场,尚待推出。市场结构中缺乏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直接的产权交易等多层次市场,难以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
从金融中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析,还是从资本市场分析,我国整个金融体系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所带的不稳定和低效率,在资本帐户开放时,就必须引起我们对以下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资本账户开放条件下,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和不良债权问题可能趋于恶化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下,无论外国资本最初采用商业货款,还是证券投资或直接投资,其中大部分都会直接或问接的方式进入银行体系,并相应地增加银行的可货资金,当一国资本账户开放后,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将激增银行的可货资金。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5——1996年度幸及告提供的资科,主要由于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自1980年到1995 年,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几乎全都增长了一倍以上,印度尼西亚则高达六倍
在许多国家,伴随着银行可贷资金的迅速增加,不良贷款也明显增多,如在马来西亚,不良贷款率自1985年后急剧上升,1988 年曾高达32%。自1990 —— 1994 年,印度尼西亚的不良贷款率由4.5% 急剧上升至最高时达到了16%。泰国在80 年代的平地均不良贷款率高达15%。在整个80年代,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拉丁美洲各国的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亚洲国家,如阿根廷和哥伦比亚80 年代分别达到平均30.3% 和25.3%。
发展中国家过去10多年不良贷款显著增加的原因是复杂并且多方面的。其中,两大基本因素已经广为学者们认同即银行自身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金融监管的相对滞后。然而,资本账户的草率开放无疑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原因,因为至少它加剧了上述两个基本因素的作用程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问题并且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那么,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不良债权的生成可能性和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很可能会远远高于资本管制时代。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金融部门稳定的不利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至少可能从三个方面引起或者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首先,外资银行会产生“脱脂效应”。指的是外资银行进入造成国内优质客户的大量流失进而使国内银行面对更多的劣质客户和高风险客户。当国内银行的客户质量明显下降时,国内银行的总体信贷质量必然下降,不良资产比率必然相应上升,这无疑意味着国内银行体系不稳定性的增大。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将导致银行持许权价值的下降,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所谓银行特许权价值,是指根据银行未来的预期利润进行贴现所获得的现值,如果一国的银行部门准入限制越多,银行所获得的垄断利润超高,从而其特许权价值就超高。当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基于消后,特别是伴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银行部门的垄断利润会因为持许权价值的下降而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将大大降低不降,不再能够利用垄断利润来维持高比率的不良贷款,这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迅速上升。再次,无论是优质客户的流失,还是特许权价值下降,都将使国内银行面临更为激烈的同业竞争。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国内银行可能会更多地从事不谨慎的或冒险的信贷活动,而这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另外,外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的表现,也是衡量其是否加剧金融稳定的一个因素。许多迹象表明,在金融危机危机外资银行往往倾向于大规模收缩贷款甚至撤离资本,从而可能加剧金融危机的深度和破坏性。而在危机后的恢复过程中,往往又会大规模地增加贷款,并且积极参与东道国国内银行的注资和重建。可以认为,外资银行在危机时期对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但在危机之后的重建则可能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三、外国证券投资的流入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国证券投资流入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筹资成本,减少对国际银团贷款的过分信赖。然而这种流入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首先,发达国家投资者对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参与使发展中国家国内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间的联系明显增强。当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因素完全正常,其国内证券市场也会相应地出现波动,这对于市场规模不很大的新兴国家证券市场来说,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事实上,由于缺少信息,国内投资者对于外国基金投资者的行为不能做出准确解释,很可能对外国基金的全球市场调整做出过度反应,从而使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更为激烈。其次,外国投资基金突发性的大规模撤资,往往会造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困难,进而引发上市公司危机,甚至全面金融危机。如1993年10月,在香港当年月均交易量的10%以上。因此,当其撤走时,股票的价格必然发生急剧下降,并相应地导致市场流动性的大幅度减少。同时,股价的暴跌,还使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显著下降,从而导致其市场资本化程度的迅速降低,并造成进一步筹资和经营的困难。大面积的公司危机,可能酿成全面金融危机。再者,证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持别是证券监管措施的不力,也会放大证券市场的风险。
第一, 因为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上市公司不按国际准则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重大关联交易不能及时向投资者声明,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引起的市场风险扩大,常常成为外国证券投资基金大规模撤资。
第二, 交易和债算系统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当外国资金大量进入而使交易量迅速上升时,落后的清算系统不能适应这种大规模清算的需要,也使清算活动包含着巨大的风险。
第三, 在股票现贷市场尚不成熟的时候过早地发展股指期贷、期权和保证金交易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从而使原本已经存在的风险进一步扩大。由于这类衍生产品的交易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因此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势必更加助长过度投机和市场波动,并可能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
第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账户开放过程中,由于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国家的金融部门面临着动荡甚至爆发危机的可能,但无论是银行部门还是证券市场的动荡,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起因于国内金融体系的不成熟,以及竞争力的不足。考虑到开放的必然性,当前的主要工作必须放在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上。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