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基础上政治学学科

发布时间:2019-09-26 00:53

第一章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政治学学科
   中国在封建社会时代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是微乎其微的,直到鸦片战争以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惊醒了 “天朝上国”的迷梦时,除了少数开明士大夫,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欧美国家的制度文明是毫无所知的,即使有所了解,也是一知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半解,幼稚得可笑。真正觉醒并主动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是鸦片战争前后“眼看世界”的开明士大夫。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即留意收集有关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料,他组织编译了《四洲志》等一批外文书籍。随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著作陆续出版,使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而洋务运动时期驻外公使的派驻、留学生的派遣,使得少数中国人得以亲身实地的考察西方国家,并将其所见所闻以中国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国人传播。我们从王韬、郭嵩秦、曾纪泽、薛福成、张德彝等人的考察日记、游记中可以看出,这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关注已渐从历史地理、器物技术方面延伸向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方面,①西方的政治理念、思想和学说也由此广泛地传入中国。第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渐有中国知识分子宣扬西方政治思想和学说,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主张。这方面的代表作,如洪仁开的《资政新篇》(1859)、冯桂芬的《校邵庐抗议》(1861)、郑观应的《盛世危言》(1894)等。这些著作中,不仅关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进行介绍和评价,提出了学习和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②这与洋务派官僚“中体西用”的立场不同。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关注和提倡,标志着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得到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认同与回应。由于此时西方政治学尚处在形成时期,因此,此时的西方政治学的硕士论文发表格式传入,主要体现为思想、学说的形态而不可能是学科的形态。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派官僚们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政体现代化模式的失败。时人逐渐意识到,要挽救中国之危亡,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以及造就这一体制的各种政治思想。“变法图强”成为这一时期政治之主题,西方政治思想和学说的译介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高潮,大量的西方政治思想和学说引入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将西方政治制度进行适应性修改,提出了自己的制度变革方案。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和学说首次在中国得到实验,由理论层面映射到了实践层面。虽然以艾森斯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塔德的现代化指标来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在戊戌维新之前就已经开始。但联系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谬尔亨廷顿以将政治发展解释为政治制度化的学术观点来看,②笔者认为应该以政治制度层面的现代性变化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笔者以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清末的变法和新政,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亡,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制度层面的改良措施,性质上是相同的,应视为一体。这一时期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最大的新特征是,虽然仍以思想和学说为主要形态,但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学已经形成并传入中国。其在学术领域内的表现就是政治学概论性书籍和教科书的翻译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政治学专业和课程的开设。此后,无论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史,都纳入到“政治学”这一学科体系之内。据宝成关先生统计,仅1901-1904年间,中国翻译出版西方政治学的专著就多达66本。美国伯盖斯所著《政治学》、德国政治学家那特径所著《政治学》、英国赖烈的《政治原论》、美国威尔逊的《政治泛论》、日本小野冢喜平次的《政治学大纲》以及浮田和民的《政治学史》等政治学书籍,都于此时翻译面世。③1903年京师大学堂政治学课程的开设,标志着政治学由思想、学说形态转变为学科形态,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学学科在中国建立起来。


    第二节 核心政治概念的
   现代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观念的变迁,观念本身反映着时代的变化,也存在着现代化的问题。借助于概念史的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对西方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及其社会影响有一侧面之认识。笔者利用金观涛先生《观念史研究》一书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它文献,试择取和近代中国政治学若干核心词汇来作分析。1.民主:中国古代汉语中有民主一词,但其含义与今日政治意义的民主不同。古代汉语的民主,有两项基本含义:①民之主宰者。旧多指帝王、君主,《文选班固〈典弓丨》〉:“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蔡S注:“民主,天子也”。②指官吏。《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到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传入中国后,“民主”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被用以作为Democracy的译名。晚清使臣张德彝《航海述奇》(1867年)一书中“布比法日记”所记“夫阿美利坚……故英国流裔。后困于英之荀政,遂叛英自立,民主是邦,称为合众国”;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的《议会》一章中有“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的描述。②这里“民主”一词已有新义,指的是与封建君主专制相对的、人民统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到了维新变法时期,“民主”的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之一。根据金观涛、刘青峰的研究,1900年起,“民主” 一词的使用次数迅速增加,到了 1906年达到最高峰,1902年后,作为人民统治的“民主” 一词使用频度增加。这与清末新政的实施及社会舆论的兴起是相对应的。1915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之大众参与的含义的使用频度超过了作为人民统治制度含义使用的频率,这反应出西方政治观念已深入中国民众思想观念中。民众政治参与意识高涨,也反应出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和各派政治势力争夺政治权力的激烈程度。2.权利:中国古代汉语中“权利” 一词的含义与今日“权利” 一词的含义大不相同。古代汉语中的权利有三种含义:①权势和财货。《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②指有钱有势的人。《旧唐书崔从传》:“(崔)从少以贞晦恭让自处,不交权利,忠厚方严;③指权衡利害。《商君书算地》:“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法而易苦。根据金观涛、刘青峰的研究,近代直至1895年之前,“权利”一词仍以其传统含义使用,只有丁良主译《万国公法》(1864年)时,首次以“权利”来翻译Right。丁氏偶尔也以“权利” 一词来翻译Privilege—词。而最早赋予“权利” 一词以同于Right —词含义的是郑观应,其《公法》一文云:“夫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金观涛、刘青峰指出,直到戊戌变法之后,“权利”的个人或群体自主性这一含义才逐渐增多。1900年以后,“权利” 一词主要针对个人和群体的自主性而被使用。1903年首次出现“个人权利”这样的提法,见于刊载在1903年10月5日《游学编译》第十一册一篇名为《社会.教育》的文章:“夫有确定之权力者,则有维持平和自然之秩序;无确定之权力者,则无维持平和自然之秩序。故权利之思想浓挚,则以个人权利伸张,助成国家之发达者,必不可不一轨于法。”之后,权利一词渐演化而成今日之含义。但在1915年以后,受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革命思想的影响,“权利”一词又从多基于个人的论述转向基于集体和全民的论述。例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到了近代,自由的含义并无太大变化。由于“自由”一词的传统含义与当今政治概念中自由一词的含义并无太大区别,因此“自由” 一词的概念演变并不如“民主”、“权利”那样古今词义迥异,只是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下赋予了新的属性,用以表达自主不受外界约束的权利。最早赋予自由以政治权利属性的当属梁启超,他在《十种德性相互相成义》一文中说:“自由者,权利之表证也。凡人所以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权利。二者缺一,时乃非人”。里的“自由” 一词,很明显是具有现代政治涵义的。4.共和:“共和” 一词来自于中国西周末年的一个典故。《史记周本纪》载,西周末代君主周厉王暴虐无道,被国都人民的暴动推翻后,“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后人遂以“共和” 一词表达是大臣、贵族共同执政治国的意思。到了近代,“共和”一词常以共和党的名词形式用于翻译指代西方国家政党中的一个党派。黄遵宪首以“共和” 一词指代召幵国会的意见,他在《日本国志》(1887年)中记载:“为守旧之说者曰:‘以国家二千余载一姓相承之统绪,苟创为共和,不知将置主上于何地’”。薛福成在《出使日记续刻》(1893年)中称拿破企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奇斯帕达共和国为“共和之政。”共和一词有了新的意义。据金观涛等人的研究,1897年以后,“共和” 一词多用于指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政体。自1900年以后,“共和” 一词的使用次数迅速增加,至1906年达到其第一次高峰,这与当时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人的争论有关。至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共和一词作为人民的政治诉求又一次被频繁使用,达到第二次高峰,其词义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第二章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21-34
    第一节 全国高等院校政治学 ......................................................21-26
    第二节 全国性政治学学术 ........................................................26-29
    第三节 政治学学术书籍和 .................................................................29-34
        一、政治学相关书籍的 ................................................................29-30
        二、政治学期刊的 ........................................................30-34
第三章 政治学学科发展典型个案分析 .....................................................34-69
    第一节 北京大学政治学的发展 ..............................................................34-48
        一、北京大学政治学学科及 ........................................................36-43
        二、北京大学政治学 .......................................................43-44
        三、北京大学政治学培养 ................................44-47
        四、北京大学的政治学研究............................................................ 47-48
    第二节清华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48-59
        一、清华大学课程设置 ...................................................50-53
        二、清华大学政治学 ...............................................53-56
        三、清华大学政治学学科 ........................................56-57
        四、清华大学政治学研究机构及...................................................57-59
    第三节云南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59-66
        一、云南大学政治学课程设置 ......................................................................60-63
        二、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师..................................................63-64
        三、云南大学政治学 ..........................................................64-66


   
结语


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时段,也是政治学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展开,获得显著发展的时期。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局面,进行了初步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在孙中山建国思想的指导下,国民党进行训政时期的政治建设,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权下的党-国体制,并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等根本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在学科方面,政治学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初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设立了政治学学科,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政治学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和政治学学者们广泛地参与到民国时期政治建设的事业中,影响着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方向和进程。在这过程中,作为“洋学”的政治学学科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民国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与现实政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对于我们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对于今日政治学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考察民国时期政治学学科的发展,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得到四点启示。第一,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对政治学学科的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政治学学科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集聚政治学学者,为国家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持。民国时期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和实践中,更是离需要政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作为一门与现实政治建设紧密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政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该予以重视。第二,应该塑造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鼓励政治学学者和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民国时期政治学学者们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一些有影响力的舆论媒体发表自己的声音,或者结成特定的组织、群体以增加自身的影响力。通过舆论环境的塑造,政治学学者可以间接地对政府政治决策发挥影响。民国时期政治学学科与现实政治的良性互动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国家政治的进步和良性发展。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保持宽松的舆论环境,既有利于政治学家们的政治参与,也有利于政治学学科与现实政治建设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第三,国家政治体系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将各类优秀人才吸收到国家政治建设事业中。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意博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国家公务员考选制度,将政治学专业人才吸收到国家政治体系中;另一方面,对于著名的知识分子、政治学者除了提供较优厚的物质待遇之外,在政治上还给予较高的礼遇。南京国民政府的首脑如蒋介石等,甚至亲自邀约一些著名的政治学家参加政府。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王世杰、张忠绂、周鲠生、杨幼炯、王化成、卢锡荣、高一涵等一批著名政治学家先后被延揽进入政坛,直接推进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第四,应该重视政治学学科的本土化、中国化问题。政治学学科是一门诞生于西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传入并得到发展的外来学科。这门学科的诞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这门学科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西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而构建的,未必能够吻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民族文化心理。这就要求中国的政治学学者们对于今日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应抱持本土化、中国化的态度和意识。在借鉴西方政治学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同时,也要将政治学学科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在学术和理论研究上,要做出本土化的成果,力争构建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打破西方政治学内涵中的不良价值观和话语霸权,以期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政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要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一种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些方面,民国时期的政治学者们作了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就。今曰的教育部门和政治学者们,更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超越前人,在政治学中国化.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