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本体论”探讨文学对政治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一、绪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探讨与意义

 

 关于政治,要阐明并理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需求明白的就是政治是什么。在文艺理论研讨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时以来都是一个常常被触及的问题,而且这也是在当今文学理论中我们必需予以注重并处置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等导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动身,对政治的性质、属性、根本内容等中止了提示和阐发,指出了“政治就是一切阶级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以为,“任何运动,只需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立,并试图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迫,就都是政治运动。”他这里所说的“政治”就是完成或维护本阶级整体利益的活动,其中“本阶级”即指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为了推翻统治阶级、树立本人政权所中止的种种活动都属于政治。列宁也说过,“政治就是参与国事,管理国度,规则国度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③由于这些活动都属于维护无产阶级基本利益的活动,所以它们也是政治。在这里,政治作为各阶级所维护的基本利益的表现,归根结底也就是“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中国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大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政治,不管反动的和反反动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但这些都不是对理论政治活动的细致或最终的阐明,只能是我们在研讨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在我国学术界,对“政治”的见地普通以为,在阶级社会里,政治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益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益分配和运用等。政治不只仅是指政治观念、政治主张、政治战略等认识形态方面的东西,还指国度、政党、法律、军队等设备。因而,对政治的了解不只包含着物质层面的了解,还应该有肉体层面、文化层面的了解。
其次,关于文学。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们普通都将文学定义为:以言语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理想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但是,在文学理论研讨中,从文学的实质或本体动身来对“文学是什么”、“文学何以存在”等问题中止讨论与答复时却构成了诸多理论,如有从哲学的认识论角度动身而提出来的“认识形态论”、“反映论”,还有注重文学“内部规律”、回复文学本身的“方式本体论”、“言语本体论”,以及将审美的办法与哲学的办法相分别而构成的“审美反映论”、“审美认识形态论”,等等。....................
 

..........................

 

二、“相合共生”的文学与政治——文学意识形态论

 

(一)文学摆脱“伦理”,趋向政治化

 

在古代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往往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随着近代要求国家富强的呼声渐起,文学作为政治的先导,开始逐步摆脱伦理的束缚,追求自身独立价值。至五四文学革命爆发,中国文学的性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它从西方引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念,对文学观念进行了新的建构;另一方面,随着政治逐渐从伦理中发展独立出来,近代文学又表现出了趋向政治化的倾向。

 

1、“摆脱伦理束缚旳文学”

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历来推崇“仁”的观念,并以“礼”为施“仁”的规范,因此,作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礼”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阶级社会出现后,人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宗教祭祀出现了身份地位的差异,“礼”也就幵始具有了区分社会身份的内容,并在周朝初期成为一种严格的社会制度,逐步具有了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其中,等级制度为其本质,伦理道德则是作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而被加以强调,在阶级统治的维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是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封建时代,“礼”更是成了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至西汉时期,武帝提出了“罢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最终确立了在传统思想中的统治地位,并成为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基础。宋明时期,权力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形成,原始儒学所讲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礼”、“仁”思想被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中心的伦理体系,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纲常秩序以及其官僚体系的维系力量。这一时期,“具有宗教功能的准宗教”?——理学吸收佛教内容,把宗教还原为世俗伦常,又把世俗伦常赋予宗教本体的神圣性质,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在原始儒学中,道德的实质乃是政治,及宋明理学,政治的实质则从属于道德。这种道德具有超道德的宗教本体性质,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在理论上都应服从或从属于它。因此,中国传统思想自一幵始就具有了政治性因素与宗教伦理性因素交相融合的特征。......................... ................................

 

三、“渐行渐远”的文学与政治——“形式本体论”等的提出..........16 (一)从“他律”到“自律”:文学的“向内转”..........................16 1、“他律”走向“自律”的文学.................................................16 2、文学走向“自律”:文学本位的回 归.....................................18 (二)文学与政治的疏离..............................................................23 1、文学逐步摆脱政治,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艺术规律..........................23 2、政治的退隐.............................................................................25 四、走向“和谐”的文学与政治——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28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28 1、“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 出....................................................28 2、“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可能性...................................................30 (二)"和谐”——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回归 .........................................31 1、“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自律”与“他律”的合作..........31 2、和谐——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回归.................................................35 .........................

 

结语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它是随着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变化的。政治,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对文学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令人无法忽视的作用,文学也就无论如何是无法避开政治去追求完全“自律”而独立的发展的。在某种意义上,政治性甚至可以说是文艺所无法摒弃的固有的属性。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因受统治阶级宣扬的“仁礼”、“道统”等思想的影响,带有了浓郁的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儒家推崇“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即认为政治与伦理是统一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伦理注重的是个人的德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则侧重于国家政体及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攸关。后来,随着政治逐渐从伦理中延伸、发展出来,直至政治与伦理道德完全分割并最终对立,传统文学及文学观念受其影响,也开始走出伦理的束缚转而投向了政治的怀抱。 由文学领域始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一股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将文学视为娱乐与消遣的传统文学观念受到否定和批判,文学的地位较之“经学附庸”已有很大提升,自主性不断觉醒。2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文化被引进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发展势头迅猛,文学被视为一种阶级意识的表现,其阶级性广受关注与肯定,认为“一切的艺术都是宣传,普遍地而且不可避免地是宣传”的文艺观成为当时较有代表性的观念,文学与政治进一步靠拢。三四十年代围绕文艺阶级性也即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论争,使得文艺的功能逐步与政治的功能相混同,导致文艺逐步失去了相对独立性,也使文艺观念转向了政治化方向。之后,在毛泽东文艺观念的指导下,“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提法被奉为圭臬。到五十年代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制约下,文艺被命为“阶级斗争的风雨表”,文艺变成了政治附属品。随着“文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文艺终于彻底沦为政治的工具,完全丧失了自主性。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对政治的反叛愈演愈烈,要求推翻政治竖起的藩篱,从政治的控制中出走,回归自身。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特性和首要功能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对文学的“政治性”、“社会性”进行了反拨。一时间,文学与政治相疏离成为时代的需要。然而,众所周知,文学与政治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无法彻底告别的,二者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因此,寻求“和谐”才是文学与政治关系模式的最终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宁出版社2005年版。 [2]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文学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蔡仪《文学概论》,北京:人比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杜技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山版社2001年版。 [6]王元骧:《文学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山版社1989年版。 [7]钱中文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 [8]钱中文,童庆炳:《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武汉: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童庆炳,赵勇:《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稈》(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胡有淸:《文艺学论纲》(修订本),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2000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