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徽派建筑的生态哲学思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生态哲学这一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事实上生态哲学是早已有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对生态哲学有所关注,形成了丰富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通过人们的意识自觉不自觉的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建造房屋作为人们生存在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一方面受到了传统生态哲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古建筑又体现了古人的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
我国至今仍然保存有许多极具民族风格的经典传统古建筑。这些传统古建筑中的优秀作品可谓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物质建造技术与生存智慧的完美结合体。许多作品甚至可以看成是古人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
近年来,对于在各种不同学科领域都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探讨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相对热点。中国优秀的传统古建筑数不胜数,且风格各异。这是源于建筑的形成、发展到最终形态的成熟,整个过程都受到了不同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文化的影响。位于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经典代表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民居村落之一。古徽州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理学家,也是理学的奠基人程颗、程顾和朱裹的故乡,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这里孕育出了徽州特有的徽文化。徽派建筑在徽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了徽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了古徽州极为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直观的反映与见证了当时古徽州地区的社会背景、风俗礼教、人文思想等。
...............................

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徽学甚至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吸引了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众多不同研宄者的共同关注。但总体而言,主要是建筑学的研宄。徽派建筑作为古民居建筑的代表,自有其独特的内在价值。早在50年代刘敦桢在华东文化部的支持下就启动了对徽州古建筑的研究,也掀开了对徽州建筑的研究序幕。继而一本以反映徽派建筑的专著《徽州明代住宅》详细的记录了对徽派民居研究的杰出成果。80年代后关于徽州民居方面的期刊书籍一一涌现,例如《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宄》(1987)、《徽州民居建筑的探讨和启示》、《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988)、《徽派建筑》(1991).《老房子一一院南民居》(1994)、《整修老街古貌、弘扬徽派特色》周伯明(1988古建园林技术)、《谈 派传统马头墙》汪益民(1989小城镇建设)、《徽州古民居浅探》黄敦旺(1990住宅科技)、《天人和谐的徽派建筑》朱祖希(1994环境)、《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陆林、焦华富(1995南京大学学报)、《徽派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一一记西递古民居》李芽(1998北方美术)等等。学术论文方面有程极悦、胡承恩的《歉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调査简报》(1981)气吕彪的《关麓·徽州夥县村落乡土建筑文化个案研究报告》(1996)、宁玲的《徽派建筑与徽派建筑文化的研究》(1997)、汪双武的《明清建筑群宏村村落居民》(1984)等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徽派建筑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都是在它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地理面貌、经济背景、文化风俗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徽派建筑独到的建筑风格也是在其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2. 1徽派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

传统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一大产物,主要位于古 州地区,即今安徽省的东南部,(安徽黄山市歙县、安徽黄山市夥县、安徽黄山市祁门、安徽黄山市休宁和安徽宣城市绩溪、江西省婺源),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地处賴、浙、院三省交界处的徽州是以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于周围的小盆地为中心,逐渐形成的自然区域。歉县、夥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六县为徽州地区所辖。大约是在唐代开元至永泰年间,徽州六县的行政区域被最终确定、划分出来,并持续至宋、元、明、清都未改动。
但是将这六县区域称为“徽州”则始于宋宣和三年。元朝时,升为徽州路,属江浙行省,明朝初年改为兴安府,后又改为徽州府,直隶南京,清初徽州地区属安徽省。
徽派建筑发展至今,所呈现的最为直观的特征为:大多以砖木为主的材料筑成,民居和祠堂四周围以髙大的封火墙,墙的髙处开有小窗。民居为上下两层楼。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虽然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徽派建筑是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后于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形态,但徽派建筑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原本居住在徽州地区的居民以古越人为主,徽州多为山地,所以他们以适合山区的“干栏式”建筑为主要居住形式。自汉代以来,大批中原族人迁居至徽州,使得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进行了交流融合,而这种文化的融合也不可避免的体现在了建筑形式的变化上。中原以砖石为主的四合院形式与古越人的木材搭建的架高的干栏式建筑相结合,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最适应徽州地域文化特点和当地生活需要的外砖内木楼房式的徽派建筑;其次是防火的需要。
...................................


2.2徽派建筑形成的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建筑所呈现的形态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陕北的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地域气候多变、千燥少雨、植被稀疏、黄土不易渗水直立性强,从而产生了冬暖夏凉、省工省材的亩洞;在北方草原,适宜其环境的建筑则是能抵挡北方草原大风、便于游牧民族拆建的蒙古包;在云南,有能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通风防潮的竹楼;闽西南,粤东北则有能抵御台风、防寒隔热的客家土楼……,这些例子都生动的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形态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殊的地理面貌与气候环境决定了人们必须生活在能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空间中。而徽派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就是因地制宜的在其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中营建出来的。
徽州地区四面环山:北面是黄山山脉,南面是大彰山山脉,东面是天目山脉。境内皆山地丘陵,峰恋挺秀,溪流环绕且气候温和,雨量丰富。这种有山有水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铸就了一片“世外桃源”。但也由于山地多,山间谷底和盆地较少且大多狭窄,使得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的砂壤土及溪河两岸的冲积土面积并不宽裕。地理面貌加上湿润的气候使得徽州中低山地及丘陵地带的土壤大多以山地黄棕壤、黄壤、山地红壤、红壤等呈酸性的土壤为主。这类土壤一方面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徽州地区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却有利于林木、茶叶和药材的生长。所以徽州地区植被茂盛,林木覆盖率较高且树种多样,例如,梅树、楠木、松柏、杉木、毛竹等等。其中杉木纹理通直,结构均勾,材质致密坚实,抗虫耐腐,被视为上好的建材。
......................................

第三章皖南徽派建筑中的古代生态哲学思想.........8
3.1古代生态哲学思想..............................................8
3.1.1的生态哲学思想..............................................8
3.1.2家的生态哲学思想..........................................9
3.1.3家的生态哲学思想.........................................10
3.2州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哲学................11
3.2.1派建筑建造中的风水思想.............................11
3.2.2派建筑融于自然的建筑形式..........................12
3.2.3派建筑顺应自然的选址、布局特点.............13
3.2.4派建筑取法自然的装饰与用材用料...............15
3.3派建筑中的缺陷................................................16
第四章徽派建筑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17
4.1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建筑生态问题.......................17
4.1.1代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17
4.1.2对现代建筑活动的反思.................................18
4.2徽派建筑生态哲学的启示与意义......................18
4.2.1徽派建筑生态观对当今社会建筑生态...........18
4.2.2代建筑活动对徽派建筑生态意识的传承.......19
...................................


第四章徽派建筑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4.1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建筑生态问题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升,社会发展进程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也日益突显,例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己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常常会在报纸、网络、电视新闻中看到关于地陷、阴霾等事件的报道。如果一味寻求物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那么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仅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进程,甚至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建筑活动作为对大自然影响最为严重的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己经成为一个摆在人们的面前十分严峻的课题。

4. 1. 1现代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不断的建设、扩张、翻新,建筑业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国内建筑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建筑业对物资的消耗逐年递增,“据统计,我国仅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大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25%”。这些建筑活动一方面在选址设计规划时偏重于交通因素、工业生产或者为了眼前的短期效益和功绩,不计成本的投入、实施工程大消耗大,实用性却很低的面子工程,忽略了生态的视角。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室内外设计装饰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的科技手段也使得建材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例如装饰面板、胶合板、纤维板、复合地板、人造石英石、合成大理石、合成花岗岩、石棉纤维水泥制品、各种油漆涂料、粘胶剂等等。比起天然建材,这类人工合成材料因为选择性更多、装饰性更强而受到更多青睐并被越来越普遍的使用,但它们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却被忽视。人工合成材料一般都经过化学的合成加工,容易在空气里释放出烷类、烯类、醛类等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混合物。这些化工合成材料不但会对建筑装饰工人和建筑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同时也会增加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粉尘,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需要能源消耗,同时建筑占据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影响自然水文状态、空气质量,并产生大量的废气物,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种种缺乏环境意识、文脉意识、生态意识的建造活动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频繁受到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地质灾害等多方面困扰。
............................

结束语
在特殊的人文背景和独特的地理理环境影响作用下,促使了传统徽州的地域建筑文明发生并发展着,因而其表现出对于本地域内社会文化与自然条件等的和谐融洽。也表明建筑这一物质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与价值观念在其上的外在表达。徽派建筑具有丰富美观的外形特征,更具深厚的精神内涵,徽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轨道,没有离开传统社会的信仰体系,并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民居文化和风格。在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问题上,回首以传统徽派建筑为代表的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又会给我们许多的启发和深深的思索。建筑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遮风避雨的洞穴、草屋、土房逐渐演变成了现在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无论其形式变得如何华丽、繁复,它的功能始终是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生活休憩的地方,而当它的发展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和破坏的时候,房屋便失去了它的惫义,一旦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们在再豪华的住宅里也将无法生存下去。本文着重强调徽派建筑中所蕴涵的生态哲学,其古朴的生态哲学思想对现代建筑活动的生态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徽派建筑深受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于全局,而非片面、孤立的去看待,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运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合理分配、节约和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谋求人与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