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经之模态逻辑以及模态词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 1 章   对墨经逻辑和模态词的诠释


1.1   对《墨经》逻辑的诠释
 
《墨经》六篇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巅峰之作,论文代写可以说我国古代的逻辑学有很高的起点,在当时有很好的学术氛围,由于百家争鸣的缘故也使逻辑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最终却很快的淡去,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扼杀。
墨经逻辑是作为一种用自然语言来表达的古代逻辑,必定会有通过自然语言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按照弗雷格的说法,现代逻辑相当于显微镜,直接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有用工具;古代逻辑则相当于人们的眼睛,主要用自然语言来表达,是人们日常思维的重要工具。“眼睛在其可视的范围方面,在其可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灵活性方面,都比显微镜优越得多。”
人们在日常思维中很少使用人工语言或者逻辑符号和形式,思想家们的论著也很少使用严格的逻辑学方法。“事实上,极少西方哲学的古典著作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形式写的,只有个别例外的(如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像是‘鹤立鸡群’。”“某些极其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推理也不能塞入三段论的形式。”这至少可以得出结论:现代逻辑虽然也可以处理人们所有的日常逻辑问题,但对于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却未必能像古代逻辑那样来的直接和显然,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就是如此,这也许就是古代逻辑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墨经逻辑的重要意义之一。墨经逻辑是纯语言表达的逻辑,没有西方的符号和形式,但却有中国文字独有的符号、形式和规则。比如彼、此,三物论式,以及譬、侔、援、推、假、或、效等等。西方逻辑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自然语言到人工语言,再回归到自然语言的一个过程,这也正表现了西方逻辑在认知上的一个转向。
...............................

1.2   对模态词的诠释   
 
模态词是现代逻辑中的概念,模态词之名所指之实就存在于《墨经》之中,并且为数不少。对《墨经》中模态词的寻找、归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墨经》中的逻辑,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内容。


1.2.1   广义模态逻辑中的模态词


一阶逻辑诞生后,逻辑学得到迅猛发展,逻辑学家不仅对一阶逻辑本身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借助一阶逻辑这个有力工具使得逻辑一词的外延得到了极大扩展,开始研究其他特别的语词如:必然,可能,必须,将来,应当,允许,知道,相信等等。这就构成了分支繁多的广义模态逻辑系统。
模态逻辑研究由模态词构成的命题和推理的逻辑性质、逻辑形式及其规律,可分为广义模态逻辑与狭义模态逻辑两种,狭义模态逻辑即是包含“可能”、“必然”一类模态词的标准模态逻辑;广义模态逻辑则是包括狭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时间逻辑等含有各种模态词的命题和推理及其规律的模态逻辑。模态词是指语言中用以表示模态或模态概念的语词或符号,是模态命题中的逻辑常项。在《墨子》一书的《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中,涉及到了一些表示可能、必然、必须、过去、现在、将来等意思的广义模态词。本文即是在通读《墨经》全文基础上找出其中的模态词,并逐一加以分析。文章重点要把握的模态词是“必”,《墨经》中的“必”包括了两种意思:一为“必然”,表模态中的必然性,必然如此;一为“必须”,表道义模态中的义务。即它有狭义模态词和道义模态词两种用法。
......................

第 2 章  《墨经》中的主要模态词“必”


模态逻辑是现代逻辑研究的新分支,并且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属于广义模态逻辑范畴的模态词有:可能,必然,必须,过去,现在,将来,知道等等。在《墨经》六篇中也存在不少这样的模态词,而其中提到最多的模态词就是“必”,所以本章作为本文的重点来探讨模态词“必”。
 
2.1   关于模态词“必”的研究


2.1.1   对《墨经》中“必”的介绍


墨经逻辑中“必”的含义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标准模态词“必然”,另一种就是作为道义模态词“必须”。 《逻辑学大辞典》对“必”的定义为:“墨辩逻辑用语,相当于必然命题。《墨子·经上》说:‘必,不已也。’已当作己(从高亨校)。己,改也。
《经说上》:(必)谓臺执者也。若弟兄。臺当作壹(从高亨校)。壹执者也,执一而不变。如有弟必有兄。‘必也者可勿疑’(《经说上》),即指不应怀疑的必然命题。”这个定义明确了“必”的内涵,《经说上》:“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非彼必不有,必也”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即“必”在这里就是用来强调命题间必然性联系。金岳霖先生在文章《释必然》中说,“如果一命题包涵另一命题,我们称前一命题为前件,后一命题为后件。如果前件包涵后件而后件不包涵前件,此包涵为非对称的包涵;如果前件包涵后件,后件也包涵前件,则此包涵为对称的包涵。”如此看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对称性包涵,“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正是这种“承认前件必承认后件,承认后件也必承认前件”的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即是对称性包涵。
.....................


2.2   对作为必然之意的“必”的逻辑分析


2.1.2.1   谈“必然地得出”张忠义教授在其著作《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一书中说:狭义逻辑是研究命题间推出关系的理论体系,在诸多的命题关系中,它以“必然地推出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从而展开理论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逻辑,始终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精神,这就是“必然地得出。”
关于“必然”的问题是逻辑学中的基本问题,逻辑学是提供关于必然性推理的科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说:“一个推理是一个论证,在这个论证中,有些东西被规定下来,由此必然地得出一些与此不同的东西。”王路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逻辑观,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逻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逻辑这门科学或学科的性质出发,特别是从逻辑自身的内在机制出发来探讨逻辑。逻辑的内在机制就是指决定逻辑这门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在逻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是贯彻始终的;失去这种东西,逻辑就会名存实亡。”“这种内在机制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必然地得出’。”说起“必然”,就涉及到了逻辑学的重要问题,即必然推理。墨经逻辑中必然推理的规则是三物论式,这里参照导师张忠义教授的《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一书,简单介绍一下《墨经》独有的三物论式。关于“三物”推理模式的必然性,墨家提出了立辞的“三物”与“辞”的内在联系,《墨经》较系统的表述如下:“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
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


第 3 章《墨经》中“必”之外的模态词.................................26
3.1  《墨经》中的时间模态词 ............................................26
3.1.1   对于“然”的研究 .........................................................26
3.1.2   对时间模态词“且”的研究 .........................................26
3.1.3  《墨经》中的“将” .......................................................27
3.1.4   时间模态词“方” .........................................................28
3.1.5   时间模态词“已” .........................................................28
3.2  《墨经》中其他的模态词 ............................................29
3.2.1   表示主观与客观的模态词 .......................................29
3.2.2   表述必然与可能的模态词 .......................................30
3.2.3   关于“此然”与“必然” ..................................................32
3.2.4   模态词“足以” .............................................................33
3.2.5  “疑”在墨家逻辑中的使用 ...........................................35
3.2.6   道义词“兼爱” .............................................................36
3.2.7  带有否定字的模态词 ................................................37
3.3   本章小结 .......................................................................39
............................


第 3 章《墨经》中“必”之外的模态词


除了“必”一字,墨经中还有其它一些表示模态的词,比如表示时间模态的“已”、“方”、“尝”、“且”等字,表示主、客观模态的“使”、“谓”、“故”,表示否定模态的“不必”、“非必”、“毋必”、“不疑”,表示或然判断的“疑”、“宜”,等等。本章将论述《墨经》中除“必”之外的其他模态词。
 
3.1  《墨经》中的时间模态词


3.1.1   对于“然”的研究


“然”是《墨经》中的重要用语,在“是而然”中,“是”即代词,可以表示为“此”,“然”在这里表示“如此”,“而”是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然”同时也是墨经逻辑中重要的逻辑变项,指代任一个现象、事实或者事物的存在状态 。张忠义教授说过:所谓变项,即在一定的逻辑形式中用来表示某种具体思想的符号。如“有之必然”,“其然也,有所以然也”。“然”是表示事物模态的词,它的出现提示模态的存在。【经 24】梦,卧而以为然也。 译为:梦是睡着后产生的幻觉,以为是这样。【经 117】在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 译为:那些所以能由所然,已知之然而得知未然,不是如此者,都是由于推理的结果。所然:这样。未然:不是如此,表示否定模态。


3.1.2   对时间模态词“且”的研究


在《墨经》中的重要时间模态词中,“且”一般被译为“将”、“将要”,相当于模态逻辑中的或然命题,可能命题。【经】且,言然也。【经说】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

结 论


本文对《墨经》中某些经文的解释和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得到结论如下:
(1)“【经说 102】为丽不必丽,丽与暴也”这一条所出现的两种观点,我倾向于“为丽(筛)不必丽(筛),丽(筛)与暴(曝)也”这一种校勘,认为这一解释法更符合上文所讲的“同名异实”,该经文应是墨家学者对此所举的例子。对于“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和“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两条经文,有的学者认为“有无”和“所谓”的位置应该调换,也就是“擢虑不疑,说在所谓”和“无不必待有,说在有无”这两种。周云之先生先前所做的位置改动和后来孙中原先生在不改变原文基础上作的解释都可以,所以我认为尽量不改变原文来理解《墨经》,这也能较好的品味《墨经》的原汁原味。


(2)对于“且用工而后然者,必用工而后然”这一条,我认为翻译成“如果只有努力去做然后才能发生的事情,则必然是通过努力去做才能使之发生”更好,这样形成了如下格式:“且...者,必...”,即:且“若 P则Q”者,必“有P才有Q”,若无 P 则无Q。这样在这里“必”一字就翻译为“必然”,而非“必须”了。从意义上看,两种翻译法表达的意思一致,即P←→Q,如果想得到这一结果,就必须用工才可以;并且如果用工去做了,则必然可以得到这一种结果。因此我认为这条经文的表达使用了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揭示了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内容。


(3)“合,缶(正)、宜、必”这条经文讲到了实际相合之正合,可能相合(或然相合)之宜合,还有必然相合之必合三种情况,三者相应的属于实然模态,可能(或然)模态,和必然模态,这正好符合逻辑对当推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