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张载“虚气关系”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了怎样一种情形,儒学的发展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北宋新儒家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清这些疑问对理解张载哲学以及北宋儒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张载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他又是如何解决当时儒学所面临的问题,如何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对这些疑问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真正透彻的理解张载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儒学思想的外部环境来看,佛、道二教以精微的本体理论对儒家思想发起了抨击。《正蒙范育序》中是这样描述当时儒家所面临的困境的:“自王弼注老易,.......以为儒学浅薄,不若老庄,老庄浮诞,不若佛理,于是舍儒学老。舍老学佛,这便成了当时学术上的普遍趋势。老佛学说因而大兴,竞夺孔子地位。”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佛、道两家对儒学思想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心性理论上。隋唐以來,佛教渐鼎盛,在本体、心性论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理论,达到当时思想的最高程度。佛教思想的魅力在于能提供足以满足终极关怀的超越哲学。而道教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本体论、宇宙论的建构。道教以成熟的理论,玄远深邃的意境以及自由逍遥的追求为世人找到了精神家园,为摆脱当下世俗的牵绊找到了新的途径。“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谈……从而信其书,宗其道,天下靡然成风。”’其次,就儒学自身而言,此时的儒学已不洱是独尊地位。 ..................... 1.2张载“虚气关系”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载的哲学思想博大而精深,研究者自古有之,其思想的直接研究者,首推其弟子和二程兄弟,他们对张载哲学思想有个总体的概括。其弟子吕大临总结道:“其自得之者,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从其弟子的总结可以看出张载思想的主旨应是“立天人之大本”。范育《正蒙·序》曰:“呜呼!道一而已,……理有易乎是哉!语上极乎高明,语下涉乎形器,语大至于无间,语小至于无朕,一有窒而不通,则于理为妄。故《正蒙》之言,高者抑之,卑者举之,虚者实之,碍者通之,众者一之,合者散之。之立乎大中正之矩。”②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载哲学的另一主旨,就是北宋儒学出现困境的根源,即缺乏超越的本体思想以及佛、老极高精微之理的冲击。二程兄弟作为张载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其理论的评价,对后续学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们认为张载的哲学思想以“清、虚、一、大”为天道本体,其最大的理论缺陷在清不兼浊,虚不兼实,存在着“体物不周”的嫌疑。朱熹对张载学说的观点基本继承了二程的看法,认为张载以太虚、太和为道体,只讨论形而下的“气”。因此二程和朱熹都认为张载所说的“太虚”实为道体。而明代罗钦顺、王廷相重视气本论,因此他们对张载的气论思想十分重视,也着意从气论的立场对张载思想进行了论述。清代王夫之,从“气本论”立场出发阐释了张载的虚气思想,同时又从理学思路出发将张载气论思想中的“清通之神”解释为“二气淸通之理”。因此他认为“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亦无内外虚实之异”。 ...............
第二章张载“太虚”与“气”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建构
2. 1张载关于气的思想对传统气的继承与发展 “气”作为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早在四周吋期就被人们广泛运用,当时就有“天地之气”、“天有六气”等称谓。不过此时“气”的内涵还比较单一,哲学意味还并不强烈。“气”还仅仅是经验观察的产物,带有浓厚的直观特点,从内涵到外延都还不具有独立的哲学范畴。随后“气”概念在道家那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其跃升为具有超越性的终极范畴。原始道家和稷下黄老道家将“道”与“气”进行了沟通,并用“气”、“少亡气”、“精气”等概念來解释道,并认为气即道。当然其作为力物生成的基础在战国末期就己经确立了。《庄子》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而在《至乐篇》把“芒芴状态”用气的聚散来描述,虽然在这里没有出现聚散这一词,但这可以定义为聚散思想的基础了,而这种以聚散來定义生死,万物生灭的思想直接被张载继承了。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而在《吕氏春秋》、《文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中在继承以上对气的解释的同吋还对气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尤其在继承稷下道家“精气”学说的理论上,用“阴阳气化”来解释天地人的上成。从而将道与气进行了一次很大的整合。道家将“道” “气”作了沟通,足对“气”概念的哲学抽象忭有了很大的提卨,从而为“成为超越本体提供了能。 ................. 2. 2张载“虚气思想”对古代“无”和“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2. 1古代思想中的“无"和"道" 张载“虚气思想”的提出是来反对佛道二家“空无”、“虚无”思想的,张载曾出入释老,而后又反诸《六经》,他的理论创造正是在对佛与道两教本体宇宙观的批判下展开的。针对佛教的“以空为真”,张载提出“虚空即气”的理论。佛教以空为世界之真实本体,而客观现实却成了 “虚妄不真”,对此,张载说:“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同样他对佛教的“以心为法”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张载说:“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与!(夏虫疑冰,以其不识)”同样,对于道教的思想张载也进行了批判,其批判的焦点电要集中在“有生于无”的观点上。他说:“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张载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在他石來,圣人只说“知幽明之故”,而不说“知冇无之故”,因为有形可见之物无非是气凝聚而成,而太虚则是气的无形状态而巳。世界没真正的空无,所谓的“无”只是闪为我们的视力不见不足仝无-物,此人谈“幽叨”而谈“有无”。 从以上张载对佛、道两家的批评可以看出,张载提出太虚与气的目的:一是建立儒家的超越理论,来反对佛家提出的“空”,二是解决有和无的关系,来反对道教的有生于无。宋代新儒家的兴起就是为了应对玄学尤其是佛教的挑战,张载提出“太虚即气”这一命题的目的就是要与道家的“无”和佛教的“空”划清界线,从而从根本上对道佛两家进行抨击。 ..................
第二章张载“太虚”与“气”概念的内涵及其理论建构...............11 2.1张载关于气的思想对传统气的继承与发展.......................11 2.2张载“虚气思想”对古代"无”和“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2 2.2.1古代思想中的“无”和“道”...............................................12 2.2.2张载“虚气思想”对“无”和“道”的继承与发展............................13 2.3张载“虚气思想”对《易经》屮天地、阴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4 2.3.1张载之学无非“易”.................................................................14 2.3.2张载“虛、瓜想”对阴阳、灭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5 2.4张载“太虚"本体思想的理论建构.............................................15 2.4.1张载思想中太虚的涵义.......................................................15 2.4.2张载“太虚”本体论思想.......................................................16 第三章张载“虚气关系”思想新解................................................21 3.1张载“太虚即气”命题的理论解析............................................21 3.2张载"虚气关系”思想新解....................................................23 3.2.1双层结构卜的虚气叉系...................................................23 3.2.2张载“虚气关系思想”屮的“糟粕”“件”................................25 ................... 第三章张载“虚气关系”思想新解
3.1张载“太虚即气”命题的理论解析 对于太虚这一概念的理解,每一位研究张载哲学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而关于张载哲学的争论,多以对“太虚与气”的关系不同的理解有关。张载思想中最富特色的就“虚”和“气”的理论,这也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对于只能由“神”而体会到的太虚,张载并没有给出直接的解释。而“太虚即气”就成为《正蒙》一书中,最受争议的一句话了。争议的焦点就在于对“即”字不同理解,最受大家认可的两个意思是“就是”和“相即不离”。那么,对于“太虚即气”中的“即”字作何理解才最为准确呢? 张载“太虚即气”这一命题最受学者争议了,对于“即”字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先对“即”字的原始意义做个说明。“即”在甲骨文对文字的分类中是会意字,象征着一个人对着器皿的形象,表示接近、走近的意思。李晓春先生在《论“即”在中国占代思想中的意义》中对“'即’作为中国思想系词的代表大约有四个含义:1、相即不离;2、指示;3、进入、融入;4、即楚。并阐述了,作为进入融入的意思正是在不即不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闪此,从“即”字的意思來看,总的来说可以把“太虚即气”解释为太虚就是气或不即不离,都是可以的。然在张载哲学思想中这两种意义都是存在的。正如李晓春先生所说的我们把“即”字的进入、融入的意愆给忽视了。对张载太虚即气的解释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解释之上,要清楚太虚即气的含义首先对太虚这一概念有个清楚的认识。在中国哲学史上,太虚或者虚是一个很古老的范畴。张载哲学中,太虚这个范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张载哲学中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 ......................
结语 对张载“虚气思想”的理解,关键还在于对张载木体思想的理解。张戗哲学思想的目的就是“立天人之大本”。那么怎样理解张载的虚气思想,就成了研究张载思想的学者不得不思考问题了。有学者把张载“太虚即气”这一命题中的“即”字解释为是,成就了气本思想;也有学者把“即”字理解为“不即不离",成就了太虚本体思想。但是这两派的理论都很难对张载“虚气思想”有一个透彻的解释,导致争论不断,争论的焦点还在于对“即”字的不同解释。那么对即做何种解释汴最能接近张载的本意呢? 即在甲骨文对文字的分类中是会意字,象征着一个人对着器皿的形象,表示接近、走近的意思。李晓春先生在《论“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意义》中说:“作为中国思想系词的代表大约有四个含义:1、相即不离;2、指示;3、进入、融入;4、即是。并阐述了,作为进入融入的意思是在不即不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①因此,从“即”字的意思來看,总的來说可以把“太虚即气”解释为太虚就是气或不即不离都是可以的。当然在张载哲学思想中这两种意思都是存在的。但我们忽略了“即”字的另一层含义,正如李晓春先生所说的我们把“即”字的进入、融入的意思给忽视了。本文对“即”字的解释釆用合“是和不即不离”两层含义,太虚即气这一命题在张载同时代或晚于张载的思想家那里都没有争论,说明在那时“即”字的含义是确定的。那么为什么到近现代出现了对“即’字含义的争论,关键还在东西方哲学思想传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冲击。诸多以本体论和宇宙论来解释张载思想,各持一端自然纷争不断。对“即”字解释为“是和不即不离”两层含义,也就承认了,张载思想是本体论和宇宙论并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