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整合视野的壮族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绪论

 

壮族最早来源于我国岭南的越人,由许多部落、氏族逐渐融合而成的,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族群“百越”的一部分。由于民族的迁徙与分化融合,他们当中有的因与外来民族通婚而融合成为今天的壮族,有的同华夏族融合而成为华南的汉族,也有的融合成其他少数民族。由于族群来源相同及语言上的相似性,到了宋明时期,形成了壮侗语族各个民族。 壮族与毗邻的其他民族也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深受汉族的影响。壮族与苗、瑶等族毗邻而居,长期的杂居相处,壮族与这些民族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拓了祖国富饶的南疆,创造了许多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化。壮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除了壮族文化自身的因素外,它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壮族文化主要是由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文人文学两部分组成,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文学,在壮族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壮族文学的主体部分,因壮族文人文学是后起之秀,故本文主要研究壮族民间文学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文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对本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而且还受制于对其它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⑴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乐于吸收先进文化,外来文化在壮族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关键因素。在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壮族民间文学始终是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在壮族文学历史长河中其民间文学与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整合,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精英成分,以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壮族民间文学。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语言艺术,它生动细致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和发展民族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壮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发展了丰富的民族文学。壮族民间文学是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门语言艺术,即民众的口头创作文学。它是在壮族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文化,独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愿望。这种秉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民间文化是壮族民间文学民族特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文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前人相关研究述评 1.关于壮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研究 壮族最早来源于我国岭南的越人,是“百越”族群的一个支系,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很广。随着民族迁徙与融合,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越人产生了不同的族称,到了宋明时期,形成了壮侗语族各个民族。壮族与毗邻的其他民族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深受汉族的影响。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处,壮族与这些兄弟民族结下了深刻的友谊。梳理壮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透过历史,从纵横向的角度去分析壮族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挖掘其文化交流整合背后,民族文学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壮汉关系的研究 对于壮汉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古代和近现代这两个历史时期去分析壮汉民族的关系。就目前研究来看,壮汉民族之间包含交流融合与矛盾斗争两种关系,而主流在于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一、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较高生产和文化水平的汉族对壮族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种影响,对于两族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上互相依存,以及保持兄弟般深情友谊的发展起决定性因素。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社会,汉族人民与壮族人民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汉族文化逐渐渗透到壮族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由于两个民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互通有无,交流生产经验和文化知识,促进了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凝结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汉族作为一个具先进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壮民族的影响较大,而壮族作为后进的民族,虽然其发展相对落后于汉族,但其民间文学作品中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学的发展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汉民族在壮族文化的浸染下,不自觉地吸收汉族民间文学的鲜明特色,丰富汉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壮为汉用”的特征。 在与汉族等民族的文化间交流、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壮族文化在本民族原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丰富本民族文化内涵,为壮族民间文学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使其民族文化在原有的内容、形式、创作方法等方面上更具活力和多样性,丰富了壮族民间文学的内涵,体现了“汉为壮用”的显著特征,丰富壮大的壮汉民族文化。

 

(一)“汉为壮用” 1.在思想内容、审美意识上的借鉴 壮族民间文学中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歌瑶、传说、故事。这些作品,在壮族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其中不少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在吸收借鉴汉文化的基础上,按壮族的传统文化习惯进行改编再创造而来的。 .........................   (二)“壮为汉用” 汉族文化也受壮族民间文学的影响,在文学题材和创作方法上也吸收借鉴壮族民间文学。首先表现在汉族民间文学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民间故事中取材,给汉族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 壮族刘三姐传说在壮族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在其它民族也传诵不缀。然而同一个传说,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有不一样的情节内容变化。壮族上层社会眼里的刘三姐:“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达,.......年十二,能痛经传,善讴歌......不是音律。”这里的刘三姐俨然是上层社会的“女神童”。壮族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出入必歌,使纺绩而故黎其丝,随歌随理,即有纟者。使治田,歌如故,须吏终亩。”此处的刘三姐是一个劳动能手,一个壮族农家妇女的典型代表。流传到汉族的刘三姐又是另一种形象,汉族人民眼中的刘三姐更多的是一个“歌仙”形象,能歌善唱,在饱读诗书的秀才面前,她可以对答如流,轻松的打击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聪明的形象,表达了汉族人民热爱生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壮族的侬智高、韦拔群等故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侬智高等农民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救危扶难,宁死不屈,反映了农民英雄反抗剥削压迫、勇击外敌入侵的抗争精神。汉族人民对壮族英雄故事的学习与传播,对激发人民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创作方法上,汉族文学吸收借鉴了壮族传统的浪漫主义创作写法,为汉族文学作品增添色彩。 ............................

 

三、壮族民间文学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20 (一)“狼外婆故事型”.........................................................20 (二)“创世神话型”.............................................................21 (三)“射日神话型”............................................................22 (四)“爱情故事型”............................................................22 (五)其它类型...................................................................23 四、壮族民间文学与国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24 (一)东南亚国家.................................................................24 1.越南................................................................................24 2.老挝................................................................................25 3.泰国................................................................................26 (二)西方国家.....................................................................26 1.德国................................................................................26 2.其他西方国家................................................................27 .......................

 

五、壮族民间文学与外来文化交流整合的特点

 

(一)壮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决定了壮族民间文学在文化交流整合过程中独树一帜 壮族先民是以稻作农耕为生存根本的民族,其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特质。稻作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表征,在壮族地区以“那”文化为独特表现方式来反映和体现壮族文化。“民俗文化,是在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与采集、渔猎、畜牧和农耕的生活同步相生的风俗习惯系统,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浑然一体,又以口耳传承方式表现的活形态,成为相应的文明类型和一定文化群体的象征”。 稻作文化在壮族地区具有全民性、认同性。壮族许多民俗文化事项均围绕着稻作农耕的生产来开展的。壮族先民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包含了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由稻作的种植衍生出了农耕生产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显示了壮族整个区域文化的性质特征,由此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那”文化。“那”文化是壮族民间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促进了壮族民间文学,特别是壮族散文叙事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植根于本民族土壤的文化决定了壮族民间文学的独特性,也因壮族与其他民族相似的稻作文化,造成相似的民族心理,为壮族民间文学与其他外来文化的交流提供先天性的基础。 壮族民间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文化,独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众的口头创作文学,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愿望。然而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壮族是一个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民族,易于吸收接纳先进的外来文化。 .........................

 

结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学的国家,56个民族的文学多元而统一,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民族文学的共性是各民族凝聚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家庭的纽带和基础,民族文学的多元个性为各民族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奠定了基础。各民族文化的多元统一、各民族千百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促使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文学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其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历史积累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显示出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性和个性特征。壮民族文化统一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长期以来与其他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整合,促进了壮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交汇处的壮族,在保持民族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融合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得本民族的文化具强大的创造力,散发出独具壮族民族特色的魅力。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来文化发生相互交流、相互整合的现象,使得各民族文学在互相渗透中发展壮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学。 民族文学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其他民族而孤立存在,民族文化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或多或少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外来文化交流与整合的程度不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因此,对各民族文学进行系统搜集整理,进而分析与比较,挖掘各民族文学中的深层次规律,对民族文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