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点下的新型生态关系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大转型,迄今已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社会文明的转变与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同时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高涨,人类共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式,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都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五大目标之一,切实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一,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充分说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并且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新的文明阶段只会与时俱进而发展,因此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时代的发展呼唤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从哲学角度对生态文明进行研究可见其必要性,同时进一步阐述其价值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亦大有裨益。 产生于70年代,在80年代充分发展,90年代趋于成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用糅合生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发达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从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到莱斯、阿格尔、霍华德·帕森斯、大卫·佩帕、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福斯特等。 ....................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多集中在对公害、生态危机等方面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既有理性探讨也有实践性对策性研究等,这些都是国外诸多学者在研究生态文明时凸显的优点,为国内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2.1国外研究状况 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也受到众多国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在中国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对国外的生态文明不同层次的研究进行梳理,才能对我国顺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在国外的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主要的观点,即生态主义的观点、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环境正义”理论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孕育了现代西方生态主义。 1967年怀特《当前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1968年哈丁《公有地的悲剧》、1968年4月成立的罗马俱乐部也是针对全球性问题(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工业化、污染等)进行系统研究,并在70年代发表了《增长的极限》(1972)、《人类处在转折点》(1974)等著作都强调了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科技异化、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之后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深刻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生态危机。 ..................   第2章生态文明的理论界说

 

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区别与动物,动物以本能为生存方式;人类则以文化为生存方式,自从人类产生就有了文化,有了历史,但文明的发展晚于文化的发展。因此,首先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必要性的回顾。

 

2.1人类文明形态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与人类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关联,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与发展,结合上述二因素可知,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历史阶段。 在原始文明的阶段,不论在人类社会出现的早期还是在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出现的后期,面对大自然人类只能形成“人对人的依赖性”的集体生存,对自然的给予和威慑只能是出于“敬畏自然”的蒙昧状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原始的、相对“和谐”的生态关系;在农业文明形态阶段,不论是盛行一时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还是一直发展的中华文明,这些农业文明出现文明断层或是最终走向衰落,都与对土地肥沃、环境良好的发源地(尼罗河、恒河、黄河、长江)进行生态破坏有密切关联。 不论是人对自然一定程度的破坏还是自然对人类一定程度的报复,都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并未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工业文明形态阶段,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工业文明时代开始到18世纪末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   2.2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地位 2.2.1什么是生态文明? 在论述“生态文明”之前,有必要先对“生态文明”一词作一番阐释。“生态文明”一词中“生态”怎么理解?“文明”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最早是有“生态学”(ecology)一词,在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1866年写的《有机体的一般生态学》首次提到;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对生态学有了更丰富更广泛的理解。在此的“生态”一词指称一切物种生存发展的空间。 “文明”一词的词源学涵义。像列宁对“物质”作出界定时一样,物质是与意识相对应,在把握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全面的哲学概括。同样,文明的产生也是和野蛮相对应而产生的。文明是一个阶段亦是一个过程。在1961年出版的法国《世界百科全书》中,“文明”指“开化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达”等;之后于1964年的《英国大百科全书》,“文明”包涵语言、宗教、道德、艺术和人类思想与理想等内容。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在《周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里文明兼有物质与精神两种属性;唐代孔颖达写道:“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意思是先王在天地间构建了一个属人世界,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文明起来了。 可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何为生态文明?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是从宏观意义上把握,就国内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界定而言,其核心的思想都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的双重关系(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二者关系的和谐性,形成一个人类宜居、美丽、优质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 ..................   第3章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渊源........................................10 3.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0 3.1.1儒家的生态观...........................................................10 3.1.2道家的生态观...........................................................13 3.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15 3.2.1生态自然观..............................................................15 3.2.2生态实践观..............................................................16 3.2.3生态价值观.............................................................18 3.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18 3.3.1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危机批判理论...........................19 3.3.2福斯特的新陈代谢理论...........................................20 3.4当代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21 3.4.1科学发展观中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几重原则...........22 3.4.2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几重维度............23 第4章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现实性与超越性........................25 4.1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契合与超越............................25 4.2对近代启蒙生态思想的批判与继承...........................26 4.3对当前生态哲学思想的反思与启示............................27 .....................   第5章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

 

5.1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 5.1.1批判与超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批判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虽然在人类历史长期演变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主张把人看成是一切存在和价值的中心。同样,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亦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生态哲学范式是人类中心主义,古代人类中心主义不论从人的角度还是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只有人才有灵魂,只有人才是上帝拯救的存在物,实质上只有人才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正如亚当夏娃偷食禁果,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羿射九日等神话传说以及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的:“认识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着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着不存在的尺度。” 等思想文化底蕴都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叛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不论从理性的角度还是现代性的角度,不论是否承认非人类的存在是否存在内在价值(自然是否存在内在价值),基本立场依然是人类在自然中的权利与地位;现代对人类中心主义反思,不论从经验和实践角度还是从逻辑和道德角度,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不和谐的。与工业革命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意味着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集中表现为对自然的支配与控制(《阿凡达》这部影片也说明了这一点)。强调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同时更凸显的是人类利己的功利性与目的性,虽然全球生态运动实践不断发展但是生态问题依然呈恶化趋势,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所持有的狭隘性必然会隔断人与生态系统网络之间的联系,把内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仅限于人类的道德体系中。 ..........................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的富裕,更多开始追求全面的幸福,包含有对生存环境优美、生活大气清新、生命所需的衣食住用行的安全等突出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上全球化建设日程,从20世纪中叶,爆发的八大公害事件由此带来的环境运动,激发了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摆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位置,还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这一系列生态建设实践逐步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实践呼唤新的文明诞生,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对其进行哲学反思,在哲学视阈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以及内在价值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新课题。 在理论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中,让现实丰富理论,让理论光照现实。有必要对生态文明在哲学视阈下进行深入探析其本质内涵及相关理论依据,同时深入分析在马克思生态思想指导下的生态文明的价值意蕴。既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又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以实践为中介将主体与客体从二分思维方式甚至二元论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构建系统性的和谐性的思维方式,使人类与自然在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共融的状态。以理论思维为视角反思现实问题,消解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增强对现实的逻辑把握。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