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伦理与现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一、和谐的思想传统与伦理内涵

 

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史中都有大量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和谐价值是指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谐思想表面上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价值理想,在实质上,和谐思想具有伦理内涵。

 

(一)“和谐”的思想文化探源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中文的“和谐”在《说文》中解“和”为:“相应也,从口、禾声;又餘调也,……与和同”。也就是说“和”字最初强调的是音乐上音调之间的协调一致,随后引申出“和”有“平”、“合”、“容”等之意,强调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达到的协调就是“和”。而《说文》中解“谐”为-“語也,从言皆声”,并有“八音克谐”的说法;《小尔雅集释》中说:“谐,和也”。可见,“和”与“谐”意义相通。当代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和谐”的概念:“和谐”是建立在不同事物的差别基础之上的;“和谐”是这些有差别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一致;“和谐”是为了达到协调一致状态而付出的努力等。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谐”意蕴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得到发展是在春秋战国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舰争流,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渊博的文士和思想流派,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步地成长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在“以儒为主,儒道交融”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和谐”有诸多层面的伦理内涵。 ......................

 

(二)“和谐”思想的伦理解读 通过对和谐思想文化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和谐思想具有伦理内涵。伦理层面的和谐以安顿人的身心、协调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指向。从这些伦理指向中我们可以揭示出和谐的伦理意蕴及和谐伦理的内涵。 1、“和谐”的伦理意蕴 首先,和谐是一种可预期的伦理追求。“人的个体不只是生理性的存在,也不只是心理性的存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伦理性的存在。”③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幵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而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生活状态在东西方都是思想家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目标。由于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尽管对此提出了卓有首创精神的模式和设想,甚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但是结果或者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或者归于失败,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和谐”作为一种伦理追求的目标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和谐的设想和追求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成为一种可预期的伦理追求。 其次,和谐是一种伦理担当。人与自然在根本上是一种内在的生存性关系,功利主义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因此和谐在生态意义上意味着人通过伦理责任使分化了的人与自然重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关联中获得一种内在的和谐感和家园感。另外,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本质存在以及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问题,面对资本主义带来的人的物化、异化现象,人有理由将自己本身的和谐作为一种伦理担当,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二、现实伦理关系与和谐伦理

 

和谐价值的重新提出以及和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意味着现实的各种关系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以和谐伦理为基础构建伦理秩序,需要对和谐伦理涉及的各种伦理关系状况进行把握和分析,从而使和谐伦理秩序的构建具有现实针对性。与和谐伦理相关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生态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人际伦理关系及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等。这些伦理关系的现状是构建和谐伦理秩序所要针对的主要伦理关系。

 

(一)生态伦理关系与生态和谐伦理 虽然人与人的关系是伦理关系的核心,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生态和谐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因而,生态和谐伦理是当代人类首先要建立的新的伦理关系。 1、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当代透视与分析 近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配以及高额利润驱动下,人类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为基础的,其结果是工业文明既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更让我们深刻反省却是我们对待自然野蛮行为所折射出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缺失和错位,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人对自然的绝对支配 世界历史走到近代,随着机械自然观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在开发自然上的不断“成功”,人对自然的绝对支配思想幵始膨胀并成为主流,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培根喊出了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提出“人对自然的支配权只依赖于技术和学问”。 ...........................

 

(二)社会伦理关系与社会和谐伦理 社会和谐既取决于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也取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以经济独立为支撑的当代社会,个体间的伦理关系尚有传统伦理观念的约束,而个体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却越发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因而,社会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伦理秩序的建构具有优先于人际和谐伦理的意义。 1、人与社会伦理关系的当代透视与分析 工业化、全球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现实,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伦理意义系统,在断裂和传承之间的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显得尤为复杂难解: 首先,人与社会伦理地位的变迁。 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重人伦、重整体的国度,人们习惯于在“大我”甚至“无我”的等级共同体中生活。建国以来推行的車位所有制,几乎“垄断” 了个人的一切资源,人的社会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均被束缚在一个很小的发展空间内,民族的创造潜力由此而一直未被很好地发挥。然而,市场经济以社会性的普遍分工为前提,突破中国原有的人的交往形式的“狭隙性”、“片面性”和“固定性”,代之而起将是个人化的主体形态的形成与独立人格的确立,同时催生了新的伦理观念——个体意识、竞争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契约意识等。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个人利益的激励、对个人利益关系的确证,甚至把个人自我即“个我”变成了一切认识活动的出发点,这样在“个我”的道德价值理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的或工具性的地位。崇高个人的现代人在做出决定时主要由以下思想指导:个人幸福、自我实现以及立即满足个人要求,而置集体权威不顾。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却破坏了社会合作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之间的必要平衡,同时也滋生了道德相对主义。 ......................

 

二、现实伦理关系与和谐伦理..........................................12 (一)生态伦理关系与生态和谐伦理.....................................12 (二)社会伦理关系与社会和谐伦理.....................................14 (三)人际伦理关系与人际和谐伦理....................................16 (四)人与自身伦理关系及其和谐伦理.................................18 三、和谐伦理是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的伦理基础...........22 (一)和谐伦理作为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伦理基础............22 1、和谐伦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22 2、和谐伦理是当代中国伦理建构的内在诉求.....................23 (二)和谐伦理作为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的伦理................24 1、和谐伦理在中国有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24 2、全球伦理对和谐的共识和追求......................................25 (三)以和谐伦理为基础建构当代中国伦理秩序的基本方向.....26 1、引导形成以和谐为中心的伦理共识..................................26 2、以和谐伦理精神克服工具理性的控制.............................27 3、以制度伦理为基础提供制度保障.....................................28 ......................   三、和谐伦理是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的伦理基础

 

社会秩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其中伦理秩序首当其冲。所谓伦理秩序是指建立在一定利益基础上,有伦理观念渗透其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客观交往关系及其规则系统。作为一种规范体系,伦理秩序的基本功能在于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只要有伦理秩序存在,就有某种约束和规范存在。建构伦理秩序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价值取向或者价值基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基础,取决于应当服从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价值导向,也决定着所建构的伦理秩序的发展方向。

 

(一)和谐伦理作为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伦理基础的必然性 伦理秩序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决定伦理秩序建构的基础性前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上层建筑的伦理秩序,它的建构要符合要与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人际交往等客观需要相适应。一句话,伦理秩序建构既要合规律,又要合目的。 1、和谐伦理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不仅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实体制度安排,同时也彰显了其在伦理层面的价值指向。 ..........

 

 结论   和谐伦理作为当代中国伦理秩序建构的伦理基础,不仅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中国悠久的和谐伦理文化传统,以及全球伦理对和谐伦理形成的共识上。 1、和谐伦理在中国有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 前面己经论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伦理理念,如“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抑高举低”等等,这些伦理理念为当前我们选择建构伦理秩序的价值基础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各家学派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天人地物的浑然状态,,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如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了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天下有道”的社会,而判断是否“有道”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自然”。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儒家学说还提出了 “和为贵”的基本价值观,。“和”是孔子思想中占有终极地位的概念,孔子追求的社会乃是以“和”为本质,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各守其位的和谐社会。儒家以中庸观作为“和为贵”价值观的原则和规范,并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培养,造就恭顺人格。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一向主张身心合一,称为“心和”。“心和”既指自然人意义上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也指社会人意义上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宁静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要求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使身心各安其所。也就是说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中实则随处可见对“和”的秉承和追求,这种和包含人际之和、国家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等各个层面的内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