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没有对文艺理论的专门论述,但是仔细研读其《韩石山文学评论集》、《韩石山社会批评集》、《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我手写我心》和《谁红跟谁急》等著作以及一些零散文章,可以发现韩石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艺思想。目前,对韩石山的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期刊、报纸或者网络,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其对鲁迅的批判以及与众多文化名人的论争上,缺乏对韩石山文艺思想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仔细梳理发现,关于韩石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韩石山其人的研究。在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有孙涛的《话说韩石山》、朱航满的《文人的风流与风骨——韩石山论》、田弃臣的《另眼相看韩石山》、姚宏越的《韩石山眼里有女人》和《韩石山的考证才华》以及王晓峰的《韩石山的性别弱点》等。这些研究文章有的以韩石山的人生经历为据分析其思想和文人心理,有的立足具体文学作品对他的性格特点或才能才华发表看法。 二是对韩石山文学创作的研究。韩石山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杂文、人物传记等多种题材,创作颇丰。在对韩石山的文学创作研究中比较多的是对他的人物传记的研究,如李国涛、杨晖、刘纳等对《徐志摩传》的研究,卫洪平等对《张颔传》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文章基本上都对韩石山的人物传记表示了赞赏,尤其是对他的体例创新、考证详细等方面做出了肯定。在对韩石山的散文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周政保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之后——韩石山散文读感》,这篇评论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论述了韩石山的散文创作观念和创作局限。 ....................
(一)创作改变命运的文学实践 韩石山大学毕业之后便被分配到山西省汾西县的一个村子里教书,这一年是1970年。然而,出乎韩石山意料的是,“文革”的阴魂依然缠着他。1972年,山西大学的调查队再次找到韩石山家中调查“毛主席语录”一事。接着便在1977年二进“学习班”;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之时,在《山西日报》上登文作检查。这一事件可以说是韩石山正式步入文坛的“导火线”。 事后,韩石山回到上团柏学校便开始了写作,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冲出去”。“我得承认,此前我的一切努力,或者说主要的努力,都是为了先把我自己从吕梁山里解脱出来,同时也把老婆孩子从农村解脱出来。为什么而奋斗之心,不是没有,主要的还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前程,自己的家庭。” 于是,韩石山就在《革命文艺》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正式涉足文坛。之后因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山里的秋天》与马波结缘,参加了在北影举办的电影文学剧本学习班,有了第一次参加文学活动的经历。相比而言,1980年参加的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五期的学习则可以说让韩石山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文坛的气息。 1980年,韩石山应中国作协通知到北京参加“文学讲习会”,这让韩石山感到见识了大世面。一方面,在“文学讲习会”的学习中,韩石山接触到了当时众多的文坛新锐,如蒋子龙、莫伸、贾大山、陈国凯、张抗抗、竹林、叶辛、王安忆、刘富道等。与这些已有作品名世的年轻作家相处,韩石山见识到了各自的“精明”,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更是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的奔涌与碰撞。另一方面,“文学讲习会”安排的各种活动与讲习则为韩石山日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功底,这可以从韩石山在《文学讲习所第五期》一文中窥探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姚宏越还在《也谈我们的顺序》一文中对韩石山提出的“写作顺序”论进行了一番研究。 ..............
第一章韩石山文艺思想探源
韩石山作为当今文坛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都有着颇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韩石山身历文坛数十年,在文学创作方面经历了比较多的变化,概括来讲是初为小说,再为散文、杂文、文学评论,后为学术研究与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其涉及的众多创作领域著述颇丰,而在具体的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方面却鲜有长篇大论。仔细品读《韩石山文学评论集》、《韩石山社会批评集》、《韩石山文学批评选》和《我手写我心》等著作以及一些零散文章,可以发现韩石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艺思想。 韩石山出生于山西临猗县一个“富裕的家庭,有文化的家庭”,爷爷当过小学校长,父亲是军人,从小有着较为丰富的读书经历,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坎坷步入山西大学读书,大学毕业之后担任过中学教员、干部、编辑等职务。他坦言自己走上文学的道路也是为了摆脱在小山村当中学教员的处境。这些人生经历必然会对其文艺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韩石山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艺界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许多问题,置身此间的韩石山也有所察觉,因而韩石山的一些创作和评论思想也较多地与这些文坛弊病针锋相对。若对韩石山的人生经历及文坛变化进行全面地审视,不难发现,韩石山文艺思想的形成正与其亲身经历及所处时代休戚相关。
一、韩石山的人生经历与文学活动 韩石山出生于1947年,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浩荡声中拿到了山西大学历史系的毕业证。在山西省汾西县当过多年中学教员。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并任《黄河》文学季刊副主编。韩石山曾担任过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清徐县委副书记(均为挂职),《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一)文革知识分子的特殊遭遇 对于中国人而言,想要与“文化大革命”撇开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立足当前,当我们再次回首和反思那次轰轰烈烈的“十年浩劫”,想到的是其中遭受苦难的普通民众以及整个多难的国邦。然而,在其中决然不能不提的是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打击和迫害是极其惨烈的,那些被“革命”的知识分子要作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戴高帽子游街示众,忍受各种肉体摧残。韩石山正亲眼目睹并经历了这一切。 除此之外,给他们带去伤害更大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创伤和灵魂的扭曲。在极端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要经受极度的“精神虐待”,这种“虐待”正来源于政治高层直至民众的批判与斗争。在此境遇之下,作为斗争对象的知识分子也不得不服对自身进行反思,而迫于当时的局势,反思的结果往往是自我的批判与否定。知识分子在大形势面前只能是逆来顺受,力求躲过一时的“斗争”,然而这个过程却是反复的,于是他们便遭受一轮又一轮的“被斗争—妥协——再斗争”,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就不得不谨小慎微。知识分子“对政治对权威的特殊敏感、屈从、紧跟和狂热,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断固化的双重人格(心口不一)等等,甚至还有少数知识分子成为‘左派骨干’,或者进入各种制度化的大批判写作班子成为极左思潮的宣传骨干。” 作为整个社会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群体,知识分子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人才库,是引领先进社会思潮的弄潮儿,他们理应具备独立的思想与人格。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他们被抛弃,甚至被打倒了,独立更是遥不可及,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对知识分子的致命冲击。 ....................
第三章 韩石山文艺思想的基本特色..........................23 一、勇于任事的责任意识 .........................................23 二、艺术至上的文学理念 .........................................24 三、嬉笑怒骂的语言风格 .........................................26 四、独树一帜的考证才华 .........................................27 第四章 韩石山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30 一、韩石山文艺思想与当代文学 ...............................30 (一)关于文学的社会责任问题................................30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发展问题................................31 二、韩石山文学批评的论争 .......................................33 (一)“文人相轻”的现代解读.....................................33 (二)韩石山的“文风问题”及其他............................34 ........................... 第四章 韩石山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
韩石山可谓是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一位独具个性的学者,由于其任意恣肆的思想流动、幽默刻薄的语言风格以及勇于任事的责任意识,也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众多关注。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个案,韩石山的文艺思想在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他对当代文坛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一、韩石山文艺思想与当代文学 作为当代文坛活跃的作家和批评家,韩石山在其作品中反映出的文学思想必定会与时下文坛的风气和发展现状有所关联,其文艺思想中强调的责任意识和批评理念也势必会对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匡正和引领的作用。 (一)关于文学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于文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是文坛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就近代以来就先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30 年代与小品文派、40 年代战争期间以及 50 年代、80 年代分别有过论争。不难看出,这些论争大都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或改革的背景下,为配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展开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放眼当代社会,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文学的社会责任不得不被进行重新的界定和评判。张首映在《文学社会责任感:在何种意义标准上显示》中指出,“文学的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家抱着正直、正义、探寻并揭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并在文学作品中审美的显示出来;尤其对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用文学的力量去影响人们的视界、观念、意识和理性,从而使人们关切、思考、发展之”。这一点也与韩石山所倡导的文学理念和责任意识的内涵颇为相似。 ........................... 结 语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将会伴随这个社会和人生一路同行,只是在路上总有形形色色的躯壳和精神,韩石山无疑是这条路上引人注目的一个个体。他“不是那种让人人佩服的作家,骂他的人和赞他的人几乎一样多”,也正因如此,才显示出他对整个文坛的贡献。 韩石山是一个思想者。韩石山出生农村,却不才从小有书房。他从小就接受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文的熏陶,有着传统儒家思想的“济世”精神和真诚之心。从高中到大学,从教师到作家,从批评家到学者,买书与读书历来都是他的一个爱好和习惯,也因此他领略到了西方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风采。可以说,韩石山的文艺思想是通古今、贯中西的。从其文章中不难看出,韩石山不一一个简单的思想传递者,而是一名会思考的思想者。他的文章中从不刻意地去生搬硬套理论,而是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讲述,让人读了之后觉得未用理论却深藏理论。同时,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时刻关心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流变。面对一些新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潮流,韩石山总是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去评析,足见一个思想者对这个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韩石山一个教书人。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批评文章,韩石山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感激那段任教经历,并称如果可以选择职业,依然会无悔地选择当一名教师,就连韩石山自己也说始终没能放下教师的身份。也正是因为这个善于说教的身份成就了如此一个韩石山。韩石山说,中学任教的经历培养了他的自信,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而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重要财富。至于他的文学批评,细细品读也真的会发现“尽是些说教”。........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