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代写:管理思维方式系统化的开放性和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5

硕士论文代写:

摘 要:从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思维方式就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自20世纪中叶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群、技术群,极大地改变着这个时代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组织,此时,整个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一时代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与这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体现出向系统性、开放性的转变,也体现出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代写论文网代写


关键词:管理思维方式;系统化;开放性;非优化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建设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这80多年间,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伴随着每次重大变革,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是发挥着先导作用。当今世界,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涌现,诸如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等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必然要求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而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是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引路者。本文就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拟从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 系统化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与元素、系统与环境、元素与元素、结构与功能的诸多关联中揭示客观对象的系统性质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多方位、多层次、最有效、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系统科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承认系统的整体性,因而系统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整体性原则,它是建立在系统固有的结构整体性、功能整体性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系统整体性的客观现实基础上的。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提示人们在认知客观对象时应把其看作是由各个元素在一定内、外部条件下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即从对象整体与其元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中揭示出系统的整体性质,而不应在对元素进行单独、孤立的基础上,将它们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


因为系统有别于集合,评价集合,就是评价集合中的各个元素,而评价系统,不仅要评价系统中的每个元素,而且要评价系统中的元素与元素、元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结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强调逻辑思维的,即把研究客体从整体背景中分离出来,加以分解分析,强调“非此即彼”。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强调辩证思维,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即把研究客体放在统一的整体背景中加以分析,强调“亦此亦彼”。管理科学的发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向东方的思维方式靠拢的倾向。单向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则与多向思维不同,其主要着重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考察这一点或这一方面的演化机制及发展规律。相对多元思维而言,其优点在于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因而往往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急需的地方去,加强稀缺资源的配置;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往往对系统的整体性考虑不够,片面追求局部的最优,但局部的最优往往并不能带来整体的最优,其最终的效果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思维方式也呈现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日趋复杂,信息传递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与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一致,这促使人们不得不从更广的角度来考虑面临的问题。其实,从近代管理理论关于人的基本假设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管理理论基于人的假设有三种: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决策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把经济动机看成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量;而社会人假设考虑的角度就广了些,更多地注意到了人们社会心理的多方面需要,认为这些需要比单纯的经济利益更能影响人们的积极性,即更重视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而不是经济利益的多少,更重视情感协调而不是理性逻辑;决策人假设则综合了前两种假设,力图通过对决策制定的研究,把理性与感情、事实与价值、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被动性与自主性、系统与环境统一起来,把经济利益、社会心理需要都看成一种影响人们决策的可变的前提,因而更注重了整体性的研究。因此,系统思维相对于单极思维,更注重用整体的综合、透视论和自组织的观点去研究系统的动态,其研究重点已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从线性转向非线性,从严格决定论转向非严格决定论,因而统计性、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问题及不可逆性、微观分析与长程关联的结合等将成为其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思维方式与系统化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一个系统在接纳周围环境的同时与其周围环境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即它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外部环境,它们相互之间不断交换着物质、能量、信息。外部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系统输入负熵以增强系统的自我激励和约束功能,也可以给系统输入正熵以削弱系统的自我激励和约束功能,这时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于系统的发展。系统的封闭性是指一个组织或单位与其周围的环境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封闭系统,只不过是相对于开放系统而言其开放程度较小的一类系统,是开放系统的特例。绝对不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封闭系统在熵增规律的支配下,必然从有序演化为无序,最后走向混乱无序的死结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单位、组织都应属于开放系统,只不过各自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大小不同而已。与人类认识系统的特点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过程相对应,现代管理思维方式也呈现出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封闭性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仅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局部的、小区域的范围内,这在以家庭小作坊为主的封建社会时代的小企业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而开放性思维则从系统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出发,认为一切局部性、小区域性、特殊性的规律,都服从于客观存在的环境即全局、区域、普遍规律的支配。从系统与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角度去认识系统,这正是开放性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封闭性思维的局限性,正在于割裂了这种联系。在系统的活动过程中,在其起点到终极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着一个目标等级和相互衔接的过程,存在多极目标的优化问题。


而在每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管局部还是整体,还存在多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系统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关系等等。开放性思维考虑的正是这些问题的结合,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优化配合、协调关系,局部目标相互之间的相干关系、互补关系,系统整体目标、局部目标的综合优化等等,因而开放性思维具有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交叉思维和立体思维的特点。开放性思维要求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应把系统看成封闭式,完全忽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否则会犯难以估量的损失。20世纪20年代美国铁路公司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此,结果公路交通和航空运输夺走了他们的主要生意,铁路公司遭到巨大的损失。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外部环境对本组织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样也要求人们必须用动态的观点去观察研究每一个事物,即重视各类系统的客观运动,研究其客观运动规律,尽可能避免在思想上忽略客观运动的简单操作。即使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个运动缓慢的系统当作静态系统看时,也同样意识到这是在思维活动中简化的结果,同样要重视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动态系统的现实可能性。


三、 优化与非优化的对立统一
优化观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系统整体性、相关性、历史性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分歧性及其各种作用形成的基础上的。我们知道,任何系统都存在稳定性与非稳定性这两种相反的属性或力量,它们此消彼长的竞争不断影响着系统的进化过程,一旦形成的涨落发生在系统的平衡点上,系统就会出现多种现实可能性的演化途径、演化方式、演化方向、演化速度等,并形成它们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过程。这种客观的选择条件、选择机遇的存在,为我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优化对象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余地,从而,形成了在此基础上的系统方法的优化观。这种优化观要求人们从系统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式、方向与途径中选择最有利于目标管理实现的途径,并且按照客观系统的实际演化过程不断调整最优目标,不断调整实现过程中的一个个方式、方法或手段,去寻求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得以不断改善与提高的现实途径,从而推动对象系统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形成其持续发展的优势。


与系统优化相对应的是系统的非优化。系统非优化也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从一定意义说,没有系统非优化的研究来研究系统论将是不完善的,系统中的优与非优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而正是系统之优化与非优化的相辅相成,才使系统具有无限发展的能力。其方法论意义也就是借鉴他人非优,多创造成功的机会,或者简而言之,只有建立在已知的非优前提下,才会不走弯路,有效地走向系统的优化。例如,管理工作,就是同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困难和非优打交道。“科学”的管理工作就是下功夫寻找工作中的非优,并分析系统内所有非优的性质与类型,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型,按照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克服非优的措施,使工作逐步进入优化的过程。不知过去工作中非优、现存的非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非优或者拒绝承认非优的存在,视非优为优,将会导致工作中的盲目性,因而非优化也是现代化管理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相类似,我们在现实的管理工作当中也常常有追求满意而非最优的一种思维方式。的确,收益最大、损失最小、效用最好的目标最优化是我们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但由于现实的复杂性、知识的不完备性、主体的缺陷性等,使得这种最优很难实现。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往往不是最优,而是次优、满意。例如,对于行为指向多目标之间又有所冲突的情况来讲,究竟把哪些目标作为约束,把哪些目标作为最优化对象往往不易确定,这时引入某些定性判断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计算,也许更为有效。企业在某一时期准备购买一台微机,有功能、价格、维护三个目标,如按最优目标,应该是购买功能强、价格低、容易维护的产品,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如按满意目标做出决策,则只需选择性能、价格、可维护性均在一定标准之内或选其一为最优,其它为次优也就可以了。当然,在周围条件俱已确定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可以求出系统的最优解的。


四、 精确与模糊的对立统一
古典管理科学是以精确和可预见性为前提的,而现实世界却面临着愈益永久化的“临时性”和“突发性”,不确定性不是减少了,而是日益增大了。因此,不确定性思维方式正在取代着确定性的思维方式。现代管理思维方式同样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是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对立统一。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人们对活动的最终效果、最终目标往往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有可能调整),当然对于其实现过程,以及管理方式、管理途径具有不确定性,“条条大路通罗马”。系统的自由组织理论告诉我们,推动演化的动力是相对模糊的,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不能确定的,因而系统的演化过程也是相对模糊的,但人们只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伴随着活动的展开,紧紧抓住对系统演化过程最有利的途径、方式、方向就行。教条主义往往忽略环境的变化,忽略系统演化过程中所呈现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忽略系统自身的能动性、整体性、相关性,以本本套框框,最终的结果是使系统的演化机制受到干扰,由其形成的涨落将会使系统呈现更大的无序,进而产生破坏作用。因而“动态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突发性事例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此时,一种指导性的管理思维方式也许比一种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更为有效。当然,精确与模糊也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精确在其周围可确定、可适合环境发生改变时,往往也变得模糊,而模糊在其周边环境变得可确定时,也可变成精确。“随机应变”则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诠释,而现代管理思维方式则高度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 梁枫英•现代管理思维的形成与特点[J]•成都大学学报,2000,(8)•
[2] 田桂清•现代管理思维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7)•
[3] 钱春海•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特点[J]•社会科学,2000,(1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