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代写:知识管理的框架与组织学习问题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5

硕士论文代写:

摘 要:从知识管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开始,分析了众多的知识管理框架,并指出知识管理不仅包含着诸如知识的分类,知识创造、产生与开发,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共享、传播与扩散,知识编码与存储,知识整合、应用与评价等一系列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如组织文化,参与者,知识技术,组织学习,组织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代写论文网代写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框架;组织学习;知识创新;知识分享

随着知识逐渐成为各类组织中的重要的资源,时,大量的研究者和企业越来越关注知识管理,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活动。但是,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普遍接受的框架,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问题还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本文将对知识管理应当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尝试将知识管理研究的问题明晰化。

1 知识管理研究历史发展与现状
虽然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在1986年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但在1975年,Chaparral Steel公司已经开始了关注知识的管理实践,并以此来确保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1980年,DEC公司采用大型知识库支持其结构化工程和销售活动。随后,Arthur D.Little公司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商业和政府客户开发了基于知识的系统(KBS),USAA用KBS将专家的知识传递给使用者。早期的知识管理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的。因此,组织与学者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主要是探讨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对企业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
随着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单纯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管理的需要。因为这时知识已经被视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组织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对现有的知识进行管理,而是越来越关注于知识的创新和如何运用现有的知识创造竞争优势。Wigg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知识的创造和来源、编辑和转化、扩散和应用、价值实现等。Marquardt和O’Dell分别提出知识管理应包括知识获取与知识存储、知识识别与共享。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框架,如Hol-sapple & Joshi,Apostolou, Mentzas[,Ruggles,Van der Spek & Spijkervet,Buckley & Carter[9],Ernst & Young],R.Young,Liebowitz等。
这些都可以被归结为知识管理的任务,这些知识管理任务一般包括知识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的转化、知识编码、知识共享、知识传播与扩散、知识存储、知识的整合、知识应用等。就像信息技术不能解决组织的知识管理问题一样,单纯的知识管理任务同样也不同形成完善的知识管理框架。Rubenstein-Montano等人指出,知识管理的其他的关键元素,例如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的结合,被卷入到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人员和发展知识管理的文化环境常常被忽略。
为此,必须用系统思考的观点看待知识管理活动。为了使知识管理与系统思考一致,必须完整地考虑知识管理的过程:组织的目的(战略目标)、知识、技术、学习和人员/文化。这些部分可以被进一步分成组织内的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流、知识任务、学习和技术、子单元的人员和文化。例如:Dataware Technology杂志,Smith认为组织要辨识企业的问题,识别并激励关键的人员,使人与知识有机的结合,知识共享。Arthur An-dersen咨询公司,Liebowitz和Beckman,Jo-hannessen,Drew等强调通过组织战略建立知识战略,通过知识战略指导组织的知识管理实践。Apostolou & Mentzas,Delphi Group,Shin,Liebowitz和Megbolugbe等指出文化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作用。Monsanto公司, Skandia,Liebowitz等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进行知识管理。Heijst[27],The Mutual Group认为要发挥组织学习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Wilkins,Liebowitz& Wright[30]等定义了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近年来主要知识管理理论及其要点。


2 知识管理研究的误区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知识管理推广者的抱怨:知识管理系统已经设计出来了,但是仍然存在问题,没有人使用它。这是因为存在着对知识管理认识的误解,认为它是管理知识的IT方法,并且许多公司的实践已经表明这样做法是行不通的。就像Alavi和Leidner指出,许多公司正在开发特定的促进知识分享和集成的信息系统,但知识管理包含的事物比促进知识分享的技术要多。事实上,实践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和工作场所的文化是驱动因素,最终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强调技术作用是一个狭隘的观点,可能会抑制知识管理的成长和持久。
知识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处理数据、生产或扩散信息的方法或工具。技术能够代替人或创造出知识的假设已经反复被证明是错误的。知识管理仅仅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是表达不出来的。它应当与组织的各个方面相关,例如组织结构、文化、过程等。一些学者忽略知识与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区别是造成知识战略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相混淆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使开发反映知识特性的完善的方法变得困难。在信息系统中,类似的技术和过程就可能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而在知识管理中,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战略、过程来管理它们。知识活动包含人的认知和社会活动。在知识管理中,负责创造、储存、解释和利用知识的基本主体是人,不是信息系统。在执行这些工作时,人进行各种认知活动,例如隐喻、类比、演绎、精神建模等等。由于这些原因,一些知识经常是在非结构化的形势下被处理的,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能被清晰地描述出来。传统的信息规划方法处理这些是没用的,因为它们的目标大多数是结构化的信息。
因此,虽然知识管理最初来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知识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如此,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相结合还是会明显地促进组织的学习与竞争优势的提高,但它只是促进知识管理的工具而已。有关知识的分类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知识、信息、数据之间的区别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数据是原始的或能看清楚的元素。当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时候,数据转变成信息。一旦某种规则或启发应用于信息,作为可产生价值增加值的信息就成为了知识。知识研究的更深一层次的关键问题涉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的经验和行动中。显性知识被编码化,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Nonaka提出知识是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然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界线并不清楚。Spender指出它们的分界线是相互渗透的和灵活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互被产生的。
(2)知识创造、产生与开发在纷繁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竞争优势的基础是自身拥有的知识,要维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知识,就是用已有的知识生产出新的知识。组织的知识创新会支持组织的创新,有利于组织知识的整合和使用,最终会帮助组织消除短视的现象[18]。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源泉,新的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而Liebowitz和Megbolugbe认为新的知识是通过数据-信息-知识-过程的转换和反复循环创造的。虽然这些框架中的术语不同,有的称为知识开发,有的成为知识创造或知识产生,但它们都说明知识创新是知识任务的基本内容之一。
(3)知识识别与获取组织知识是企业关键的资源,应当从战略上来考虑,要从全局和经营过程的两个方面来识别这些知识,过程分析可以使组织识别出决策制定和经营过程中所需的知识[38]。组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识别和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解决识别和获取的程度如何。因此,更好地使用现有的知识、更有效地获得或吸收新的知识成为经营中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组织知识的获取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因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成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
(4)知识共享、传播与扩散识别和获取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共享与扩散。知识分享与扩散中的重要问题是将知识的背景与使用的情境一同分享和扩散。知识的类型不同,共享与扩散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同,对于隐性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参与者的共同体验而相互分享的,而显性知识则可通过编码化来共享和扩散。许多公司发现,知识是通过沟通之类的相互作用而转移的,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地理上分散的公司更好地传播与扩散它们的知识。
(5)知识编码与存储在知识增加组织竞争力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被编码化,并存储到组织的知识库中。编码化能够促进组织的知识在各个部门间流动,有助于组织识别经营中的机会与威胁。在某种情况下,由于编码化的成本较高,组织一般选择将知识隐性化,形成组织共同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组织知识的类型不同,存储的方式也不同。显性知识以编码化的方式存储于组织的知识库、规章制度、文件、图纸、说明书等文档中,而隐性知识则通过组织的日常工作、企业文化、日常行为等方式体现出来。
(6)知识整合、应用与评价在众多的知识管理框架中,都包含着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这说明,组织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知识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创造价值,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就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在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过程中也要对知识的适宜性、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3•2 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
(1)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BobBuckman,Buckman Labs CEO已经宣布在他们的组织中,90%的知识管理的努力是文化方面的。与此相似的,Andersen Consulting的Bobbitt提出他们的努力80%是文化方面的
。鼓励社会交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分享经验性的知识,而技术性的方法更有助于分析性知识的产生。Krogh提出,关爱性质的文化促进组织成员沟通和分享知识[45]。因此。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使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更开放、更畅通。
(2)参与者毫无疑问,人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无论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等工作,都需要由人来完成。在知识管理中,参与者的知识背景构成、对参与者的激励措施、相互合作的愿望与机制等都是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3)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信息技术。从知识管理技术的定义来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体系,包括的技术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它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在当前知识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代表性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Internet和Intranet;群件技术(groupware);知识仓库(knowledge ware-house);数据仓库(date warehouse);文档管理软件(document management);数据挖掘(date mining)、文本挖掘(text mining);工作流技术(workflow);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过程建模和知识地图(processmodeling & knowledge map)等。(4)组织学习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知识的获取、共享、扩散与编码都需要进行组织的学习。组织学习应当关注组织学习的外部动因、促进组织学习的因素与条件、推动者、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组织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学习是重要的促进知识管理的方法,它是属于适应和响应环境改变以及知识管理发生的组织文化的。
(5)组织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必须结合组织的战略目标,使组织能够完全认识到它增强组织运行的潜能。正像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成功开发信息系统的先决条件一样,知识战略规划也是有效实现知识管理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与战略规划活动相似,知识管理战略的规划应当在组织的情境内被描绘,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战略应当是组织战略规划和情境的反映。大多数组织使用混合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作为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一部分,即知识管理的编码化和个人化方法在组织中同时并存。通过贯彻执行知识战略规划,组织可以了解自身优势与弱点,意识到取得知识管理目标的机会。因而,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活动本身可以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

4 结束语
知识管理起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但知识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知识管理应当是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产物。知识管理不仅包含着诸如知识的分类,知识创造、产生与开发,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共享、传播与扩散,知识编码与存储,知识应用与评价等一系列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如组织文化,参与者,知识技术,组织学习,组织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随着未来的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知识管理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 1 ] Wiig K M.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and where will it go?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993,13(1):1-14.
[ 2 ] Wiig K M. Knowledge Management Foundations [/ M].Schema Press, Arlington, TX, 1993.
[ 3 ] Marquardt M.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Systems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Success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 4 ] O’Dell C A. Current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best practice [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s [C]. London:Business Intelligence, 1996. 458-471.
[ 5 ] Holsapple C, Joshi K. Knowledge management:a three-fold framework [J]. Kentucky Initiative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1997, (7):104-113.
[ 6 ] Steier D M, Huffman S B, Kalish D I. AAAI Spring[C]. Symposium on AI i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7.
[ 7 ] Ruggles R. Tool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In-troduc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 [ M].Boston,1997.
[ 8 ] Van der Spek,Spijkervet.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M].CRC Press,BocaRaton,FL,1997.
[ 9 ] Buckley P J, Carter M J. Managing cross border com-plementary knowledge: the business process approach toknowledge management in multinational firms [ J].Carnegie Bosch Institute, 1998,(2):54-69.
[10] Ernst & Young. ey. com/consulting/kbb/k2/work.asp[DB/OL]. 1999.
[11] Young R. Knowledge Management Overview: From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DB/OL]. . com/website/km. nsf/notesdocs/Overview/OpenDocument. 199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