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好问容受稼轩词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金宋政权对立并未影响到元好问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元好问对稼轩词的接受早在金亡之前   
      宋金所处时代恰逢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形态被史学界称为“第二个南北朝”。虽然在政治上金源与南宋立国为敌,北南对峙,但是这并未影响到二者之间文学的双向交流传播和互动。即以稼轩词论,早在金亡之前,就通过榷场贸易和人员走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私携带传入金源,经由文坛巨子元好问的标举和推崇,在北方词坛蔚然成风。下面从《遗山乐府》文本内证和《遗山自题乐府引》作者自证的角度,为“元好问接受稼轩词早在金亡之前”提供实证论证。


        一、 文本接受内证
   为了证明元好问对稼轩词的接受早在金亡之前,本文检出《遗山乐府校注》中明显熔铸稼轩词的作品,并按书中笺注部分所附编年进行汇总,作为文本接受的内证。文中涉及到元好问词和辛弃疾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分别本自《遗山乐府校注》和《稼轩词编年笺注》,特此说明,下同。遗山词《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编年:本篇作于金宣宗贞祐四年丙子(公元1216年)稼轩词《鹧鸪天·博山寺作》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硕士论文发表格式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 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2、遗山词《水调歌头·长源被放,西归长安,过予内乡,置酒半山亭,有诗见及,因为赋此》相思一尊酒,今日尽君欢。长歌一写孤愤,西北望长安。郁郁阊门轩盖,浩浩龙津车马,风雪一家寒。钟鼓催人老,天地为谁宽。 丈夫儿,倚天剑,切云冠。可能封塞包,驱去复来还。清庙千金康瓠,短褐连城双璧,行路古来难。枯柏在南涧,留待百年看。编年:本篇作于金哀宗正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大四年丁亥(公元1227年)稼轩词《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3、遗山词《水调歌头·史馆夜直》形神自相语,咄诺汝来前。天公生汝何意,宁独有畸偏。万事粗疏潦倒,半世栖迟零落,甘受众人怜。许汜卧床下,赵壹倚门边。 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编年:本篇作于金哀宗正大元年甲申(公元1224年)稼轩词《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 《遗山自题乐府引》自证 .........................................................23-24
    第二节 “东坡以来便到稼轩”的词史体派论 ......................................................24-26
    第三节 元好问基于“文化中国意识”对容受稼轩词的“前理解” ..........................................26-30
第二章 元好问容受稼轩词的历史背景 ...............................................30-48
    第一节 “夷夏之辨”探源 ..............................................30-32
    第二节 金人正统观对传统“夷夏之辨”的冲决和消解 ............................................32-45
        一、 前金源时代:北宋以“居正”与“一统”为衡量标准的正统观 ...............................................32-37
        二、 金源一代:“文化中国观”的建构与“夷夏之辨”的消解 ...............................................37-45
    第三节 金人的政统观——接续北宋 ..............................................45-48


结论


   作为中国古代正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人以“文化中国”自居及其消解“夷夏之辨”的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考察元好问容受稼轩词的背景过程中,我们勾勒了金源一代正统观的发展演变轨迹。认为金朝统治者援引汉儒学说,以王道德治为最高施政理想,对中原核心文化区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并在这种改造中发展了不同于前朝的正统观念,形成了比较宽泛的文化中国意识,不再以血缘和地缘标准区分文野、明辨华夷,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大防。这种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正统观念被继之而起的元代统治者加以利用,起到断点续传功能的则是由金入元的重要文士,以修端、杨奂和郝经为代表。修端认为从时间、地域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来考量,辽、金、宋三朝各有特点,均对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应该被纳入中国古代的正统王朝序列,因此他认为元修诸史,当南北分治,不分华夷,并入正统。这一进步思想直接启蒙了元修三史的裁定官——监修国史的蒙古族丞相脱脱,修撰三史的热烈讨论最终以辽、宋、金三朝各与正统,分别系以本朝年号作结。由金入元的儒士受金源一代正统观的影响,在正统问题上已经能够突破夷夏之防,进而在出处选择上实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狭隘忠君向文化意义上的宏通忠夏转化。杨奂在《正统八例总序》中把历代政权按照授受方式归为八类,并发展了“以夏变夷”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也”。郝经将此观点进一步阐释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从而为蒙元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观念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金人消解“夷夏之辨”的正统观和“用夏变夷”的文化改造模式也启发了蒙元统治者,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封建王朝,他们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元,表明自身虽为异族,但是在文化、政统上与中国古代先贤明君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道统文脉上是相承相继的,从而在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元代与之前任何政权一样,都认可并遵循同一价值体系与伦理规范。元代统治者的这一思路,承金源一代而来,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轨迹的运动规律,彰显了其民族思想和历史观念的前瞻性与进步意义。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