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初期“父爱型”的儿童文学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母题之说与"父爱型"母题


    第一节 "母题"的追根朔源及阐释、辨析
  "母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题"这一术语源于西方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理论表述系统,英语写作motif,作为名词,iBOtif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中心思想,或(服装设计等的)基本图案、基调,或动机、主旨",其中文译名自20世纪30年代下半期开始使用。"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时时被人提及却又说法不一的术语,从不同的理论话语切入,其解释也不尽相同。首推的权威性的一种阐释,恐怕是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对母题及母题和类型之间的解释,汤普森在1928年出版的《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指出故事中最小、并能在传统中持续的成分为母题。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者托马舍夫斯基也提出类似的论断"作品不能再分解的部分的主题称作母题",将母题和主题进行了区分,托马舍夫斯基的论点从数学上而言,可以说成主题真包含于母题,但仍然给人一种模糊的看不见的抽象的概念。休霍尔曼通过在《文学手册》一书中提出"母题是叙事得以展开的基本单位;宽泛地说,它是民间故事中所使用的某个常规化的场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功能、旨趣或者事件。"将母题具体化,较之汤普森与托马舍夫斯基的观点,显得更具象化。国内学者中,较早使用"母题"概念的是胡适先生,他在研究民间歌谣问题上说,研究歌谣,经常用到比较的研究方法,而歌谣很多时候大同小异,而这相同或想类似的"大同"就是所谓的母题,这样一个"母题",在地域间流传和时间上变迁,会有不同内容添加进来,最后可能内容上完全变化了,但剥去这些枝节的内容,会发现它的核心,那个不变的核心就是"母题"。刘介民在《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比较文学方法论》中认为"母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断出现的意象所构成,它往复出现,与场面,即背景中的某些事项以及事件有关"。在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谢天振认为"主题学研究中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出客观性、中性,而主题正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的出现及其特定的组合,而显示出某种意义,主题就这样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其三,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其四,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④除此以外,他认为,主题学所说的主题,硕士论文提纲格式还应该与文章学上说的主题区分开来,同时又承认,主题不是绝对化的,有时也与母题有重合的特点,但是母题较多存在于小说、戏剧类的叙事文学作品中,有比较固定的意象、情节传递结构或表现形式。从事儿童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姚炎嫣在她的论文《对儿童文学母题的认识》中将儿童文学与题材、主题进行了一番辨析,她认为"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的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是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内容","主题以题材为基础,但对题材的剪裁和提炼是围绕主题展开的。主题与题材的结合,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她肯定了国际比较学界所认为的"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是具体的"并做了延伸"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则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同时,它又在主题中获得再生",至于题材与母题,她以为"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成文学母题的根基。题材要大于母题,它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之前的"?,"母题的问题,是对众多题材的概括和升华",并以"战争"题材为例,提出母题,认为有倾向性的母题有了褒贬意义就上升为主题,将主题、母题、题材三者的关系系统地辨析一番。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家必然会构筑出不同的作品,但是在人类进化发展的漫长历史里,有雷同的故事情节或核心思想的作品又层出不穷,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也有相似度非常高的作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母题的关注。至这种距离是天壤之别,即使抽离出来的抽象的母题分类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甚至可能在某个点有重合性,但差别却并不如此简单,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和分类条例、哲学思想等。


    第二节 "父爱型"母题的提出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于"儿童文学"的条目,通过对儿童文学的范围、渊源、历史、普遍的特点以及衡量各国儿童文学发展程度的大致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得出儿童文学作品分为"教育性"与"想象性"的分类判定。另外,根据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十八岁以下的任何人。"根据这一条例,一些学者将儿童文学依据阅读群而分为少年文学(中学生)、童年文学(小学生)、幼年文学(幼儿园)三个层次。此外,从儿童文学的审美倾向角度,儿童文学可分为"教育主义"儿童观下的儿童文学、"稻草人主义"儿童观下的儿童文学、"卢梭主义"儿童观下的儿童文学及"童心主义"儿童观下的儿童文学。从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来看,儿童文学又分为儿童视角的儿童文学、成人视角的儿童文学、两代人对话和对比的视角的儿童文学、少年作者视角的儿童文学。显而易见,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法,那么,抛开传统固有的研究角度如何呢?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进行艺术的类型学研究时运用"历史性"的目光,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类,而俄国形式主义者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从"共时性"出发,将俄国民间童话划分出三十一种功能,并抽象出一个固定的公式、语法、规则。还有些学者力图打破"共时性"和"历时性",如德国剧作家、哲学家席勒将文学作品划分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将艺术划分为"日神型"和"酒神型"。从这些打破常规的划分上借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也打破题材、体裁、风格、流派这些常规划分的界限,打破历时性与共时性分离的格局,把内容与形式放在一起观照,秉持"不拘泥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作品展开的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等具体事物"的思想,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划分,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根据"母题"可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王泉根教授在《儿童文学教程》一书中,也从儿童文学的艺术母题角度做了划分,认为儿童文学的母题包括成长的母题、幻想的母题、爱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王泉根教授在肯定刘绪源先生对儿童文学母题的划分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类幻想母题。不管怎么划分,从母题的角度出发,每一种母题下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审美眼光、艺术氛围及一定的审美范围,但儿童文学最终都逃不过"爱的母题",说到底,儿童文学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文学,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种类,更是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创作者秉持"真善美"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将"爱"传递给儿童的文学。爱的母题是成人对于儿童的一种洋溢着爱意的眼光,可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无论哪种类型的爱的母题,都不是具象意义上的父爱、母爱,而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母爱型的气氛是"亲切温馨",包括"家庭生活型"、"异域生活型"、"少男少女型"及"童趣型",还有大量民间童话。这种类型的作品中处处渗透着"慈母的心境与语境",它会给主体以"心灵的补偿",使他们感受到一种温馨的照拂。父爱型指那些被认为比较具备教育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气氛是"端庄深邃"、包括"学校生活型"、"社会生活型"、"浪子回头型"、"英雄型"、"集体奋斗型"、"成长型",还有"少男少女型"、"苦儿型"、"冒险型"中的一部分,以及"知识型"、"寓言型"。这类作品渗透着父性的现实感与责任感,具有一种接近实际人生的深刻性,它促使主题在审美中"审视自我"与"体验环境",因而与主体之间有着一种比较现实的联系。"父爱型"母题与"母爱型"母题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危机的解决上,"母爱型"的解决方式往往是虚幻的、随意的,而"父爱型"作品对于危机的解决就是"不解决",是现实而深刻地按照人生本来的发展规律,对于情节的推演,感性的同时又经得起事后的逻辑推敲。"母爱型"作品渗进人生奥秘时考虑到读者对象毕竟还小,会出于表现母性的爱的考虑而不准备让孩子们接触沉重现实,虽深刻却有别于古代充满幻想的母爱。至于"父爱型"就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的残酷的一面,使其成长过程中更能担当风险与艰难。相对"母爱型"而言,"父爱型"是"爱的母题"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中国30年代及前后时期儿童文学与 ..............................................15-32
    第一节 中国20世纪30年代及前后时期..............................................15-18
    第二节 中国20世纪30年代及前后..............................................18-32
第三章 "父爱型"母题类作品经久不衰的..............................................32-40
    第一节 该类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32-35
    第二节 30年代及前后时期"父爱型"母题儿童..............................................35-40


结论


   "爱"一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作者们总是带着一种关怀的情感去为儿童写作,然而,到底该倾注一份怎样的"爱"到儿童身上,这不仅需要作家揣摩自身创作出发点,同时还要理解它们与时代的关系。中国的二十世纪总是多灾多难,成人尚且处于困苦之中无法排解,儿童则更甚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一味给孩子们创造温馨、梦幻的幻想世界必然不利于儿童认识世界。儿童的先天认识仅仅是认识发展的起点,是认识结构不断壮大的根基,而后天建构的认识结构才是日后苍茂的大树。根基尽管重要,但毕竟是隐蔽的,任何先天的认识都是无意识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建构才能发生。鉴于20世纪30年代及其前后时期的社会动荡、政治严峻的大环境,更因为作家们面对生灵涂炭时候的人道心肠,作家们以极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去描述现实生活,他们在"儿童文学运动"与"左翼现实主义"的批评现实主义指导思想引领下,以"父爱"姿态保持一种直面人生的态度,他们从儿童在家庭与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去关注苦难现实,让孩子们认清社会现实,通过作品引导儿童用理性的思想去接受与面对困境,或号召更多的人投入到关心儿童的热潮中。对于当时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父爱"型作品不仅占多数,而且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对于同时代的成人去认识困境、寻找出路具有启迪作用,而且对如今读者、作者、社会产生了深远意义和深刻影响。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