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州的水车制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广西水车灌溉历史


  广西河流众多,水系发达,而且降雨量十分充沛,是一个有着丰富水利资源的地区。然而一方面,由于广西地处中国的南部,属于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也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而广西境内则山地丘陵连绵,平原盆地狭小;另一方面,广西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洪涝灾害严重等水资源特征,使得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就必须因地适宜地开发水利资源来解决农田灌溉问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题。而在一些不能直接引水灌溉的丘陵地区,选择使用合适的灌溉引水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野生稻得以驯化成为栽培稻,广西壮族地区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意识地引水种田,进行水利灌溉建设了。秦始皇时期,为了解决军事运输的需要,开凿了连通广西兴安县漓江和湘江之间的水道——灵渠,这就为渠道两岸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屯田制的推行,水利的兴修程度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大,不但修浚河道、修筑河堤、开凿泉井和运河,还开始修筑小型的蓄水工程,使水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广西壮族先民们发明了至关重要的灌溉工具——水车。水车这一灌溉工具在广西的出现和推广使用正好解决了广西丘陵山地灌溉的问题,尤其是岸高水低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沿江、沿河地区更是可以利用水车来进行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而根据目前可考证的文献资料来看,水转筒车最晚在唐朝时就已经普遍使用于农田灌溉了。唐代陈廷章的《水轮赋》42就记述了水轮的使用情况:“鄙桔槔之繁力,使自趋之转毂……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回随匠式之程。始奔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声,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观夫斫木而为,凭河而引,箭驰可得。而滴沥辐辏,必循乎规准。”而据《旧唐书(卷一七上,文宗纪)》43记载:唐大和二年(828 年)三月,令京兆府制造硕士论文发表格式这种水车,散给郑白渠旁的百姓使用,以溉农田,也大概在这一时期,筒车被引进到广西丘陵地区使用。进入宋代后,使用筒车的记载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当时水车在广西、四川、湖南等地被广泛使用的繁荣景象。南宋乾道年间(1166 年)时任静江府(今桂林)知府的张孝祥诗人在干旱之时路过桂北兴安县境内,看到兴安县境内使用竹筒水车的情况,曾写诗呈张仲钦道:“筒车无停轮,木枧着高格,秔稻接新润,草木丐余泽。府公为霖手,号令行顷刻。愿持一勺水,敬往寿南伯。”而在另一篇名为《湖湘以竹车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激水,秔稻如云,书此能仁壁》的诗中,他更是表达了要将这种筒车推广到江浙一带去的主张:“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幅,咿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余波及井臼,春玉吹酥乳。江吴夸车蹋,足茧腰背偻。此系殊不知,吾归当教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广西水车技术的先进,以及灌溉水平的高超。到了清代,广西已是普遍使用筒车来灌溉农田了,甚至出现了“处处有之”的情况。清代康熙时人査慎行(1650-1727 年)在其著作《浔树楼杂抄》卷三中说到:筒车,山家饮水者,植木为架,刳木为筒,或剖巨竹为之,自水源起,高下相承,涓流不绝,直灌田中。不劳人力,余所见,广西湖南一带,处处有之进入民国时期,广西筒车的使用更是进一步推广,据民国《平乐县志》记载,仅诞山江和鲁溪江就建有车坝 140 处,架车 151 台,共灌田 11,640 亩,平均每车灌田 77 亩。


2 调查地概况


    2.1 行政区域与地理环境
   约 344 公里(公路 266 公里)。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东与柳城县、柳江县连境;南至西南与忻城县、都安县,西与河池市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东北与罗城县毗邻。全市全境总面积 3869 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 1.63%,占河池地区总面积 11.7%。地处东经 108°4′11″~109°2′44″及北纬 24°0′10″~24°52′5″之间。 水道龙江、 铁路黔桂线及公路国道 323 线均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所处位置是黔、桂与湘、桂的交通要道,是联结桂西北与桂东南的枢纽地带49。宜州市(县级市)正式设立于 1993 年 9 月 9 日,市属河池地区。据《宜州市志》50记载:今之宜州市及其以南、以北和西北一带地区在汉代武帝元鼎六年时就置有定周一县,时定周县管辖及今之忻城、都安、河池、东兰、凤山、凌云、巴马以及马山北、罗城西南等地,隶属玉林郡,这是宜州市建制之始。三国时置定周县,后改称龙刚县。西晋、东晋置龙刚县,隶桂林郡。隋朝时市地属始安郡。唐代时全县境域虽较汉代大为缩小,但已辖至祥贝乡古龙村。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 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宜州,为州治。宋初沿唐置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龙水县更名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至元十三年(1276)宜山县属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明洪武元年(1368)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洪武二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清时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年 12月 27 日, 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专员公署所在地。1958 年 7 月 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宜山县属柳州专区。1965 年 7 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县属河池专区。1971 年,自治区属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1993 年 9 月 9 日,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市属河池地区,其中祥贝公社于 1962 年划归宜山县,于 1966 年改为生产大队,在 1984 年恢复乡镇建制时才改为祥贝乡。宜州市境处于桂北九万大山余脉南端与凤凰山山脉之交接地带。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西部山脉走向北西,东部山脉走向北东,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岩溶发育。以龙江为主干河流,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往东汇融江注入柳江。市境地貌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 1990 年全市总面积 3869 平方公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 58.8%,低山(海拔 500 至 800 米)占 27.44%,平原占 10.21%,岗地占 3.52%,中山(海拔 800 米以上)占 0.03%。根据地貌的基本形态及成因,宜州全市划分为:侵蚀构造低山缓坡地貌、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侵蚀溶蚀低山丘陵岩溶地貌和剥蚀堆积平原等。而位于下枧河畔的祥贝乡则主要属于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该类地形主要由石炭系下统砂岩、页岩、硅质岩、泥质岩及灰岩构成。海拔高度 250 至 500 米,浅切割, 高差小于 200 米,山坡角度 15 至30 度,山顶稍尖,山脊大部分明显,呈长条状,大体与岩层走向一致,残坡积物发育。水系不发育,常流河少,多为时令河。祥贝乡大水车屯的地形地貌就属于此种类型。祥贝乡位于广西宜州市西北部,距宜州市区有 30 公里,全乡总面积为 209 平方公里,辖 14 个村委会和一个社区。其中,大水车屯就是祥贝乡祥贝社区管辖下的一个自然屯,位于祥贝社区南面,距祥贝乡政府所在地——祥贝街只有 1 公里的距离。大水车屯四周多是低山丘陵,在低山丘陵与下枧河河流中间有一块半月形坡地,就是大水车屯的所在位置。该屯的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与公路隔着下枧河相望,下枧河由北向南从村子农田底下流过(如图 3.1)。该屯生活用水主要以井水为主,而农业用水则依靠水车进行运输,这使得大水车屯的用水有一定的困难。


    2.2 社区经济
  祥贝乡大水车屯原名拉光屯,根据其壮语音译而得名,原指“有水、有水车的地方”,后因发展旅游经济、打响旅游牌子的需要,于 2006 年经政府同意后改成了大水车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有水车的地方”。可以说,大水车就是该屯的名片。大水车屯现共有农户 71户,人口 225 人,主要由壮族、仫佬族及汉族人口组成,其中,壮族占全屯总人口的 85%,仫佬族占全屯总人口的 12%。51大水车屯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是外来人来到这里开发形成的村落,主要有覃、莫、韦、吴、罗五个姓氏,覃姓为最大姓氏。其中覃氏是这里最早的的居民,因为战乱逃难来到这里。此外,覃氏还有两个不同的分支,一个是从九重来到这里购置田地,另一个支系是上门而来的。莫氏和韦氏均是购置田地而定居于此。吴氏和罗氏的祖先都是罗城人,罗氏发展到现在有五代,据罗氏的第三代传人罗星华介绍,他的爷爷来吴家上门,并在此定居,才有了罗氏。大水车屯居民的居住较为分散,在此将其分为两大部分。穿过临江河达到的是居民主要居住的地方,为了做好区别,笔者称其为外屯,外屯 5 个姓氏都有分布;穿过水帘洞或者翻过一个小山坳即可达到荔枝洞(岩洞),在这里简单称其为荔枝洞。吴氏和罗氏原来都住在荔枝洞,后来到外屯上门或者买田地。现在荔枝洞只剩下 5 户人家,分别是吴氏和罗氏的后代。全屯共有耕地 213 亩,其中水田 136 亩(根据 2010 年祥贝乡政府提供的数据),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由于耕地面积少,该屯的粮食一般只足够自产自销,很少有拿出去卖的。而且也因为这样,屯里用来种植蔬菜瓜果的土地也十分稀少,村民们只能在自家的院前屋后种植一些红薯藤,豆角、黄瓜之类的蔬菜,有时还得到街上购买才能满足自家的需求。而近几年来,为发展经济的需要,该屯在乡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和网箱养鱼。据调查发现,该屯已经有 5、6 年的养蚕时间了,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养蚕,屯里绝大部分的旱地也都用来种植桑树了。在这里,每年的养蚕时间有两次,一次是清明过后,4 月到 7 月期间,可以养 7-8 批蚕;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十四过后,8 月-11月初,可以养 4-5 批蚕。桑蚕结茧后,他们会将之卖给固定的收购者,一般是 13 元/斤,如果蚕茧不够硬实,质量差点的也会有 10 元/斤。而每一户都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如桑叶的供给量、养蚕场地的宽窄度等来调节自己养蚕的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家的经济收入的多少。可以说,养蚕几乎成为了该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除了农业,其他养鱼、养猪、养鸡鸭等的家庭副业也很少。发展养鱼业的只有两三家村民,主要是利用下枧河进行箱装养鱼,规模较小。而每一户村民家中养鸡鸭的数量也不多,最多够自家解决自家节日的食用,除这,村里只有一户村民在发展小规模的养鸭业。为了耕地犁田的需要,村里还有好几户村民家里养着一两头牛的,但养猪的就很少见了,几乎是没有了。此外,该屯周围丰富的竹子资源也成为了该屯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由于该屯的竹子都是根据每一家的人头来分配的,也就说每一家都有着一定面积的竹地。而对于自家的竹子,想怎么处理都是可以的。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去砍下来用;当竹子长到一定程度而不需要用的时候,村民们就会将之砍下来卖出去,以留出空间让竹子继续生长。他们卖竹子一般有两种卖法:一是能用来搭架子的大竹子按根数卖,约 3.5 元/根;小竹篙按斤数卖,约14 元/100 斤。曾经有一段时间,旅游业也成为了该屯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村民们靠渡游客过河、带游客看水车、看旅游景点——荔枝洞、珍珠洞等的来增加了自家的经济收入。但是由于各项基础设施的不到位,旅游管理制度的缺陷等原因使得现在的旅游业陷入了低潮。但是该屯也趁此机会发展了四户农家乐,寄希望能早日将该屯的旅游业振兴起来,以带动大水车屯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2.3 大水车屯的水车 .......................................................20-21
3 水车的制作工艺 .......................................................21-43
    3.1 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21-28
        3.1.1 开工时间的选择 .......................................................21-22
        3.1.2 原材料的分配 .......................................................22-28
    3.2 水车的制作工艺 .......................................................28-38
        3.2.1 检修旧水车 .......................................................29-30
        3.2.2 疏通拦水坝 .......................................................30-31
        3.2.3 确定车箭长度 .......................................................31
        3.2.4 加工竹子 .......................................................31-33
        3.2.5 修建车轮 .......................................................33-38
    4.3 水资源的分配 .......................................................38-40
    4.4 传统水车维修工艺 .......................................................40
    4.5 与柳州三江水车工艺的 .......................................................40-43
5 大水车屯的水车文化 .......................................................43-53
    5.1 作为灌溉工具的水车 .......................................................43-44
    5.2 作为旅游设施的水车 .......................................................44-46
    5.3 作为传统技艺的水车 .......................................................46-48
    5.4 水车制作中蕴含的 .......................................................48-53


6 结论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实用性是水车存在的基石。笔者在调查中得知,在2009年之前,大水车屯使用的水车有6架,但是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减少和电力机械的冲击,到2011年,该屯仍在修造使用的水车只有3架了。近年来,虽然宜州市在极力打造该屯的水车泳,但因地处偏僻,旅游资源有限,至笔者调查时,旅游的发展还是很有限。水车在该屯主要还是用于灌溉,我们在对年轻人的调查中也发现,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门费力的技术了,他们更愿意使用靠柴油或电力带动的抽水机灌溉。再加上宜州市这几年大力发展蚕桑业,村民种桑养蚕的热情远高于种植水稻。若村民不再种植水稻,因灌溉水而修建的水车也必然会消失。而且,即使是发展旅游经济,如果没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没有以文化底蕴作为保证,这样的发展也不会是长远的,水车技艺在这样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在历史上很实用的技艺就是这样失传的。第四,传统技艺保护方式虽然,目前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如果不加一丝努力的话,只会加速其失传的速度。而笔者相信,只要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对传统技艺加以保护,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果,从而使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光彩。针对传统灌溉水车这样的传统技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生产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生产性保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院长王文章首先提出来的概念,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导论部分,他指出手工艺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而所谓生产性保护也就是指要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使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良性互动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宗旨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目前,对大水车屯里仍然在使用的传统水车来说,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是极其符合它现今的发展状况的,而也是该屯村民无意识中正在采取的方式。但是,更重要的,这一保护方式还应该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需要政府和大水车屯村民们一起作出努力,将目前还是无意识的行为转变成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保护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大水车屯的传统水车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同时,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度”的问题,也就是要避免过度开发,避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度商业化、产业化、旅游化,并要坚持生产性保护的原生态原则、就地保护原则、政府扶持原则、技能传承原则。对大水车屯的传统水车技艺来说,如何能掌握“开发度”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大水车屯村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传统水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放在经济利益的前面,这才能使水车工艺保持旺盛大水车屯位于宜州市祥贝乡南面,是其管辖下的一个自然屯,坐落在下枧河河畔的一块半月形坡地上。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