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幼儿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1.1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1 心理理论的界定
   “心理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普里麦克和伍德罗夫(Premack&Woodruff, 1978)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他们给心理理论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心理理论是个体推测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韦墨和柏纳(Wimmer&Pemer,1983)将心理理论的研究推广到人类,首次采用“意外转移”的实验范式考察儿童对错误信念(false belief)的理解,他们认为儿童和成人一样拥有心理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展出一套对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理解的常识法则,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的不同。随后,研究者们对心理理论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有关心理理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的丰富和延伸。阿斯廷顿(Astington,1988)等指出,心理理论是个体对他人心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理状态的理解,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推理和认知。哈拍等(Happe,1999)认为心理理论是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意图、信念、需要等)的认识,并对相应行为的解释三十多年来,研究者们至今没有得到完全统一的“心理理论”的概念描述。但总的说来,可将心理理论理解为:是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综合,个体借助这种知识结构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并用来控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之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所以将“心理理论”描述成一种非正式、非科学意义上的理论,是因为研究者将心理理论解读成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知识系统,就像科学理论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因而用“理论” 一词来描述。人们往往将心理理论称为一种框架性的理论,又称常识心理学或朴素心理学。


        1.1.2 心理理论经典研究范式
   在心理理论研究中,关于儿童错误信念的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发展研究比较丰富,也是因为目前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错误信念”任务以及各种变式实验范式下进行的。在儿童的错误信念任务中,比较经典的研究方式主要有:“意外地点(unexpected location ) ” 任务、“意外内容(unexpected content) ” 任务与“外表真实区分(appearance-reality distinction) ” 任务。意外地点任务(unexpected location task)意外地点任务也成意外转移任务,是一种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这一实验范式让儿童预测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儿童对物品的位置有错误的信念。具体故事情节为:男孩马克西(Maxi)将巧克力放在厨房的绿色柜子里,然后离开了。马克西的妈妈在马克西不在的时候把巧克力从绿色柜子里拿了出来,放到了蓝色柜子里。然后问儿童有关马克西的问题:(1)马克西认为巧克力在哪里? (2)马克西会到哪里找巧克力?目前为止,使用意外地点任务的大多数研究都发现,3岁儿童几乎不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他们难以根据他人的错误信念来推测物体所在。4岁左右儿童能够认识到,他人会按照自己的错误信念判断物体所在,即拥有了心理理论的能力。1.1.2.2 意外内容任务(unexpected content task)意外内容任务也称表征变化任务。这一实验范式是给儿童呈现一个他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糖果盒,问儿童糖果盒里装的是什么。


        1.1.3 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心理理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三十多年来,心理理论的研究硕果累累。纵观大量研究,研究者对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3-5岁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尤为突出,一般而言,4岁左右正常儿童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即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Targer-Husberg和Sullivan认为心理理论有两个成分:社会知觉成分和社会认知成分131。社会知觉成分出现较早,是区分人和客体的能力,是一种从他人的声音、表情、动作行为等判断其心理状态的能力。14个月婴儿能将人类的行为解释为与意图相关的意义单位,婴儿18个月的时候就能推断别人将要做什么,可以说这个年龄的儿童己经能理解别人的行为是有意图的,并可以根据他人的意图做出不同的选择。儿童在18个月到2岁的时候,出现了假装游戏,可以做出假装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假装行为做出回应等。社会认知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认知需要儿童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和推理,语言在此起到关键性的作用4岁之前的儿童虽对心理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仅仅是将信念之类的心理状态理解为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复制,还不能对此进行主观性的解释。一般认为,正常儿童在3-5岁开始能通过这一任务,3岁,4岁,5岁儿童在完成这一任务上存在质的差异,4岁后才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其主要标志是成功通过“错误信念”的任务isi。我国学者王异芳等研究结果表明,6-12岁儿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能洞察到的心理状态的嵌入量随之增加161。虽然研究者对学龄阶段心理理论的研究并不多,似乎可以理解,6-7岁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获得了解释性的心理理论,儿童逐渐理解了不同个体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2000年,Kuhn和Freeman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他们认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不管是年幼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在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和判断上都有出错的时候,因此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结果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且这种发展具有跨文化和地区的一致性。


        1.1.4 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假装游戏等;另一类是儿童自身其他心理因素发展的影响,如语言、智力、执行功能等。首先,儿童早期的社会经验影响其心理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家庭、社会提供的简单的社会交往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一个主要的社会环境,兄弟姐妹和父母的交流和日常接触可以预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儿童兄弟姐妹的数量和父母和他们的交往方式是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点就Perner、Jenkins和Astington等的早期研究得到了验证,兄弟姐妹数量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上的表现好于兄弟姐妹数量较少儿童。家庭规模大的家庭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激发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愿望进行思考。家庭环境因素中,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以及言语交流沟通方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中,儿童的受欢迎程度也影响他们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与他人积极交往的儿童,受欢迎的儿童的心理理论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因此同伴交往有助于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假装游戏的出现早于心理理论,且许多研究者认为假装游戏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前兆,假装游戏中表现出的技能和概念是心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 心理理论发展的 .........................................................15-16
        1.1.6 心理理论训练研究 .........................................................16-17
    1.2 执行功能的研究综述 .........................................................17-21
        1.2.1 执行功能的界定 .........................................................17-18
        1.2.2 执行功能的经典范式 .........................................................18-19
        1.2.3 执行功能的发展研究 .........................................................19-20
        1.2.4 执行功能发展的理论 .........................................................20-21
    1.3 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 .........................................................21-24
        1.3.1 心理理论和 .........................................................21-22
        1.3.2 心理理论和执行 .........................................................22-24
第2章 问题形成及研究设计 .........................................................24-28
    2.1 问题的提出 .........................................................24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25
        2.2.1 研究目的 .........................................................24-25
        2.2.2 研究意义 .........................................................25
    2.3 基本假设 .........................................................25-26
    2.4 数据统计方法 .........................................................26
    2.5 研究步骤 .........................................................26
    2.6 技术路线 .........................................................26-28
第3章 智力障碍儿童心理 .........................................................28-38
    3.1 实验对象 .........................................................28-29
        3.1.1 被试的基本情况 .........................................................28
        3.1.2 被试的分组 .........................................................28-29


   
第4章 总结


        本研究通过测量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情况、两者的关系研究,以及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训练,得到以下几个结论:总体上看,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9-12岁和13-15岁年龄段的心理理论成绩没有显著差异,13-15岁和16岁以上年龄段的心理理论存在显著差异,13-15岁是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的快速发展期。16岁左右是智力障碍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智力障碍儿童执行功能各任务的成绩都达到了机遇发展水平以上,均达到良好的发展水平。总的执行功能分数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缓慢上升趋势,但执行功能各任务和总分在各年龄段上没有显著差异。智力障碍儿童错误信念发展和执行功能年龄发展不一致,同一被试在同一年龄段上执行功能的成绩显著好于心理理论的能力。但智力障碍儿童两个认知能力在不断完善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支持了心理理论的领域特殊性观点。经验累积在心理理论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的信念训练程序的总体效果是显著的,控制组的心理理论任务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训练组心理理论任务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13-15岁年龄段的训练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证明了 13-15岁是心理理论发展的快速发展期以智力障碍儿童为实验被试。以往心理理论的研究中,智力障碍儿童通常作为参照组出现,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智力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或聋童国内外尚没有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执行功能、心理理论及其关系的研究。以往的文献研究,都是集中在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国内有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抑制性控制和心理理论的研究,但抑制性控制不等同于执行功能,只是执行功能的一个成分。并且已有的文献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性的结论,本研究的为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数据。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训练有效性,对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学生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其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限于实际情况,被试的特殊性,所以被试样本数量有限,本研究具体到年龄段、性别时,样本数量就显得有点少。为了得到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的普遍数据,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论证。本研究发现,外表真实任务的成绩显著好于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的成绩。可能原因是,外表真实任务所反应的心理理论能力是错误信念理解的基础性前提。智力障碍儿童的这种能力在9岁以前应该己经出现,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年龄研究要提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研究采用的执行功能任务大都属于冷执行功能任务,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的冷灸性功能成绩表现良好。需要进一步探讨智力障碍儿童热执行功能的表现,探讨热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