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中圣徒式人物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思想和圣徒形象溯源


   由于历史和文化渊源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思想,出现了宽恕博爱等基督教主题。而英格兰中世纪末期道德剧和圣徒崇拜盛行的事实,也对莎士比亚戏剧中圣徒精神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中世纪圣经和圣徒传中的圣徒形象的溯源,把握圣徒基本特征并提炼出圣徒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莎士比亚戏剧中通过一些道德高尚人物体现出来。


    一、 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的联系
  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其内容与教义对西方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也不例外,他的戏剧里到处可见《圣经》痕迹,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的复杂影响。①海伦·加德纳在《宗教与文学》中也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所揭示的神秘,都是从基督教的宗教感情和基督教的理解相联系的&rdq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uo;②基于莎士比亚所处的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在肯定人们所公认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时,更多关注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文主义精神背后所隐藏的基督教文化精神。历来莎学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莎士比亚受教育状况和时代背景,作品中援引的《圣经》典故和基督教主题以及《圣经》原型的大量出现这三个层面来体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联系。一是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和时代背景。莎士比亚婴儿时在圣三一教堂受洗,死后葬于斯特拉福教堂的祭坛下,一生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莎士比亚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在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期间,莎士比亚首先师从虔诚的天主教徒西蒙·杭特,其后受教于威尔斯人汤玛士·真金斯,真金斯后来被莎士比亚亲切地硕士论文发表格式刻画成《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老师修·伊凡斯。莎士比亚在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时,“他读的圣经可能是一五六零年通行的日内瓦版本,而非一五六八年官方的大主教圣经”。③莎士比亚的父亲和老师西蒙·亨特均被人提出是天主教教徒。“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莎士比亚大体上是个天主教徒。也有研究者从《暴风雨》中发现莎士比亚后来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新教式的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变化,但此观点许多人不愿意接受”。如今因为缺乏史料无法考证辨析莎士比亚究竟是信仰基督教新教还是信仰天主教,只能依据历史可能性推测莎士比亚是有深厚的基督教信仰的,毕竟“莎士比亚首先是生活在宗教改革背景下的英国民众的一员,必须遵守那个时代所有平民必须遵守的宗教规范,然后他才是戏剧家,而当时的戏剧家并不能凌驾于宗教之上。”①莎士比亚创作时期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此时欧洲正在经历轰轰烈烈的路德宗教改革运动,而资产阶级新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各国都希望能够摆脱宗教束缚并积极进行政教分离活动,国王们为加强中央集权与资产阶级形成联盟支持宗教革命运动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而罗马教皇频频颁谕反对宗教改革浪潮;而此时的英国则是政治动荡,宗教暴乱不断。苏格兰女王玛丽僭越统治时期曾一度恢复天主教会统治。当时的英国统治者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确立了一种中和新教和天主教的教派——英国国教。罗马教廷由此恼怒英国政权也拒不承认新政权,甚至鼓动法国和西班牙阴谋组织入侵英国。
      1558 年伊丽莎白女王即位,开始订立宗教礼仪,次年重振英国国教会。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文艺复兴打着恢复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争取思想和政治自由,于是文学作品中便出现了不少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斗士文学形象,传达出人们在时代转型期的人文价值观和伦理观念。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文主义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人文主义者同教会及宗教的关系是复杂的,与封建阶级和教会也是关系密切的。在文艺复兴对教会弊端的揭露和攻击下,基督教普世教义在底层民众中仍广泛传播;而且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作家们很注重写实创作,注重时代感和历史感,②在描述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创造出大量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象。二是莎士比亚戏剧援引《圣经》典故和基督教主题。莎士比亚经历了多种英译版《圣经》在英国的发行,如《科威兑勒译本》、《马太译本》、《日内瓦圣经》、《主教圣经》等英文译本的广泛流行,基督教文化在英国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及生活日常方面多有渗透,这些都为他继承基督教文化渊源提供必要的条件。16 世纪的英国正值英译《圣经》的高潮期,也是《圣经》由教会走向民间的大变革时期,1611 年《詹姆士王钦定本圣经》出版后传播甚广。莎士比亚剧作中不仅大量出现圣经词语和圣经人物, 而且在用词、句子结构以及行文风格上有时也刻意模仿《圣经》③。朱维之曾指出“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 14 次。”①“在莎士比亚 38 部戏剧中,有 30 多个章节中的圣经参引来自 1560 年的《日内瓦圣经》”②,如《第十二夜》第二幕第五场,托比对玛利亚说:“你愿意把你的脚搁在我的头颈上吗?”③这句话源自《约书亚记》10:24,与《日内瓦圣经》版本中“把你们的脚踏在这些王的脖颈上”最为接近。“研究还表明,在 1000 多例莎剧圣经参引中,至少有 120 例证来自《诗篇》,除《马太福音》之外,《诗篇》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参引最多的经卷”。④据《莎士比亚与圣经》一书的考证,几乎每部戏剧都可以找出与《圣经》相关联的典故和原始语句。“莎士比亚 38 部喜剧中直接引用和化用《圣经》语句达一千多处,‘上帝’一词在莎剧中出现多达七百次,出现的圣经人物有四十多个”。⑤莎剧虽然是是人文主义的世俗戏剧,但其中存在的大量基督教因素证明,莎士比亚对《圣经》是十分熟悉的,而且作品的主题也频繁出现“仁爱”“宽恕”“罪”“忏悔”等宗教主题,由此可见莎士比亚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其中的爱和宽恕主题都传达出作家的创作道德观。莎士比亚在悲剧和历史剧中常常用圣经典故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是让剧中人物自己用圣经典故揭示其性格缺陷以增加悲剧气氛。如《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装疯卖傻、瞒骗大臣波洛涅斯时,引用了“耶弗他的女儿”这一圣经典故,在《圣经·士师记》中,士师耶弗他在一次出征前祈祷说如果打胜仗必将第一个看到的东西献给神,谁知得胜归来时,出门迎接他的是他的独生女儿,耶弗他只好遵守誓约将女儿献为燔祭。莎士比亚利用这个典故让哈姆莱特称波洛涅斯的女儿为“耶弗他的女儿”,既表现出疯癫的假象,又预示了奥菲利亚最后的死亡命运。⑥三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经原形。英国学者柏格斯说:“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⑦20 世纪中期原型批评理论十分盛行,弗莱从神话研究中提出“原型”是文学作品中“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即文学作品包含的神话象征。他认为《圣经》是“一种特定的神话,一种从创世纪到启示录都独一无二的原型结构……是文学象征的渊源之一。”⑧
         有不少学者以圣经原型做参照对应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得出新的阐释和认识。一般原型批评学者从圣经人物、母题、结构模式、情节、意象原型五方面解读莎剧,其中的人物原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莎剧中的耶稣基督原型和大卫、摩西原型的研究上。如有研究者认为《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是以耶稣基督为原型的①,《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中的亨利五世是作者塑造出来的理想君主,是以摩西和大卫为原型塑造的②。在圣经意象原型方面,主要是关注蛇或魔鬼等原型意象上,蛇代表欺骗,诱惑和背叛,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被替换成了种种恶魔人物,如《奥瑟罗》中的伊阿古。在圣经母题原型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上帝、罪、崇拜、忏悔等圣经母题在莎剧中的显现,研究者们往往将其分解成不同侧面,并考察各个侧面在莎剧中的呈现来论证莎剧对某一原型母题的借用。在圣经结构模式原型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圣经》所遵循的 U 形叙事结构即“乐园一犯罪一惩罚—忏悔一得救”模式和耶稣基督的受难——复活模式”在莎剧中曾多次出现。③而情节原型方面,则有“善恶冲突情节模式”和“性格弱点导致悲剧”情节模式,有学者认为《暴风雨》的情节暗含了《创世纪》中神话和族长传说。但是莎士比亚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圣经原型的替换和代入,而是有选择性地选用圣经因素来丰富作品涵义,而且他在借用圣经原型时合理地置换、变形和创新。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很多耶稣式人物的牺牲,人们感受最深的恐惧和警醒,而不是对耶稣无私牺牲的感动。因为莎士比亚运用这些典故和原型并不是为了要宣扬上帝神威,而是在借用耶稣原型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人文主义精神,抨击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造成的社会罪恶和宣扬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 中世纪英格兰圣徒崇拜和圣徒剧..............................................................17-20
        (一) 中世纪英格兰圣徒崇拜的 ..............................................................17-19
        (二) 中世纪神秘剧 ..............................................................19-20
    三、 基督教圣徒形象溯源以及..............................................................20-26
        (一) 《圣经》中的圣徒形象 ..............................................................21-23
        (二) 中世纪圣徒传中的..............................................................23-26
第二章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圣徒式 ..............................................................26-40
    一、 圣徒式人物的界定和..............................................................26-27
    二、 宣扬“宽恕”和“仁爱”的..............................................................27-30
    三、 道德困惑中牺牲自我..............................................................30-34
        (一) 圣徒式女性的圣母式 ..............................................................30-31
        (二) 男性权力话语下女性 ..............................................................31-34
    四、 市民与圣徒的和解性 ..............................................................34-40
        (一) “善恶一体”的神圣人物 ..............................................................34-36
        (二) 内外秩序失衡下的和解 ..............................................................36-40
第三章 莎剧中圣徒式人物的 ..............................................................40-50
    一、 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 ..............................................................40-42
    二、 圣徒式人物的美学意义 ..............................................................42-45
    三、 莎剧中圣徒式人物的..............................................................45-50
        (一) 人文主义价值观兴起的 ..............................................................45-47
        (二) 宗教改革对社会伦理道德..............................................................47-50


结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再阐释余地。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莎士比亚,在对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渡时期的英国社会,作了形象描绘和痛切批判的同时,对人性的洞察与关注也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莎士比亚创造了一系列极具个性的圣徒式人物形象,他们不是时代精神的简单图腾,而是源于生活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在市民-圣徒和解型人物形象中,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同时寄托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这些人物是作家对现实罪恶和人性欲望膨胀失望之后,在作品中试图融合宗教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和自然理性以达到一种现实和人性的和谐境界的思考和探索。从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发展脉络来看,似乎是作家发现人性恶后,越是了解人性就越是让悲剧人物走上“自我选择”或“以恶制恶”的道路,甚至最后在悲剧中涌现出“即使是恶不能被恶制止”的悲观情绪,但是我们通过作品中的圣徒式人物存在发展状态来看,善是永远存在的,只是通过妥协和制衡的变形方式融入了时代变换的人性舞台,基督教“爱己如人”的道德精神依然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以后的时代延续和传承,始终显示出作家对社会、对人类的人文关怀,这既是真美善存在的方式,也是社会前进的方式。随着工业文明兴起,人类文明步伐加快,而文明化进程也被大大压缩,随着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异化也越来越严重,物欲横流和价值观扭曲的现实,已经使人无法忽略所暴露出来的残酷冷漠自私本性。但是莎士比亚始终在思考人的理想社会生存形式,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书写灵魂在极端怀疑和痛苦中所迸发的悲鸣,更是在了解了现实的残酷之后始终不放弃寻找灵魂栖居的理想居所愿望。正如威廉·巴特勒·叶芝说:“中世纪虔诚慈善的理想已不存在,现代实用主义的思想已经笼罩着穹苍;可爱的英格兰已不存在,然而诗人并不完全失望,因为他们还能平静地、同情地看世界变化的过程,虽然人们有这种种所作所为。这就是悲剧性讽刺的实质。”①莎士比亚在注意到人生短促无常、宇宙瞬息变化后,始终抓住人性并加以深刻化和典型化,这就使他的伟大悲剧和其他优秀作品深深打动读者和观众,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和鼓励。作家在意识到人文主义的危机后就启迪人们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外界,并试图构建爱与宽恕的理想人伦秩序,给读者以莫大的鼓舞和欢欣。从文艺复兴之后到近现代,西方作家们也纷纷效仿莎士比亚开始关照整个人类生存困境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不过最终基本都会回归到人性和宗教道德上,不论是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还是托尔斯泰的《复活》,我们都可以看出基督教道德价值观的延续和影响。莎士比亚在塑造圣徒式人物的时候,既带有宗教人文主义道德倾向,但却并非简单的宗教说教。作者深谙时代道德风气及历史文化观念,充分利用戏剧传统,汲取中世纪道德剧中已有的塑造理想道德人物的手法,同时他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积极用文学形式反映人生和时代进程,既继承和借鉴传统戏剧已有手法和成果,又大胆创新,充分展现个人才智。他身上既留有传统神学观念,又有人文主义思想,在塑造圣徒式人物时就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既想有理性的规范,让宗教道德指引人们现实生活;又主张自由、颂扬人性善,并最终探寻到灵魂理想的生存方式。莎剧中独特生动的圣徒式人物形象,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的“仁慈、宽恕、博爱”等道德观念,并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而在文学作品中传承和延续,这些人物形象阐释是作家在人性善恶一体和内外秩序失衡下,对人的价值取向所进行人文主义关照和探索,也对我们挖掘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道德思想以及永恒的人性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