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实践的不足和创新探析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原型实践的瓶颈(理论探索)


     如今,运用原型批评进行文本分析已有固定的程式。首先,对理论做一番描述,其次,简介被分析的文本和重要的人物形象,再次,在神话或传说故事中找出一个相对应的原型进行比较分析。除少数优秀之作外,这些分析大都停留在表面,对文化的比较批判的力度不够。更有甚者,不顾学术背景的差异,文本分析牵强附会,结果是程式化的类比或喻比,湮没了原型的深邃性的鲜活性。对此,严谨的学者一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方面竭力的避免,一方面有所警惕的持质疑的态度。以《尘埃落定》的原型解读为例。如《〈尘埃落定〉中的民间原型解读》一文,作者将土司制度的灭亡还原为洪水神话的原型,表面上看两者都有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意味。文中,作者将土司制度的兴衰比附为从死亡、旧秩序到新生、新秩序的过程,在模态上,这和洪水毁灭一切重建新世界是同构的;但应当注意的是,两者的性质确实完全不同。圣经的洪水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犯下的罪:“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的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可见洪水是导源于神的悔,而且神的目的是摧毁一切他所创造之物,而不仅仅是人类。1不仅如此,人类还是这场灾难的唯一罪恶之源。而土司制度的毁灭首先并不是完全可以归咎于人所犯的罪恶,硕士论文提纲格式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的原因。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洪水原型被分解置换成了新式武器,汉人军事顾问,罂粟,市场,娼妓,汉人兵痞”,他们代表了一个新的文明的雏形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最后,红色汉人的进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表面上看,这确实符合洪水神话原型的寓意特征。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指出的,即所谓“新式武器”的进入,并不是藏人自己犯下的罪恶所致,而是种种外力强加的结果。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土司制度瓦解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现代文明入侵的结果,如果没有外来者的“病菌”,一个自足自洽的土司制度不会凭空消失。
       或许,小说描述的罪恶比比皆是,但人类的罪恶并不遵循进化论即可厘定,尤其是进化论被证明漏洞百出之后,人们就不能再坚定地说,我们现在的人要比古人更文明。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暗含在里面,若凡是被摧毁的文明都是神的洪水的隐喻,那么我们在面对殖民时代几乎被灭绝的印第安原住民的问题时,就会陷入非常危险的伦理困境。我们无法回应这样的问题:是侵略者的枪炮充当了神的大手或者说是面上有彩绘、头上插翎毛的印第安人终日做着令神不满的事所以说程式化的类比或喻比,以及仅凭“结果效力”的相仿便认定所谓的原型的作用,一者牵强,二者意义不大。《尘埃落定》案例姑且算是“误用”,《〈雷雨〉的原型解读》一文提到的“乱伦”原型则可称为“滥用”。文中提到了三对乱伦关系:母子乱伦、兄妹乱伦、跨越等级制的乱伦。作者用古希腊神话中塞墨勒的故事来解释。塞墨勒是宙斯的外孙女和情人,她被天后赫拉所嫉妒陷害,最后为宙斯真身所携带的雷电击中丧命。显然,塞墨勒与天父的乱伦和雷雨中的三对乱伦是相对应的,但实际上不是一一对应这么简单。首先,按血缘关系,三对乱伦关系中只有一对算严格意义上的乱伦即周萍和四凤。另外两对略显牵强,周萍和繁漪的继母子之间的恋情,可以是法律上的乱伦关系,但是两者并无血缘关系,若以此比附塞墨勒的故事是不合适的。周朴园和侍萍在作者认为是跨越等级制的乱伦,这和外孙女与爷爷的乱伦类型也相去甚远。按封建等级制的礼教观念,人的尊卑不能逾越,但事实上,婢女凭借老爷的宠爱得到尊贵的地位在古代文化体制中非鲜见,历史上很多皇子的母亲都是出身寒微的宫女。
作者在这里漠视了大的文化背景,径直说跨越等级即是“乱伦”,不仅陷入泛化概念的泥潭,而且有滥用的嫌疑。即使周萍和四凤这对兄妹乱伦可以勉强成立,但将两种乱伦加以比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在小说中,周萍和四凤是在不知道彼此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产生的乱伦,而希腊神话中的天父是明知道自己的情人和自己的血亲关系;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乱伦”更多的是因为不知其情,很少像希腊神话中明知其情而故犯。用希腊神话中“淫乱”的宙斯阐释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就显得牵强附会。或许用俄狄浦斯更为准确,但在雷雨的故事中,乱伦并不是主题而只是悲剧的结果,作者的意图是反抗封建的礼教给人的压迫,揭露封建家长制导致人性的畸变:周朴园是家长制的执行中心,最后却发现自己竟然也是极权下的牺牲品;繁漪则在极端的婚外情中精神失常,周萍陷入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四凤则是悲剧的中心,她用尽纯情去爱了一个根本不能爱的人,以致精神崩溃,最后在雷雨夜惨死。《雷雨》中的乱伦只是充当了故事讲述的工具,并不适合以“乱伦悲剧”来定义这个故事。1现今很多原型批评方法的运用都是在这样简单的比附下完成的。只有少数优秀之作,成功地消除了文化差异的隔膜,通过深发性的比较,完成了原型的接合。但这样的分析仅限于一个人物,一鳞半爪的贴合,若缀语成文则多显拼凑痕迹。就这篇关于《雷雨》原型分析的论文而言,亮点是繁漪和美狄亚的比较,其他的论点相比之下显得有些冗余。诸如对杜十娘的原型分析,作者考察了从诗经《氓》到杜甫的《佳人》两千年来蔚为壮观的弃妇诗、怨女诗,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原型;然而由于中止和欠缺进一步理论分析的这一环,关于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原型特征就显得缺少阐释性张力。文本批评实践中,原型的比附,甚至“误用”或“滥用”,自然带来诟病和遭受质疑。那么原型批评如何突破其理论瓶颈,更为充分地实现原型应有的理论抱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回到原型的经典去,回顾原型最原初的理论目的,对于解决现在的瓶颈难题无疑是有帮助的。


    第一节 原型实践的瓶颈.............................................12-14
    第二节 经典回溯 .............................................14-17
    第三节 避免文学人类学的误区 .............................................17-21
    第四节 文化原型的“活态”开掘 .............................................21-39
        一 蜂巢界的原型.............................................23-34
        二“个人曼陀罗” .............................................34-39
第二章 原型实践的审判式批评 .............................................39-49
    第一节 民族身份认同危机与.............................................40-45
    第二节 :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性 .............................................45-49


结语


   诚然,从自反性的角度对原型实践的局限与创新问题作理论性的思考与探询,自然厘清出原型实践所面临着的局限或困境,一是在具体的文本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滥用”、“误用”现象,使得原型实践出现了运用危机;二是在理论发展中,原型理论在荣格和弗莱之后出现停滞,此后出现的文学人类学对原型理论也有很大冲击,尤其是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带有的文化研究的宏阔视野、价值评判的眼光,直接威胁着原型理论的存在价值。由此,我们试图从“神话诗学”1意义上,遵循原型批评的逻辑路径,举案探究批评话语掩盖下的文学事实及其带来的启示:一是基于文化原型的“活态”开掘,以文本个案为例,探询“活态文本”所引发的与原型实践局限及创新相关联的案例审判的可能性;二是分析原型实践实现审判式批评应选择的个案批评途径,并指出原型批评价值评判本身具有相应的理论危险,对文化原型的坚持可能会导致民族主义思潮的回返,对神灵或超凡个体能力的崇拜容易导致宗教狂热,所以运用原型进行审判式批评时,考虑文化背景的同时,应尤其注意评判的影响效力。总之,我们一方面极力区别文学人类学和原型理论的差异,一方面专注于观察至今没有消散的“原型批评思潮”及其话语动向。我们旨在探寻原型实践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因而所选择的学术目标与进路是经由讨论与分析进而探询原型实践局限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我们认为,弗莱将原型批评定位为学术式批评,从学术制式最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审判式批评的两个向度是从经典理论中抽绎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系统范畴的全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仍是有限的。审判式批评要作为一个普遍使用的方法论,还有待于眼界和思路的开放与拓宽。由此,我们坦陈了自己的意见,对审判式批评的未来提出两点构想:
       其一,弗莱的总体文学观念,使对文化系统的考察得以实现,具体到国内的原型批评实践,56 个民族的文化系统都可以作为考察的对象,但是“56”是个有限的数字,所以文化系统的观测对象应该超越民族的界限,走向更广阔的“族群”,寻找新的“认同政治”。其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原型曼陀罗的发掘,使个体体验深度心理成为可能,尤其在考察个人心灵成长、行为模式的形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到文学研究层面,心理原型模式最适用于个人传记类的作品,但是用来分析描写英雄史诗和家族盛衰题材的作品,也可以考虑。总之,原型批评如今与文学人类学牵扯不清,审判式批评的提出是为了完善原型批评方法,也是为如何使原型批评走出文学人类学的迷雾做一点学术的思考。上否认了原型批评的价值判断功能,以及肯定了审判式批评的未来。也就是说,原型实践的创新之路在弗莱的否定之下,其学术路径与程式的选择,保障了学术质构形式、状态得以重新的呈现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原型的审判式批评预示着创新的希望。至此,须强调的是,在原型实践的个案分析中,审判式批评的难点依然是原型理论和文学人类学的区别。实际上本文所指的审判式批评是原型方法和人类学方法的结合,其研究范畴和文学人类学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原型有其固有的哲学基础和思维基础(原型思维),在原型分析中更加注重对文化意象的开掘,对人类学的田野材料只是有选择地使用,而文学人类学则偏重于从田野中获得文学研究的材料,两者各有侧重。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