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花文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1 前言


  鲜艳绚丽的花卉是大自然中最为丰富、最为天然美的表达,它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万紫千红的色彩、沁人心脾的芳香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凸显了植物世界最美的本质特征,傲然于生命世界。千年前的先民在与花卉日复一日、年复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一年打交道、获取生存给养的过程中,慢慢地从花卉生死荣枯的生命现象中获得关于"美"的感悟和体会,并将花卉与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赋予花卉人格化的内涵。由此,花卉进入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视野,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成为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穿越绵亘的时空,它不动声色地注视人类倏突的生命历程。花文化的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和民族变迁史息息相关,其内容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沉淀下,花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渗透于中国人的生命之中。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由狩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就与花卉结缘并逐渐领略花木之美了。人类最初认识到花卉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在驯化、栽植、应用花卉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们对花卉神秘感消失并与花结下不解的情缘,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构成了世界文化中独具东方色彩的人文景观。历经5000年的发展,中国的花文化从滥觞到灿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有系统有组织的开展花文化研究以来,专著及文献资料大量出现,花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2004年以来以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纵观这些文献,大多都集中在传统名花上,对传统名花的文化内涵、意向等都挖掘比较充分,却鲜有学者对我国青铜器上花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进行深入系统探索。因此,本硕士论文发表格式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以文化的发展为线索,追溯花卉文化这一文化分枝的形成轨迹,进而重点对青铜器时代我国花文化如何在青铜器物上表现的,如何产生极其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


    1.1 花文化的概念


        1.1.1 文化
   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文化这个词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由"文"、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化"二字组合而成,含有"人文化成"、"文治教化"之意。据目前所知,关于"文化"最原始的记录见于《易经》"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陈辉,2010),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为以下两方面:一是统治阶级以观察天文的方式,来了解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二是他们采取把握的人伦秩序的方式,使天下人明确礼仪、等级关系。不难看出,这时"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句话中,"文化"二字开始作为一个词使用,此处的"文化"与"武功"想对应,重点强调要"以教育感化"的方式治理国家。尽管各家关于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却不曾偏离"以文教化"这个根本核心。在汉语体系中,不管时空如何流转,"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如何丰富,它的核心依然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注重对人性、品格的教养及陶冶。而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从字源上看,Culture含义要宽泛得多,有耕种、居住、联系、敬神等多种含义,从物质生产领域延伸到精神创造领域。但其基本含义为通过人文的努力摆脱自然状态。西方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经由泰勒提出,在其力作《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这样定义文化的:"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程裕祯,2003)。依据泰勒这个定义,可以将文化归纳为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和人自身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现象的总和。


        1.1.2 花卉与花文化
   "花"一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甲骨文有""字,像一株开满繁花的植物,这个字与后来的"華"字有着"直系亲缘"的关系(徐中舒,1990)。而"花卉"是由"花"和"卉"两个意思独立的词组合构成,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根据舒迎澜的解释:"广义的花卉指的是有观赏价值的一切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狭义的花卉,则仅指花朵可供观赏的植物"(舒迎澜,1993)。本文所研究的"花卉"即为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在我国,花文化研究伴着"文化热"的兴起而不断深入。1992年周武忠在其著作《中国花卉文化》中最早提出了花文化的定义:"花文化是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文化体系"(周武忠,1992)。此后,花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掀起一阵热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关于花文化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相继出版。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的是张启翔,他对花文化的定义是目前应用最广,认同度最大的。他认为:"中国花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花卉为对象或主题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对花卉自然美欣赏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将花卉进行人格化的描述,并以花卉为主题展幵诸多跨越时空的联想,借以抒发自身的政治观点及道德价值观(张启翔,1999)。本文的研究即延用这个定义,以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青铜器铭刻的植物花纹、青铜器物造型及相关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透析夏商周时代我国花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精神内涵如何体现在青铜器物上的。


    1.2 研究成果
   本文所谈的青铜器时代花文化是属于我国花文化的一部分,故在对其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我国花文化及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介绍。


        1.2.1 花文化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花文化的研究工作陆续展开。《中国花卉文化》是国内最早关注到中国的"花卉"在中国文化的濡染下所形成的内涵深厚的独特文化的重要专著,也是一部将"花"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具有宏观视野的重要论著。书中提出并探讨了中国的"花"之人格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在我国花文化的研究历史上具有开拓意义。随着中国花协的成立,我国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花文化研究。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花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在我国的农林院校及师范院校中,关于花文化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日渐增多;众多学者在花文化这个总的主题下,进行各有侧重的研究,在不同领域内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关于花文化的起源、演进、类型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专著、专论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花文化的实质:周武忠认为:"以人为中心"是中国花卉文化的实质(周武忠,1999)。张启翔认为,"花的人格化是中国花文化的核心。花格与人格二者互相渗透,花的品格依附于人的品格,同时人格则又寄托在花格之中。"(张启翔,2001, 2007)。花文化的特点:王瑛珞对我国花文化形成的历史沿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之后认为,我国花文化是"文人文化"的独特体现,具有①与整体文化相融发展;②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③饱含高度的道德内涵等三大特点(王英珞,1994)。周武忠对我国花文化的发展简史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论述了我国花文化的不同形态。他认为"花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花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闲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观(周武忠,1999)。花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周武忠认为,中国文化首次繁荣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花文化的发轫期(周武忠,1999)。在这方面,张启翔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成果更加深刻、全面。他认为:在花卉审美形成的过程中,"形式快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花卉对人类生理上的愉悦感,是人类对花卉审美意识产生的直接原动力;此外,花卉审美过程中将审美客体与自身相联系的模仿、遵从及移情作用,对花卉审美情感的及表征意义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花卉的实用性,是花卉审美与花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张启翔,2001)。在此基础上,他从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及中国数千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出发,从花卉品种的多样性等方面对花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深入分析,继续探寻中国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他认为"花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花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本身与形成文化的自然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花文化的符号正是中国人在对花卉各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花卉的各种自然属性与人的品格、人的情操来进行类比,逐步形成花卉[3然属性与人性的种种关联,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张启翔,2007)。这项成果,是现阶段国内关于花卉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的结论。郑维伟2008年发表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花文化发展研究——从萌芽到发展》,以大量的考古实物和历史遗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花文化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进行了研究,认为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分别是中国古代花文化发展的萌芽、初始、渐盛和繁荣时期。考古学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拓了花卉文化研究的领域(郑维伟,2008)。花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内涵:周武忠在其著作《中国花文化》及《中国花文化辞典》中,从中国名画、花卉与中国文学、花卉与宗教、花卉与中国园林等方面对花文化进行了阐述,这在花卉文化的研究历史上是一个创举。但因这两本书涉及的范围太广,故而大多的论述都是泛泛而言(周武忠,1999;周武忠,2000)。
    张鸿翎则以花文化发端的人文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植物自然属性为研究对象,认为花具有人格化的意义,是寄托理想、追求及高尚品德的载体,而花文化所能表现的这些人的主观感受皆来自于花卉的自然属性,包括艳丽的色彩、芬芳的气味以及美丽的姿态(张鸿翎,2004)。以上是关于花文化的宏观方面的研究,更多的学者则是侧重于从花文化的某个角度或者某一种具体的花卉切入,如-王其超、张行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荷花研究,在其专著和论文中对荷花叶多有论述:《中国古代装饰领域的荷花》论述了中国唐代以前的荷花装饰艺术(张薇,王其超,2001);《中国荷花品种图志》论述了荷花的栽培历史和文化(王其超,张行言,2005);《舒红集2004-2006荷花科技》则收录了相关荷文化研究的论文,探析了荷花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及荷花的美学价值。俞香顺在其著作《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一书中,从荷花原型主题论述了荷花在《诗经》、《楚辞》佛教、道教中的原型意义以及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勾勒出荷花审美认识在汉魏六朝、唐宋时代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荷花审美认识的不断趋于全面、深刻的过程;最后从园林、园艺、绘画、饮食、民俗、建筑等方面论述了荷花的艺术实用价值。这也是国内首部对荷花意象进行专题人文研究的学术专著(俞香顺,2005)。陈俊愉一生致力于梅花研究,在专著《梅花漫谈》中首次论述了梅文化的诸多方面,为梅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程杰从1998年开始致力于梅花意象的研究,对宋代梅花象征生成的原因、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咏梅的程式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梅花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其专著《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系统性最为突出者。梳理梅花欣赏文化及其思想认识的发展、演进历史过程-一上古时期的果实实用时期、晋南北朝的花色审美期、宋元以来的文化象征时期,并就园林园艺、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论述这些领域梅文化的具体形式,多方面结合,有机地展示我国几千年来梅花观赏文化史的丰富内容。秦慧兰,黄意明的专著《菊文化》,是我国关于菊文化最早最为系统的研究。书中对中国菊花演义简史、菊花审美意识形成溯源、菊花品种分类、菊花评比标准和欣赏方式、菊花展、菊花民俗以及菊花与人文精神、文学艺术、菊花文化的中外交流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在菊花文化材料收集的广泛和研究的深度上都堪称菊花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作(秦慧兰,黄意明)。毛静的硕士论文《中国传统菊花文化研究》对菊花文化理论模型的构建颇有新意。通过对文献资料广泛收集,结合花卉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历史为线,对前人研究菊花文化的成果做以总结分析;同时,系统地论述我国菊花文化的模式特点,并探讨了菊花文化的应用;从总体上看,对菊花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毛静,2005)。、另外,王子凡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古代-菊花谱录的园艺学研究》,在对中国古代菊谱的全面收录的基础上,以历史为序,对-菊花谱录中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数学统计分析;并从园艺学的角度出发,其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证;此外,他还根据文献的记载,对中国菊花的品种演化、品种命名及品种分类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分析(王子凡,2010)。杨晓东201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华东和华北地区的明清民居和文人园林中植物种植、品题与建筑雕刻为研究对象,对园林及建筑中花文化表现形式、内涵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杨晓东,2011)。范庆磊则按照一般文化体系研究的分类,分别从物态、行为、精神和园林应用四个方面对芍药花文化的进行了系统完善的论述;此外,运用大量的笔墨,着重从植物形态和文化差异两方面,对芍药与牡丹所蕴育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简要介绍了西方芍药文化的情况,将中西方之间两种花卉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范庆磊,2011)。梁红岩以中国广阔的文化为基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为研究对象,对桃花题材和意象的文学和文化发生、发展及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桃花的形象特色与文学和文化意义的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梁红渠,2005)。石志鸟以中国文学 .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杨柳为研究对象,总体探讨了咏柳文学繁盛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杨柳的物色特征及审美作用;认为生态环境的衰退,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转移以及杨柳自身的品种结构变化与杨柳文学的繁盛密切相关;杨柳的自然物色之美杨柳意象情感意蕴和人格象征的基础(石志鸟,2007)。


        1.2.2 青铜器的研究 ................................................................14-15
        1.2.3 存在问题 ................................................................15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6
        1.3.1 研究内容 ................................................................15-16
        1.3.2 研究意义 ................................................................16
    1.4 研究方法 ................................................................16-19
2 青铜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花文化的发展 ................................................................19-29
    2.1 青铜器与青铜文化 ................................................................19-21
        2.1.1 青铜器起源与青铜器时代 ................................................................19-20
        2.1.2 青铜器时代 ................................................................20-21
    2.2 先秦时期花文化的发展简述 ................................................................21-29
        2.2.1 旧石器时代 ................................................................22
        2.2.2 新石器时代 ................................................................22-24
        2.2.3 夏商周时期 ................................................................24-26
        2.2.4 战国以后 ................................................................26-29
3 青铜器上花文化的表现形式 ................................................................29-51
    3.1 青铜器纹饰的发展 ................................................................29-32
        3.1.1 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历程 ................................................................29-30
        3.1.2 青铜器植物纹饰发展 ................................................................30-32
    3.2 青铜器植物花纹与花文化 ................................................................32-44
        3.2.1 四瓣花纹 ................................................................32-34
        3.2.2 莲瓣花纹 ................................................................34-41


       4 结语


  在人类历史上,花卉是最为普遍,也是最悠久的审美对象。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她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的花文化跟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不但与中国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还具有独特的崇高意义。近现代考古学的成果告诉我们,花与中华民族有着极深、极神圣的渊源。先民关于花卉的图腾崇拜,是源远流长花文化的起源。透过那些充满斑斑锈迹的青铜器,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古朴、雄浑的精神风韵,为我们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结合考古学的方法,从青铜器出发来研究我国的花文化,更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透析我国花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青铜器上的花文化现象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青铜器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人类在获取到足够的食物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自身的生存及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奴隶主阶级为了达到威吓、统治的目的,创造出了青铜器。这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器物综合体现着先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变换,也是他们追求美好事物、审美意识不断升华的物证。作为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青铜器是青铜器时代社会艺术的重要遗存,它集功能、科技与艺术为一体,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位置及意义,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其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形式高度统一的和谐关系,亦是人类追求自由及美的反映,他体现了器物实用性、观赏性以及社会功能性的完美融合。尽管在浩如烟波的青铜器中,与花卉形象有关的器物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这些花卉纹饰及植物立体造型以其所特有的天真、质朴以及自然美的形象,将文明初期人类的审美观念形象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虽然步履缓慢,但在青铜器上的花卉紋饰及立体造型上,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青铜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花文化的萌芽。综合上文分析,青铜器上的植物花纹图案主要包括四瓣纹、蕉叶纹、莲瓣纹、梅花纹等。整个青铜器时代都有出现的蕉叶纹以及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的四瓣纹,其表现形式还比较抽象,只是对花卉平面形象的简单模拟。这一时期,受"尊神重天"思想的影响和巫术之风盛行,青铜器上的图案大都在带有神秘的色彩,宣扬的是一种狞厉、肃穆之美。先民充分发挥想象力,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进行造型,也为原始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得以抒发的载体,培育了原始的审美情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提高,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花文化内容开始走向多样化,不仅仅拘泥于平面的刻画,出现了许多模拟植物造型的器物。尤其西周以后,莲花紋的大量运用,充分体现出春秋初年由商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的表现。总的来说,在青铜器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所体现出来的花文化内容并不是特别丰富,多是对花卉形象的简单模拟,且受整个社会宗教的影响,青铜器上的植物花纹亦多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纹相结合出现,形象地表达先民深沉的原始宗教情感。由此,青铜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关于权力和地位的野心,还承载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群体超越现实、假借自然神力实现理想的美好愿望。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中国青铜器逐渐走向衰败,儒家的"君子比德"审美观及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兴起,花卉纹逐渐从青铜器兽面紋一统天下的落寂中走出,初步具有了人格化的内涵。在青铜器处于"国之重器"的时代,花文化还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是对早期生殖崇拜现象的延续。尤其生动美观、绘形绘色的莲瓣造型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和美好自然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青铜器上植物花卉图案及植物造型的一再利用,也显示出人们对于他们特殊的情感。经过春秋时期的思想大解放,人们的视野开始放宽,加之孔子、屈原等一批文豪的影响,至迟在战国晚期,花卉开始具有了人格化的意义。通过对青铜器上所体现的花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和辉煌的成就有粗略的了解。而厚重的青铜文化同时也给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花文化博大精深,然受笔者知识所限,在此的探索仅仅是浅尝辄止,所得结论亦有待商榷。因而,关于青铜器上的历史记忆和花文化的积淀反映还是一个很深远的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关注的话题。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