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硕士论文参考资料:从文化再生产角度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
1.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代写硕士论文文化功能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之所以选择楚雄师范学院作为研究个案是因为楚雄师范学院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一所本科师范院校。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高等学府,其肩负的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肩负主导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线。楚雄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彝族文化作为本地区文化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应当但当起传承和更新地区文化的责任。而且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高校是社会环境的典型代表。因此探讨彝族文化在高校中的再生产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更新都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在己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教育学和民族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丰富民族教育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和理论视角,还可以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的突破点在于: (l)本课题首次对民族地区院校民族文化再生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更有说服力,也更具现实针对性,同时完善民族文化传承和更新的理论研究。 (2)采用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田野考查,突破了以往注重文献分析的方法。
3.文化再生产研究
3.1.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
文化再生产是20世纪70年代布尔迪厄的主要社会学理论贡献,从那时开始,学者们开始了文化再生产的研究。除了布尔迪厄自己的著作之外,在国外,一批优秀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Rona儿.Breiger研究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工具和方法 ;MichaelGrenfell DavidJame:对布尔迪厄与教育做了专题研究 ;JameSCollin对布尔迪厄与新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WouterdeNooy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结构的一致性和社会网络进行研究;LiliChouliara探讨了布尔迪厄的语言与权力。①
在国内,较为系统介绍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的著作有《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1997)、《布尔厄的社会理论》(高宣扬2004)、《文化与符号权力一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张意2005)。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角度介绍布尔迪厄的著作有:《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高宣扬2005)、《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1999);从文化资本理论介绍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
第二章彝族文化及楚雄师范学院概况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裹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崇虎、尚黑、敬火、贵左,自称为“罗罗”,被誉为火的儿女、虎的后代。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六个方言区,几千年以前就拥有被称为“题书”“婴字”的文字,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典籍。①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聂苏”、“纳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楚雄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汉、彝、回、白、苗等多族儿女居住在此,少数民族人口n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6%,其中彝族人口9.4万人,占总人口的19.2%和少数民族人口的85.13%。楚雄一直是彝族人民生息繁衍之地,优美的彝族歌舞、绚丽的彝族服饰、独特的民俗饮食和浓郁的彝族风情,使她成为一个彝族文化浓郁的城市,楚雄市政府因此决定把楚雄打造成为“彝族文化名都”。
一、彝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
1.服饰
楚雄彝族服饰种类之多,如其支系称谓繁多一样,为其他地区所少见。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可区别的服饰多达数十种。彝族服饰主要分为黑色、红色、蓝色和黄色四种主色调,跟他们的居住环境、自然现象等等有关。男子服饰区别不大,一般为头上裹以长达丈余的黑布或青布包头,右前方扎一个拇指粗的长锥形的“英雄譬”,右耳缀有红线串起的红、黄耳珠;上身穿黑色或白色的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摺的宽脚长裤,并坡上一件羊毛坡毡,称为“查尔瓦”。.............................
...............................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问题提出.......................................................1
二、研究意义和特点....................................................2
三、文献综述...............................................................3
(一)文化再生产研究.................................................3
(二)我国的彝族文化研究..........................................4
〔三)核心概念界定.....................................................7
(四)研究方法;...........................................................7
(五)研究思路.............................................................8
第二章彝族文化及楚雄师范学院概况..............................9
一、彝族的物质文化.............................................................9
三、彝族的非物质文化........................................................11
三、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14
四、楚雄师范学院的概况.....................................................15
第三章楚雄师范学院彝族文化传承的问卷调查......................17
一、关于楚雄师范学院在彝族文化
传承中的作用研究问卷的样本情况.................................17
二、关于楚雄师范学院彝族
文化传承研究问卷的具体情况........................................18
(一)彝族文化课程......................................................18
(二)彝族文化科研研...................................................22
(三)校园彝族文化..............................................................26
第四章解析楚雄师范学院在彝族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及作用......28
一、楚雄师范学院在彝族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28
(一)学院缺乏对学生进行彝族文化教育...............................28
(二)主流文化在学院占主导地位..........................................28
(三)社会生存压力导致民族文化竞争力较弱...................................30
(四)部分民族文化知识要转化成规范的学校课程需要时间..............30
二、楚雄师范学院在彝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1
(一)彝族文化科研对彝族文化传承作用较大....................................31
(二)校园文化对彝族文化传承作用次之...........................................32
(三)彝族文化内容的课程对彝族文化传承作用较小..............................32
(四)楚雄师范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对彝族文化进入校园状态...............33
第五章反思: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再生产................................35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35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35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再生功能.........................................................35
二、主要研究结论.............................................................................36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并不缺位.....................36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实现民族文化再生产............................37
三、研究不足....................................................................................41
四、以后研究方向.............................................................................42
主要参考文献....................................................................................50
结论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井不缺位
经过笔者进行一系列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并不是严重缺位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少数民族文化在高校正如雨后春笋般呼之欲出,只要提供合适的土壤,少数民族文化就可以在高校茁壮成长、绿树常青。楚雄师范学院虽然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欠佳,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和老师在做着努力,在大一统的环境中保留着一丝彝族文化气息。云南的其他地区高校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玉溪师范学院的“媚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玉溪师范学院2005年成立了“泥公河次区域民族民俗文化传习馆”。现在传习馆的发展己经比较成熟,所有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中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目前比较成熟的课程有蜡染、刺绣、陶艺、绝版木刻、绘画、音乐等。传习馆的课程主要是通过一种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民族民间工艺的操作过程,从而亲身体验其中的乐趣。但是它并不是生搬硬套的照抄民族民间工艺,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它随着制作者的心意和想象而动。举一个例子,民间的“瓦猫”,人们认为是可以辟邪并建在房屋顶上四个边上,基本上是灰色的很严肃的样子,但是在玉溪师范学院老师和学生的笔下却是那么生动漂亮,他们给它加上了现代鲜艳的颜色和动作,再看起来就是另一番景,是现代人可以接受并欣赏的。经过这样的改变或者说是更新,“瓦猫”的传承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是非常成功的。..................
主要参考文献
[1]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白兴发.近百年来彝族史研究综述[J].学术月刊,2003,(9).
[4]陈明媚.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6]方国瑜.彝族史稿[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付欣.宗教与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探析[J].科学论坛,2003.
[10]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