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1章 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起源、发展和面临境的分析


“主体性”一词是从德语的subjekitvitat和英语的subjeetivity翻译过来的,中文有时也翻译成主观性。在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古典哲学中,它的意思主要是独立自主、自我决定、自由、能动性、自我意识或自觉、个性、以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才能为根据从事活动等等。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人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脱离自然的历史,是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从无主体性到有主体性的历史。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联。古希腊的自然本体论哲学,是人类理性精神在萌芽阶段的哲学形态。此时,自然是作为阻碍人发展的神秘力量而存在的。很显然,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十分弱小的,人的行为处处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依赖与崇拜,所以,还谈不上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现代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还不存在。
在中世纪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以神和人的对立、灵魂和肉体的对立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与神合一,构成主体的一方;人的肉体则与外界自然结合,构成了客体的一方,与全能的神处于对立的地位,人权服从于神权。神的权威决定了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主体性的内容,在神权的压制下,人的自由、能动性也是十分有限的。
为了冲破宗教神学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西欧十四、十五世纪兴起了主张以个性反对神性的文艺复兴,这才使人第一次从虚幻的、遥远的天国回归到了尘世生活中,具有了世俗化的品性。那么,人在尘世中何以立足,如何代替上帝成为新的万物的中心和价值源泉?这一问题则成为备受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这要靠理性的力量,因为他们发现理性具有两个十分重要作用:第一个作用即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凭借理性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发展科学、促进生产、征服自然,从而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作为人生存价值的基础和人自我解放的手段,因为只有从理性的观点出发,才能把人看成是生来平等的,个体的权力才是不可剥夺的,这样才会产生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契约意识。.........................
..............................


第2章 实践主体性哲学的新思维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主体性哲学。人作为主体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主客体的统一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就使得主客体从一开始就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也是实践主体能够超越认知主体主客二元分裂的根本原因,所以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能够走出主客体二元分裂困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超越认知主体性哲学。一方面,实践是一个包含主客体两方面的整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着人不断追求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的实现。这就是说,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的实践,它不但是主体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与价值标准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处处体现出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实践的过程是人不断地实现自我与客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从而使技术理性与人的价值世界达到了统一,避免了认知主体的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栽害。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又是处于生活世界之中的人,他进行着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具体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实践过程是一个现实的批判和革命的过程,使客观与主观在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这就超越了认知主体在理性的范围内抽象地进行着的批判,从而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统一起来,使哲学真正的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不会再有高悬的理性,从而不会致使理性的无限扩张,使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总之,因为实践主体性哲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使得主客体不断地生成与统一,所以能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当中,使主客体现实地统一起来,也正是因为实践主体处于生活世界之中,哲学的现实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才是可能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哲学思想最终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哲学的提出“导致了两个巨大的后果:一是它将唯物主义哲学蕴含的丰富的革命内容和革命原则彻底解放出来,使之从理论形态转向实践过程,赋予它以空前的实践功能”。它的全部使命就在于改变事物的现状,即改造世界。....................
......................


第2章实践主体性哲学的新思维................................................13
2.1实践主体性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5
2.2实践主体性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18
2.3实践主体性哲学与哲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问题....................22
第3章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的当代意义..............................29
3.1我国正在走向现代化,一定要弘扬主体性,
   建设全面的现代化................................,............................ .29
3.2确立实践主体性,避免资本主义异化文化
   对我们的现代化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32
3.3以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为指导,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5


结论;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哲学是走出主客体二元分裂困境的最终途径,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超越认知主体性哲学。实践是主体人的存在方式,主客体的统一关系是在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这就使得主客体从一开始就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这正是实践主体能够超越认知主体主客二元分裂的根本原因。首先,实践是一个包含主客体两方面的整体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着人不断追求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是说,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是主体带着自己的目的、需要与价值标准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实践的过程是人不断地实现自我与客体价值实现的过程,从而使技术理性与主体的价值、意义要素达到统一,避免了认知主体性导致的工具理性的扩张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栽害。其次,实践主体又是处于生活世界之中的人,他进行着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实践过程是一个现实的批判和革命的过程,使客观与主观在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中达到统一。这就超越了认知主体在理性的范围内抽象地进行着的批判,从而使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哲学真正地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
总之,实践主体性能够超越认知主体性的关键就在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使得主客体不断地生成与统一,并且因为实践主体性哲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所以能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当中,使主客体现实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建德.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03
[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137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 459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75
[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398
[7l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208-209
[8]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16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54-55页,第83-8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X974: 12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4:12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20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