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主义哲学角度之传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3 17:34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来源
在《交流的无奈》一书被作者冠以“手拉手”的结语部分,彼得斯这样写道:“交流的观念是我们难以摆脱的困境。其他人和其他时代也许就免除了这样的困境。直到今天,地球上的许多人还是发现,没有这样的交流观念,生活会更加惬意舒适。然而,对于富裕社会那些爱"茱碟不休的阶级来说——我写的这些话,到了你的手里,就使你成为这些阶级的一员,哪怕是名誉上的——如何与远近不同的人联系而产生的焦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老一套东西。”
对于彼得斯的这种说法,你我作为现代人读完难免会有“於我心有戚戚焉”之感。然而,从人类交流的历史来看,未必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可。所以彼得斯也知趣地描述“其他人和其他时代也许就免除了这样的困境”。何以彼得斯道出了普罗大众内心的真切感受,又何以连他自己都不敢肯定这一结论是否当真符合所有时代呢?胡翼青的一段话值得玩味,他说:"《交流的无奈》真的算是一本好书,因为我一直觉得它的理论阐述在哪里有问题,但始终无法清晰地表述,直到现在才把思路理得更清晰些,那就是:交流的无奈作为一个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不是贯
穿人类历史的,在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人们可能并不意识到交流存在什么问题,因此彼德斯在思想史上建构了这个问题。”我非常认同胡翼青的这一解释,我想这也是对上文提到的"彼得斯恃论”的最好解释:交流之所以如此有争议和成问题,乃是因为它是一个基于社会现实而被建构的概念与问题。
那么,彼得斯又何以使得交流作为一个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呢?不妨听听彼得斯的说法:“本书的中心思想比较严峻,里面提出的交流问题根本上是难以驾取的问题。无论其含义是什么,绝对不是改进一条线路或更加栏露心扉,而是涉及到人生存状况的一个扭结,剪不断,理还乱。在这一点上,威廉?詹姆斯是对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地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比较健全的视野,是交流中不能够接触却值得庆幸的视野。我们在此重申,交流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孤魂野鬼,渴望搜寻灵魂伴估的孤魂野鬼;意味着,我们有新办法彼此联系,共同开辟新的天地。” .............
 .......................


第二章综述主体主义哲学


对主体主义哲学进行一个回顾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可以成为哲学史的书写路径。我们简单回顾主体主义哲学,一是为了厘清概念、了解其来龙去脉,二是为了把握主体主义哲学关涉到的核心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在此范畴之下传播思想史其他问题何以出现。
第一节主体主义哲学的源流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到哪里去? ”这是除看门人以外被哲学家问及最多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背后深深烙上了主体主义反思性的哲学精神。哲学是反思,反思世界(一、本体、存在)、反思自我、反思自我与世界之关系。哲学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就某一哲学家的具体哲学思想而言,本体论决定认识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进而具体影响到其方法论的选择(形式逻辑、思辨逻辑、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客观主义、还原论……)。但就整个哲学思想史而论,这三个问题却有着不同阶段的主次之分:行走在爱琴海边的米利都哲学家们,思考着世界的构成: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而阿纳克西曼德则玄而又玄地认为世界源自“无限”(英文:apeiron或Boundless,希腊文:aiT £ 1 p o V ) S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万物源自于“气”。
用今天的眼光看具有神秘主义宗教性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一一这一学派因为毕达哥拉斯或者其某个门徒发现勾股定理而被笼统地认为是数理科学的最初源头——却把世界认为是由许多个有限世界所组成的。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作为一名最初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则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要之,希腊先哲们在谈论世界时是“忘我”的:本体比起主体更值得思考——即使这种思考招来了有关仰望星空的哲学家掉进坑中的笑话。
苏格拉底无疑是一个分水岭,他己经不再停留于论证世界是什么,而是采取与心灵(自我)对话的形式引导青年们的思考。苏格拉底开始了希腊哲学研究由本体论向朴素的“心灵的转向”,使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


第三章两种传统:
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与传播学的范式建构、方法论探讨.........18
第一节理性主义.....................................................................19
一、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20
二、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21
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视角..................................................23
第二节科学主义...................................................................25
一、什么是科学主义? .......................................................25
二、三种文化之争与传播学的学科探讨...........................28

三、唯科学主义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误导....................30
第四章研究视域:
主体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研究(上〉.................36
自然主义视域...........................................................37
第一节行为主义研究取向.......................................37
第二节功能主义研宄取向.....................................40
第三节技术理性研宄取向...................................42
一、作为“传播学”理论的“三论”................43
二、媒介技术论................................................44
第五章耐研究视域
主体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研究(下)..........47
第一节符号一社会研究....................................49
一、齐美尔与芝加哥学派...............................49
二、李普曼与关系研究..................................51
第二节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53
一、文化意识形态批判................................54
二、文化工业与技术理性批判.....................56
....................

结语:

    当我们谈到学术研究这样类似的词眼的时候,眼前浮现的画面多半是正襟危坐的学者埋首于成堆的书籍之中,所谓暗首穷经是也。现在当我们谈到学术研宄的时候,却会想到另外一番情状:科学家们面对着成排闪烁着的电脑屏幕,分析着数据图谱和各种饼状图,这些研究成果最后或者以食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形式为公众所误读,又或者以具体的措施对策形式出现在各种报告当中。
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遵从被普遍认可的规范所开展的人类活动。对于有的研究者来说,这只是一项谋生的职业;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爱好或追求。具体到任何个体研究者的学术活动来说,他们从来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传播学研宄的流变(或传播思想史的流变)正是基于这种个体与大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共同的研究旨趣和关注问题使一部分学者之间建立了联系(当然也可以认为有时候这类似于一种“拉帮结派”),然而即使没有这种自发的联盟,在关涉人类共同利益的研究话题之下,历史也总会让具有同样背景、同样经历的学者们非自觉的“走到” 一起。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偶然的邂逅和冲突。就好比阿多诺和拉扎斯菲尔德们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透过历史的轨迹,再来看这样一段貌似仅仅是由于研究旨趣所导致的不同学派之间的冲突,其实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历史车轮前进过程中必然要碰撞出的“火花”。这样的“火花”也并不鲜见,它象征着文化争鸣和学术自由。
这样的“火花”,比起相互吹捧的学术盛宴,或许更能启迪后来者思考。如果从福柯的观点来看,学术也不过是另一种善用修辞术的权力的话语。精神病学家可以宣布某个人患有"歇斯底里”症,其他社会学家同样有着这样的“权力”,大部分时候学者们相互之间默认他们的这种学术话语权。因为大部分时候,被普遍认可的学术共同体规范了大家的讨论话题和研宄框架。............


参考文献
1.【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丨0年;
2.【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
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英】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7.【法】让-保罗?萨特:《自我的超越性》,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8.【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9.【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愧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0.【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1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2.【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