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

发布时间:2019-09-26 14:00

一、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特点


皖江地区的音乐艺术一直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音乐艺术步调一致,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但也彰显出地发表论文代理域文化中某些个性特点。就发展历程阶段而言,可分为远古音乐萌芽、先秦钟鼓祭乐、中古歌舞伎乐、近古俗乐戏曲等时期。
远古时期的皖江地区音乐文明在考古发现中可见早期石磬、龠等乐器,围绕于此而存在的乐舞、民歌亦有记载。如依据皋陶发明龠而创作的乐舞 《夏龠》 曾是大禹时代的重要乐舞之一。而民间祭祀乐舞中模仿鸟兽、征战、宗教的舞蹈在《淮南子》 等书的记载中有所反映。从全国范围内有关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看,皖江地区的音乐发展较为晚、浅,反映在乐器上是较为粗制的形制,反映在乐舞作品上则是以小制的形式,内容也主要以民间生活为主。与中原黄河文明中产生于 9000 年前的骨笛等乐器、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 等祭祀乐舞相比,皖江音乐成熟较晚。但皖江地区音乐在吸纳其它地区上有着较为开放的视野,如 《淮南子》 中记载的那样,远论文发表代理合法吗古时期的五部大型乐舞在此也被大量选用。
先秦时期,皖江身处楚、吴、越等诸侯国的辖制下,以钟鼓祭祀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在此亦有记载。如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乐器:合肥的商代铜铃、青阳的编钟等。围绕于钟鼓之乐的乐舞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如出土于合肥的战国玉雕舞人,身着长袍,袖窄而长,双臂舞动呈前驱状,左手高高扬起而将袖甩起飘落于身后,右手曲肘将长袖挽动飘卷于后侧①。这一乐舞图显示了先秦时期皖江舞蹈的技艺与风格,以婀娜多姿的身段和飘逸潇洒的风格使其在中国先秦的乐舞中留下绚丽乐章。民歌方面,居于楚都陵阳 9 年之久的屈原完成了 《九歌·招魂》 篇,为安徽成为今天的民歌之乡留下了历史的踪迹。


二、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传承现状及保护举措


新中国建立前,皖江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基本处于自然状况下的优胜劣汰,新乐种的兴起和老论文代理发表乐种的消亡只在音乐自身发展规律下更迭。表现在对民间音乐的记载较少;有记载的多是歌辞,乐谱的遗存更是少见;只有在某些文学家的作品中有少量音乐踪迹可辨,但要具有相当的音乐学理论功底才能理解其价值。理论成果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古代音乐理论的总结,如凌廷堪的《燕乐考原》 等;再有就是对古代戏曲的理论总结,如陈独秀的戏剧理论总结与改良。
新中国建立后,皖江地区响应全国音乐集成化、图书馆化整理的号召,对本地区的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已经出版的有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等各安徽卷本的“集成”和“志书”,加上不定期的各地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等曲集发表论文价格的出版和音乐考古成果的不断出现及其研究,较丰富地发掘与保存了皖江地区音乐文化的遗产。
在图书馆化、博物馆化进程的同时,民间音乐的土壤也在急剧“恶化”,即原来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田间、地头、茶园等场所逐渐现代化,使以往多人劳动的工作现在只要很少人就可完成,有些地方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土地逐渐减少;劳作之余的聚会也因新的媒体出现而不复存在;土地上的青壮年涌入城市,使民间音乐发展中的“人”的要素也因此缺失。由此,土壤和人为要素的破坏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民间音乐只能在一些有限的空间残存。


三、皖江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文化品格


皖江经济带的规划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将为保护研究皖江音乐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有力的现代化空间。在进行如上理论探析之后,有必要对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文化品格进行理论分析。
皖江地带既是现在的行政、经济区划,也是具有音乐历史发展价值的文化举措。皖江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有着文化指导下的音乐发展经历。
从历史的阶段性而言,皖江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总能跟上当时音乐风尚。如:先秦时期,周王朝崇尚礼乐,致力于国之重器“钟鼓之乐”的建构,皖江地区乐人也以青铜乐器如编钟等为其彰显艺术审美取向,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它以文化为基础追求周王室的音乐文化;汉唐之际,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歌舞艺术得到繁荣,皖江音乐以其善歌的线条美感、灵动鲜活的节奏律动、婀娜的舞姿、飘逸的袖身展现了自身艺术美的同时,也合拍于文化大环境;宋以后的市民音乐需求,使说唱、戏曲、器乐、民歌发展成为时代需求,皖江地区的音乐也随之做出回应,从角抵、说唱、傩等戏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艺术手法的时代感,而明清的戏曲中,皖江音乐更是借助徽文化的衍射力而占得了全国的先机,以青阳腔为龙头,徽剧为后继,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于清乾隆年间引领中国戏曲音乐达到第一次高峰。由此可见,皖江音乐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追求了时代的先锋审美标准,还在某些时候达到领先的地位并由此推动全国音乐艺术的新发展。
从历史的选择来看,皖江音乐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因为它紧紧抓住民间艺术的精髓,繁音促节、鲜活生动、韵味醇厚。也是远离政治中心的缘故,皖江传统音乐在追随国家标准的同时,总有自己的审美取舍空间。如:即使在礼乐兴邦的制度下,先秦的皖江音乐依然保留有“玉舞人”等注重音乐本体美感的实践,使礼乐重器背景下的皖江先秦音乐气韵生动;再如宋代戏曲萌芽之初,皖江音乐从祭神礼俗中找到了灵感,将“歌舞演故事”发展为具有戏剧张力的戏曲,傩戏、目连戏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在京剧盛行的时代,地方戏曲难有空间,但皖江戏曲从民歌小调中汲取的艺术内涵,并将之发展为具有灵活性的地方性戏曲,如梨簧戏、皖南花鼓戏等就是见证。由上可知,在历史的选择中,皖江音乐以其注重音乐本体的审美需求来发展适合于老百姓需要的优秀艺术,即使它远离政治中心,也不在文化上偏离或失意于国家方向,并有其内在的鲜活力。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